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百卉《好久不見》|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吳岳霖)
故事邏輯《好久不見》,或是真的不見?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小花百卉《好久不見》
▍演出時間:08.20(六) 19:30
▍演出地點:食尚曼谷
文 吳岳霖
我明白,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時時不符合邏輯;但,劇本情節若無章法、亦缺乏邏輯時,好的結果是帶來出其不意的驚喜,不過茫然與驚嚇往往是多上許多的。《好久不見》,便是後者(以下因需說明情節邏輯,故有暴雷可能,尚未觀賞的觀眾可適時止步)。
這是一個用「命案解密」作為主線的故事,而從辦案的警察到案件的受害者、嫌疑人等角色皆為同志(部分情節因涉及角色個人生命回溯,故會出現仍在情慾摸索的青少年),藉此觸及同志相關議題,諸如情慾摸索、自我認同、公開私密影像等。只是,「尋兇揭秘」與「議題探索」最後混雜成一團雪球,越滾越大卻都只是薄薄一層積雪,快速溶解成為無力進一步追問的線索,濕成躁熱空氣裡的汗水。整體來說,《好久不見》的情節邏輯東接西湊、混亂無比,僅構成一個類似《玫瑰瞳鈴眼》的「類戲劇」樣貌——甚至,類戲劇還用了更長的篇幅與更嚴謹的情節來加以鋪陳,其誇張的情節發展也遠比《好久不見》完整與合理許多。
(此段大幅度暴雷,請謹慎閱讀)
舉例來說,劇中的警官,在得知自己現任男友被前男友謀殺後(無論是否有犯意),竟是幫忙前男友處理屍體,只奢望獲得陪伴。這樣的情節安排,在之前的鋪陳裡並未明確顯露他與前男友間的情感有多深刻,亦無法感受到這些事件彼此間的時間區隔,乃至於這位警官本身的內在匱乏,導致此處理並不符合常理,也不貼近情感邏輯。另外,則是擔任警察的主角追問這位警官時,也未對這樣不符邏輯的事情加以追問,就只在意警察為什麼可以協助處理屍體,該說是主角單純,還是這種情理也缺乏邏輯?——甚至,在這些無厘頭的鋪陳裡,最後竟導向這位警官突然向主角告白,讓整體情節更雪上加霜。
除在情節缺乏有效邏輯外,《好久不見》的結構也因過去、現在等敘事線彼此交疊,再加上全劇僅有三位演員扮演全部角色,而部分角色並無太明確的表演區隔,場景也基本相同,無太大變換,演出場地「食尚曼谷」的兩層樓結構,無明確運用,導致全劇的劇情發展更顯凌亂,一段段卡在演員的表情與台詞裡。只剩燦爛陽光的笑容與佈滿汗水的肌肉線條,還是充滿誠意的展露。
於是,主要角色不斷喃喃自語的「好久不見」與「重新開始」,在無效的情節發展裡最後只流於無病呻吟,縱使創作者有再多關於同志的議題必須抒發,或是有再多創作的誠意被明明白白顯露,反而都隱藏在「真的不見」的故事邏輯裡,一起迷了路,早就不是「好久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