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愛的食人症


如何愛一個孩子,愛到冀望時光倒流,將他塞回子宮?
如何愛一個孩子,愛到將他生吞活剝,直至血肉模糊?如何愛一個孩子,愛成千夫所指的兇手?
暴風雨夜,年過三十的兒子決定出門,卻被母親一再攔下。颱風路徑如母親的心意一樣,不斷更新。
舞台上那個彷彿孤懸宇宙邊緣的小房間,開始瀰漫躁狂與不安,空氣中滿是山雨欲來的靜電。
牆上,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冒出朵朵幻怪的蘑菇,母愛的重力場正急遽塌縮,母子雙雙跌入時空之外的曲彎空間。
由馮勃棣編劇、符宏征導演的獨幕劇《蘑菇》,講述了一個悲傷與黑色幽默並織的故事。
兒子在與母親雞同鴨講、動輒擦槍走火的對話中,「不斷」意外殺死母親,放入冰箱。
母親卻一次次宛如不死殭屍從冰箱若無其事地還魂爬出,循循善誘,假關愛之名以情勒,愛你愛到要吃下你的全部。血緣在這裡像極了詛咒,母愛如同鬼上身,寒風陣陣,陰魂不散。
而當那些關愛,全變成傷害,與愛共生的暴力,其威力是懾人的,宛如吃下有毒蘑菇,在體內炸出一朵蕈狀雲:因為不知從何恨起,於是自弒弒人。
揮向心中母親聖像的刃尖,戳穿捷運上無辜的路人。有毒親子關係中的愛與恨,如何最終成就極端犯行的罪與罰?過度的關心非但沒有讓母子兩人心靈相通,反而窒息相殺。母子之間的邊界一旦模糊,孩子成了沒有皮膚的人,他的尖叫就化成血刃。
兒子沒有成為母親期待的樣子,一個「合格的大人」。等而下之,他成了一個兇手。
「我是少做了什麼才讓你變成這樣?」母親問。兒子也有話要說:「妳是先看到一個兒子還是先看到兇手?」
戲劇以極端方式呈現「好兒子」(合格的大人)與「壞兒子」(殺人兇手)之間的對比。這似乎透露了一項訊息:還能重新再愛一個不是自己期待中的孩子嗎?
如果一個殺人犯都能重新被愛,那世間的平凡人子如我們,還有什麼不能被認可的嗎?
從母子共生的扭曲關係到宇宙意義的終極深處,《蘑菇》透過寫實對話與超現實空間展開一連串探問:愛的關係如何替換為恨的傷痕、教養是怎麼搖身一變成驅魔,進而親手催生出兒子身上的兇手。
在此,《蘑菇》的提問從「如何把一個兒子愛成兇手?」悄悄挪移成了「如何去愛一個兇手如兒子?」
戲劇最後,人間失格的兒子,這個被世界留下來的人,還能被應允在神的身旁跳舞嗎?
文字/黃家祥
《蘑菇》
11/11(六)14:30
11/12(日)14:30
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