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AAPPAC:對談4《演算劇場:AI技術的劇場旅程》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 AAPPAC

1997年,超級電腦經歷升級,打敗當時西洋棋世界冠軍Garry Kasparov,許多人認為那可能是人類和人工智慧對弈結局的隱喻,因此人們感到憂心忡忡;直到今天,AI人工智慧仍不完全被人們所信賴並接受,「我們應該害怕人工智慧嗎?」「還是應該盡可能利用它?」,藝術有否可能指引我們,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劇場廣納各種可能性,或許可視為一個中繼站,如何前進與抉擇,四位與談來賓,各有洞見。

Google Arts & Culture Lab:讓藝術更有趣、更走入大眾的生活

2024台北藝術節/借放_側記文章/AAPPAC 側記文章/day4/241009-150245-9

Google長年以來利用人工智慧促進藝術和文化創新,與來自80個國家超過三千個文化機構合作,Google藝術與文化專案經理Pierre Caessa首先為關心此主題的與會者們說明,Google Arts & Culture Lab透過科技,欲將多元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是Google在十年多前即秉持的初衷,開發技術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之一;我們為文化機構創造虛擬參觀技術,如巴黎歌劇院,截至目前,我們還開發了高解析度技術,主要提供給策展人、專家和歷史學家能夠以全新、全觀的方式,講述藝術作品和收藏品的其他面向。」

 

任何人想要接觸藝術都可以變得更無負擔,Pierre 分享Google Arts & Culture網站及app,是他每日的靈感來源,「我們和全球頂尖專家一起合作打造,透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文化;其中我們有一個遊戲非常有趣,你只要拍一張自拍照,我們就會將你的臉和世界各博物館的肖像畫進行配對,像我今天早上就跟西班牙博物館的一張肖像畫配對,我不是西班牙人,但這開拓了我的眼界,進而勾起我對陌生藝術品、文化的好奇心。」

 

Pierre 接續興奮說道,Google幾年前和英國編舞家Wayne McGregor一起創造了名為「Living Archive」的AI編舞系統,起初Wayne對於「Living Archive」打破既定想像和具有風格性的創作能力,大為驚豔,在經歷長時間的探索功課後,就催生了「Living Archive」應該被人們自由使用的想法,「你現在就可以打開你的網路攝影機,嘗試任何動作語彙,比方舉起手臂或其他動作,並拍下這些動作,AI會根據檢視你的動作與Wayne作品檔案進行配對,從中讓你創造出自己的舞蹈語彙。」

雲門和他的AI夥伴:開啟一段再發現的旅程

2024台北藝術節/借放_側記文章/AAPPAC 側記文章/day4/241009-150245-5

延續Google Arts & Culture Lab的成就,臺灣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總監洪凱西分享面對AI技術,表示雲門仍像個懵懂的孩子,對技術面所知甚少,但她十分確定編舞、舞蹈永遠不會停止演變,而《波》這個作品之於雲門就是最震撼的一次學習;洪凱西回顧《波》的構思最早始於2021年,疫情最嚴峻之時,「藝術總監鄭宗龍和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討論了對於創作、世界和科技的看法,最終他們決定要和人工智慧合作。構想奠基於真鍋既有的探索,他們倆人深入討論到如何在舞台上創造『第十三位舞者』?真鍋並建議舞作中的音樂和視覺效果也該來自身體數據,因此收集舞者的身體數據成為2023年2月團隊的主要工作,數據最終帶來了高度互動性和創意力道。」

 

電子化的視覺和音樂,達成團隊期望呈現的效果之一。AI技術的善用,也拉近觀眾和作品之間的關係,洪凱西以2023年雲門戶外公演為例說明與林強和超維度團隊的協力下,由現場攝影機將視覺效果及時輸入系統,並由現場音樂觸發、變形,因此每場演出呈現的視覺都是不一樣的,「想要控制AI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對於劇場工作者,一向被訓練成精準的工作準則背道而馳。再者,如何縮減編舞家和數位藝術家之間語言和表達方式的差距,並有效跨越鴻溝,也是挑戰之一。需要適應、探索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們仍須努力。」

