發現,線上的風景|2022星際劇場:《室內旅遊計畫-船上的漫步者》&187巷的工廠小孩-《堆高機》(評論:楊智翔)
發現,線上的風景
▍節目:星際劇場-平谷試誤所|《室內旅遊計畫-船上的漫步者》
▍演出日期:09.03(六)-10.14(五)
▍節目:星際劇場-陳欣瑜|187巷的工廠小孩-《堆高機》
▍演出日期:09.03(六)12:00-10.10(一)20:00
文 楊智翔
2021年首波新冠疫情衝擊,臺灣實體劇場紛紛關閉,部分創作者開始轉往線上,探索各種可能性。此刻,疫情趨緩又加劇,但人們面對展演的意識,早已在過程中變異,不再恐懼實體,而是疊加了走過線上的經歷。對創作者而言,選擇實體或線上,已有別於以往只是遷就而轉向。實際上,線上創作本就是另一種介面與思考,與實體有別。因此,當劇場空間已不再緊閉,選擇在線與觀眾相遇,對我來說意味著那樣的體驗,應是為了合適於傳遞與表達作品本身。
就今年「飛行船線上創藝—星際劇場」四部作品來看,創作者如何思考線上,有極其不同的樣貌,我認為其中有兩部值得擺在一起觀察與討論。其一是平谷試誤所《室內旅遊計畫—船上的漫步者》(以下簡稱《室內》)。創作者使用360°全景影像,建構一處從寫實到數據化、液化的房間,引領觀者「主動」探索作品內在,及其所處環境雙重時空交疊的異態維度,向感知的真實性提問。其二是陳欣瑜《187巷的工廠小孩—堆高機》(以下簡稱《堆高機》)。相較前者,此作技術較為單純,僅使用鏡頭剪接來鋪陳敘事。然而,女兒、父親、工廠及堆高機等元素各個鮮明,獨特的鏡頭語言及運鏡手法富含層次,使得後半一鏡到底的舞蹈影像,相當詩意且動人。
兩部作品皆顯露創作者對線上體驗細緻的思索及嘗試,得以掌握其必然存在的「景框」如何影響或增添作品本身述說的能力。《室內》一作適合以便於手持移動的載具觀賞,觀者將可自主移動鏡位,探索作品所建構的全景時空,逐漸流變為難以辨識的數據汪洋或星際之過程。景框像是一道永遠無法抵達的界線,又像是連結現實及時空漫遊的窄縫或甬道。而《堆高機》則是主控了景框的切分、拼接、移焦及視野,使觀者在宛若紀錄片一般的風景裡,能讀取到女兒與父親逐漸堆疊的濃烈親情。在工廠裡循環繞行、忽遠忽近的運鏡軌跡,引領著目光,追尋物理空間裡不可觸的情感依附。而景框中看似毫無目的持續輸送的堆高機,因長鏡頭編排之下的沉澱累積,越過了本身的冷調與理性,使畫面幻化出無與倫比的溫度與心境。
儘管內容天差地遠,我的感受一冷一暖,然而當這兩部作品並列在一起,某種程度呈現出了線上創作一段探索的光譜,一端朝向對技術的試探及提問,另一端則是持續深掘其中觸動情感的各種可能。或許,就表演藝術而言,線上與現場的創作發展永遠保有時差,但從星際劇場甚至近幾年的線上作品來看,線上風景的迷人之處,很可能只是且待發現,絕非與現場永恆是一種比較的關係。關於線上,我想還是值得期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