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一身傲骨,只為堅持寫作美學的那個男人

天中殺
歌劇

過去,他被歷史遺忘
未來,他將會被人們牢牢記住

從文學史的縫隙回望──黃靈芝和他的小說〈天中殺〉講座側記

在春雪書廊的午後,臺灣文學史大老陳芳明與導演鴻鴻,從臺灣文學史的流變,探詢黃靈芝在這之中的定位,現在才被發現的他為何重要?他的作品特色?為何日本人離開臺灣,他仍然堅持用日文書寫?

「文學跟藝術這種東西很奧妙,你寫出來的東西,其實不知道讀者是誰,也不知道在誰的手上,但當讀者把書打開時,就是生命交會的時刻。」-陳芳明

陳芳明:如果《台灣新文學史》三修,我一定會把黃靈芝放進去

黃靈芝出生於日治時期,受日本教育影響,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開始推行漢語,對黃靈芝來說,寫作是他的精神依託,即使政權更迭,他並不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他的寫作方式,「那是他對美學的遵從」陳芳明說道。

雖說他曾經將他的短篇小說《蟹》翻成中文,在首屆吳濁流文學獎拿下頭獎,但後來他並不願意隨著當時文壇的主流意識,如反抗的精神、台灣鄉土的描繪,也不願在作品中放入政治立場的表態,便與當時的文學界疏遠,繼續用日文創造出自己的世界。

鴻鴻:他什麼都能寫,寫的都是台灣的故事

黃靈芝的寫作題材涉略極廣,從歷史事件、社會事件、愛情故事,甚至到商戰小說,都是他有興趣的題材,他的文字極度乾淨,不拖泥帶水、乾淨俐落,故事該切斷的地方就切斷,陳芳明:「我喜歡他的短篇小說,恰到好處的時候,就收起來。」除了短篇小說外,他較為人知的反而是俳句的書寫,於1970年成立「台北俳句會」,但他寫俳句並不以「成為日本俳句」為目標,而是創造台灣的俳句,他曾這樣說過:「我們居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如果只是愛上吉野櫻、盆舞,老是想著吃生魚片、蒲燒鰻,就枉費住在台灣的意義了。」

因此,在他的文學書寫裡,以台灣的生活、社會背景作為寫作題材,但總是會有著奇特的視覺感與出乎意料的發展,正如即視感極強的短篇小說〈天中殺〉,荒謬曲折的情節不輸台灣日常的社會案件,而此時改編〈天中殺〉並以歌劇呈現,對導演鴻鴻而言,是另一種推廣閱讀黃靈芝的方式。「《天中殺》就像是卡夫卡小說裡如迷宮般的官僚體制,主角黃桑連他自己是加害人或被害人都不知道,慢慢追下去,發現謎團越滾越大,這種推理結構,相當適合用歌劇的形式,以音樂層層堆疊出情節張力。」

在這個下午,我們用另一種角度,理解這位曾被台灣文學史遺忘的作家,而他對於書寫美學的堅持,不因時代趨勢而從眾,可說是在創作這條路上,極為重要的精神典範。

「感謝我在此刻,仍能看到黃靈芝的作品以這種形式出版,甚至改編成劇場作品。不管他在哪個時候被發現,他就不會被忘記」—陳芳明

 

北藝中心: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
演出場次|4/28(五)19:30、4/29(六)19:30、4/30(日)14:30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臺北市士林區劍潭路1號)
票價|500, 800, 1200, 1600, 2000, 2200
購票|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0771213162257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