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不會只是替代方案的衛星計畫|2022星際劇場(評論:黃鼎云)

臺北藝穗節

不會只是替代方案的衛星計畫

文 黃鼎云

科技數位展演與網路應用在文化藝術中早已行之有年,甚至可說技術物的發展與科技社會的演變本緊密鑲嵌於文化藝術的發展中。然疫情可能帶給我們的刺激與轉變,或許不只是更加新穎的技術與科技,反而是日常使用習慣的普及與常態應用的大幅度提升。裝置軟體的可取得性與日常生活更加數位化的當下需求,催生出介面的可親近性,使用、應用落實於生活等等才是促成多重網絡展演的環境、創造觀眾可閱聽與鑑賞的新場域的關鍵因素。換言之,或許數位科技與網路應用不再僅視為藝術家、創作者實驗與提問的客體,而是對觀者而言亦需形塑成可親近的展演空間與參與管道才行。鑑賞與閱聽的認知過程立基於對場域與媒介的功能熟悉與日常經驗的累積。網絡與數位展演空間(近年常以「線上展演」概括)其特性有別於單一物理空間之展演更具有多重空間(視窗、頻道、介面)的延展、跳接、穿梭之可能,但同時也帶有資訊非連貫、注意力分散、觀賞機制自主性提升、缺乏肉身群聚與集體性等特質。這看似有別物理空間展演的特質,之於藝術家、創作者而言反倒是可以對話、玩耍的新空間,若能捕捉其特性思考展演意涵、深究觀演關係與觀眾日常習慣與認知歷程,網絡與數位展演作為新型態展演空間的不可取代性才能逐漸建立主體性。

延續上述思考,本次四件作品中,我們能粗分成「展演影像化」、「展演空間混合」兩大方向。黃惟《暗泳》、陳欣瑜《187巷的工廠小孩─堆高機》屬於前者,近乎單純以影像製作來生成展演內容,雖然兩者篇幅上皆屬小品,都保持在10分鐘以下。但若以(已製作完成)網路影像作為展演形式來討論,實則在注意力分散的年代裡都算是「史詩」篇幅。當原物理空間展演的注意力與約束度讓渡給觀眾的鍵盤與觸碰面板,在今天隨時隨地皆能取得的鉅量串流影音內容中,競爭關鍵反倒著重故事吸睛程度與影像技術的追尋。單純影像化並在特定時間放映的網路與數位展演型態是否能獲得關注或僅能成為無盡影音短片中的一員,的確值得深思。

後兩者則帶有將展演空間混合的意圖,平谷試誤所《室內旅遊計畫─船上的漫步者》、云云《人模人樣:練習場》都觸及了數位裝置使用與觀演關係的探索,它們納入思考觀眾觀賞作品時的情境,穿梭在物理空間與數位介面間的個體的認知歷程,並與介面空間下觀看機制進行對話,這反倒是以單一媒介發展之藝術表現(影音作品、物理空間展演等)較難觸及的面向,也是我認為未來在發展網路與數位展演應採取的基本立場。

或許我們可以以電影(院)、電視、網路影像、影音串流平台百年來的發展軌跡與觀者的閱聽習慣之改變作為類比。隨著螢幕的大小的改變,影響了影音內容的普遍長度,也影響了觀眾的專注度。影音內容的可取得性、觀賞環境的非限制也催生出不同介面下影音內容物的調整。回過頭來,當我們思考網路與數位展演時,觀者所處的消費模式與觀賞型態、觀賞介面與場域的特質、延伸對作品的認知與期待等等自然也影響作品內容的生成與對作品的閱聽方式與審美認知。如何思考下一步介面混合所體現的特殊觀賞、參與機制是令人期待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