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著「如何處理經典劇本」的疑問,許哲彬在英國劇場觀察到創作者非常強調「跟當下、當地的觀眾溝通」(Here and Now),不像台灣早期通常由導演改編經典,「把泰晤士河替換成淡水河、把西方名字替換成台灣名字」,流於單純的名詞替換,英國由劇作家主導改編,從時代背景及社會脈絡下手,大幅度地改寫經典劇本。「我在英國國家劇院工作過一陣子,那裡的總監說過『劇場是時代的聲音』,我一直深刻地記在腦子裡,我覺得這是劇場創作者必須放在心中的一句話。
2023年10月,許哲彬與陳以恩為北藝大秋季公演合作改編《海鷗》,選擇踩在中間,既不原汁原味地照搬經典,也不將劇本徹底在地化,在原劇名後頭加上副標題「A kind of birds」,意指所有不同版本的海鷗其實都自成一種。「我想跟正在戲劇學院裡學習西方經典的學生一起討論、呈現我們面對的經典是什麼?該如何看待、演出經典?有什麼辦法能讓劇本更貼近演員和觀眾?所以這個版本的海鷗不在俄羅斯也不在台灣,而是發生在劇場。」
在講座的最後,許哲彬分享英國劇作家 Simon Stephens 在改編契訶夫的《櫻桃園》之際於英國《衛報》撰寫的文章〈Simon Stephens: why my Cherry Orchard is a failure〉(為什麼我的櫻桃園失敗了),其中提到「所有的改編都會失敗」——Simon 認為改編的目的並不是要重現原作,相反地,每一次改編都是創作者為 here and now 所做的嘗試,而嘗試都有可能失敗。這段話深深影響了許哲彬對改編作品的看法,也強化了他堅持聚焦當地(Here)、連結當時(Now)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