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讓邊界消失:瑪蒂德.莫尼葉的思考與存在──劇評人郭亮廷

臺北藝術節
北藝人物
瑪蒂德.莫尼葉系列講座

2024 臺北藝術節邀請法國舞蹈家瑪蒂德・莫尼葉於 8 月 31 日至 9 月 1 日帶來新作《黑暗之光》,該作改編自文集《H24》,其收錄二十四則由女性作家改寫的真實故事,訴說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性別暴力,舞蹈家從中挑選九則故事改編,以不同的肢體姿態詮釋暴力經驗加諸於身體的扭曲。

 

在七月底的夏日午後,北藝中心邀請劇評人郭亮廷來與觀眾分享莫尼葉是誰?她的舞蹈哲學又是什麼?

「瑪蒂德.莫尼葉為什麼有名?我認為最特別的是因為她的機構身份。」郭亮廷分析,莫尼葉的名聲除了來自其藝術成就,也與她長期擔任藝術機構總監有關。莫尼葉在 1994 年成為蒙彼利埃國家編舞中心(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e Montpellier,以下簡稱 CCN)的藝術總監,一做就是二十年;到了 2013 年,她擔任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以下簡稱 CND)的藝術總監,並在接下來的六年陸續完成四項任務:串連藝術機構網絡、建立表演檔案並發展深度研究、開放學生後台導覽並與法國海外前殖民地合作。2019 年,莫尼葉在經歷二十六年的機構生涯後重回藝術家的崗位,回到蒙彼利埃當駐村藝術家。

跨界與暴力、海外殖民地、身心障礙者

莫尼葉最早受到矚目的作品 《Pudique Acide》 (尖酸的羞恥)1984 年於紐約首演,在這支男女雙人舞中,能看見舞蹈家在往後作品不斷發展的雛形:跨界與性別暴力。「莫尼葉對『跨界』的詮釋非常獨特,她認為舞者為了與他人共舞,必須跨越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在此,最樸素的跨越已然發生。」然而,當跨越界線漸漸變形為暴力地越界,我們該如何區別?莫尼葉運用作曲家庫特・懷爾(Kurt Weill)混雜著詼諧與暴力的音樂來討論性別暴力,在較為歡樂的大調配樂下,舞者並列跳動,男舞者卻時不時用手部和身體推撞女舞者,在略帶陰暗的小調配樂下,兩人反覆支撐彼此的身體,並隨著音樂速度加快。「這是莫尼葉討論性別暴力的起點,它日常瑣碎到你難以指認,但也因此造成更深的創傷。」

 

 

《Pudique Acide》(尖酸的羞恥)首演

莫尼葉其他早期作品包含 1993 年的 《Pour Antigone》 (保衛安蒂岡妮)與 1996 年的 《l'atelier en pièces》 (碎裂的工作坊),兩者分別預示了她將長期關注海外殖民地與身心障礙者。《Pour Antigone》於布吉納法索 首演 ,找來當地素人搭配傳統非洲音樂舞動,以舞蹈的力量詮釋《安蒂岡妮》這部希臘悲劇中的不服從。「莫尼葉認為悲劇是一種舞蹈,因為悲劇要呈現的不是角色,而是行動,也就是力量和張力,這和舞蹈殊途同歸。」在《l'atelier en pièces》,莫尼葉邀請自閉症患者和舞者一同跳舞。「他們處於兩個極端:舞者可以精準控制身體,自閉症患者則在感官協調上有些困難。但兩者又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不用言語溝通——舞者靠肢體溝通,自閉症患者則難以透過語言來表達想法——所以莫尼葉把兩者放在一起互相學習,尋找『語言的不可能』與『舞蹈的不可能』,探討如何不依靠語言溝通?無法跳舞的人如何跳舞?」

疊韻:舞蹈、哲學與出生同為沒有意向的專注

莫尼葉在 CCN 擔任藝術總監的期間來到創作的第二階段,與小說家、作曲家、裝置藝術家等不同領域跨界合作,共同創作舞蹈。2002 年,莫尼葉與法國哲學家尚-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共同創作 《allitérations》 (疊韻),演出過程中,南希坐在舞台上唸出他受蒙特婁舞蹈藝術節之邀寫下的論文〈舞蹈的分離〉,內容關於其對於舞蹈、思考以及出生的經驗,並透過舞蹈重新思考哲學是什麼?與此同時,舞者在台上隨著文章內容舞動。

隨著節拍落下,總有些事已經發生,有些事接連發生,並且在發生的同時,有些事仍未完成,而每一次的完成,就是在分離的運動中、在脫離母體的顫抖中,產生形式。舞蹈令人放鬆的韻律就是這樣的形式,舉手投足,若有似無的差異與重複:卸除壓力的搖晃,沒有牽掛的擺盪。

 

一種沒有意向的專注。

尚路克.南希,〈舞蹈的分離〉,《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這段話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白描的筆調描寫舞蹈,第二層將舞蹈連結到出生:每個胎兒形成的過程中都在跳舞。胎兒形成必須經過細胞分裂,分裂就是拉開間距,而舞蹈就是創造事物的間距,所以出生的過程就是舞蹈,我們都是跳著舞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三層將哲學思考的過程也比為一種舞蹈,其中『一種沒有意向的專注』原本指舞者全然專注地思考身體在空間中有多少可能性,卻也能套用到人在思考的當下,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的狀態。」

《黑暗之光》:一場場以自我為賭注的談判

「我之前有機會 訪問 莫尼葉,詢問她在跨界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挑戰?她說最難跨越的並不是領域之間的界線,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界線,這個回答讓我印象很深刻。」莫尼葉不斷透過舞蹈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也將她對界線的關注延續到新作《黑暗之光》(Black Lights),試圖跨越性別的界限,傳達女性遭受性別暴力的經驗。

 

 

TRANSFORME | Mathilde Monnier, "Black Lights"

(建議打開英文字幕觀看)

《黑暗之光》改編自法國出版社 Actes Sud 於 2021 年出版的文集《H24》,其收錄二十四則由女性作家改寫的真實故事,訴說女性在公車上、候車亭、職場、家中等日常生活遭受的騷擾、暴力與壓迫,莫尼葉從中挑選九則故事改編,以不同的肢體姿態詮釋暴力經驗加諸於身體的扭曲。「我選擇了不同年齡、背景和個性的女性舞者,這非常重要。」莫尼葉在一次訪談強調。當代舞蹈雖然強調所有人都可以跳舞,但實際演出時卻不常看見不同人種、身材的舞者同台,為了抵抗「身體的規格化」,莫尼葉選擇強調身體的混雜性,因為那才是真實世界的樣子。

 

在講座的尾聲,郭亮廷分享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於《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寫下的一段話:「溝通並不是在追求一種融洽的共鳴,而是一場場以自我為賭注的談判。」上野千鶴子認為人類不可能讓他人全然理解自身承受的痛苦經驗,她將溝通視為一場談判,我們可能成功讓他人理解部分的痛苦,但也可能被棄若敝屣。《黑暗之光》延續《H24》的基調,語帶質問,或許就是一場由莫尼葉主導的大型談判,舞者在台上以身體作為賭注,重現他們當下的或贏或輸,觀者或因目睹他者的苦痛而不適,或因被勾起自身經驗過的苦痛而憤怒。

「《黑暗之光》是一齣在處理共鳴與同理心(empathy)的演出,我希望能與觀眾對話,與他們的身體記憶、個人經歷對話。」

——瑪蒂德.莫尼葉

側記作者|徐曉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