梅田宏明:是突破,非取代

2024台北藝術節/借放_側記文章/AAPPAC 側記文章/day4/241009-150245-7

而作為日本前衛藝術界的領軍人物之一,梅田宏明以數位工具,揉合視覺、聲音、感官,並加入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思考,創造出享譽全球的作品。這一切的起點,來自一台Mac電腦,梅田宏明說起自己先是被視覺藝術所觸動,爾後才開始學舞,「我的創作目的是為了實現我的美學,這是我追求藝術的終極目標,因此概念和想法對我來說不一定那麼重要,然而利用科技產生想法是一條路徑,從Kinect開始,我嘗試使用不同的動作感應器幫助我創作,但後來發現,在現場表演時,使用感應器很危險,會帶來許多壓力。」

 

直到遇上東京某所大學,他們讓梅田嘗試高速動作感應器後,情況有了轉圜,

「他們能以非常高速的方式,補捉到人體一千塊肌肉的動作數據,我嘗試將這些數據應用到我個人的視覺圖像中,落實我想用舞蹈創造出一個空間的目標。在COVID期間,也是和新技術磨合的重要期間,與不同區域的共製項目,我嘗試將數據和人體與自然景觀整合到一個虛擬世界中。」

 

如何向大自然取經,也是梅田的主要創作方向之一,「試想我們的身體有一半是水,我使用了科技、聲音和燈光技術,創造出唯有在水中才會產生的奇異動作,加上真實的水聲,巧妙地展現我與自然的交流。身為一名編舞家,我對這種工作方式深感興趣。」關於人工智慧是否有機會取代編舞家,梅田認為目前答案是否定的,以他為例,他認為自己發展出一套身體舞蹈方法,其中結合大量想像力與技術,尚難被超越,但他也肯定,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人們找到尚未發現的東西,「使用新技術總是充滿挑戰,但我將其視為進步的一種方式,我非常期待AI能突破我對舞蹈的想像力和感知。這一切都很有意思。」

謝杰樺:「數位世界中,究竟有沒有神?」

2024台北藝術節/借放_側記文章/AAPPAC 側記文章/day4/241009-150245-8

臺灣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對於AI技術也表現出十足的盎然興味。2010年開始,謝杰樺對於如何將舞蹈與科技結合這個命題深感興趣,他認為科技之強大,表演藝術該如何與之媲美?在擁有建築和舞蹈的雙重跨界藝術背景之下,空間概念與科技媒材是為加乘,謝杰樺的創作展現出跨界的美學與力道。從2011年安娜琪舞蹈劇場發表的第一個計畫《第七感官》(Seventh Sense),到2014年,安娜琪舞蹈劇場推出《Second Body》,推演出科技如何改變人們對於空間感知,影像可能是舞者的延伸,而在《Second Body》中,科技可能成為改變身體的積極工具,「利用360度全息投影、地面的互動投影以及Kinect感應器,呈現舞者的身體如何被數位影像改變。透過影像投映,肉身變成了第二身體,身體移動的軌跡如同地圖,象徵著身體印記的存在。」

 

2020年開始,謝杰樺涉足AI領域。作品《肉身賽博格》以AI捕捉舞者肢體啟動,進而發現AI捕捉到的跟實際可能有落差,當3名舞者肢體重疊時,現實的三頭六臂,AI判讀下可能成為「一個人」,新的探問出現了:「當我們與AI的溝通不再是透過語言、文字和肢體,而是透過數據、程式碼與像素分析時,在AI的理解中,人類會是什麼樣子?」

 

AI是人類得以升級的能力,謝杰樺也說道,「這趟投入AI的旅程,也是一趟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接下來,謝杰樺分享自己即將前往英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融合,會有更多的大數據資料等待被人們解謎,「我們能否找出這個數位世界中的神是什麼樣子的?」謝杰樺的深切提問,也是人類急欲得知的解答。

撰文|pupulin、攝影|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