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長年以來利用人工智慧促進藝術和文化創新,與來自80個國家超過三千個文化機構合作,Google藝術與文化專案經理Pierre Caessa首先為關心此主題的與會者們說明,Google Arts & Culture Lab透過科技,欲將多元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是Google在十年多前即秉持的初衷,開發技術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之一;我們為文化機構創造虛擬參觀技術,如巴黎歌劇院,截至目前,我們還開發了高解析度技術,主要提供給策展人、專家和歷史學家能夠以全新、全觀的方式,講述藝術作品和收藏品的其他面向。」
任何人想要接觸藝術都可以變得更無負擔,Pierre 分享Google Arts & Culture網站及app,是他每日的靈感來源,「我們和全球頂尖專家一起合作打造,透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文化;其中我們有一個遊戲非常有趣,你只要拍一張自拍照,我們就會將你的臉和世界各博物館的肖像畫進行配對,像我今天早上就跟西班牙博物館的一張肖像畫配對,我不是西班牙人,但這開拓了我的眼界,進而勾起我對陌生藝術品、文化的好奇心。」
Pierre 接續興奮說道,Google幾年前和英國編舞家Wayne McGregor一起創造了名為「Living Archive」的AI編舞系統,起初Wayne對於「Living Archive」打破既定想像和具有風格性的創作能力,大為驚豔,在經歷長時間的探索功課後,就催生了「Living Archive」應該被人們自由使用的想法,「你現在就可以打開你的網路攝影機,嘗試任何動作語彙,比方舉起手臂或其他動作,並拍下這些動作,AI會根據檢視你的動作與Wayne作品檔案進行配對,從中讓你創造出自己的舞蹈語彙。」
雲門和他的AI夥伴:開啟一段再發現的旅程
延續Google Arts & Culture Lab的成就,臺灣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總監洪凱西分享面對AI技術,表示雲門仍像個懵懂的孩子,對技術面所知甚少,但她十分確定編舞、舞蹈永遠不會停止演變,而《波》這個作品之於雲門就是最震撼的一次學習;洪凱西回顧《波》的構思最早始於2021年,疫情最嚴峻之時,「藝術總監鄭宗龍和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討論了對於創作、世界和科技的看法,最終他們決定要和人工智慧合作。構想奠基於真鍋既有的探索,他們倆人深入討論到如何在舞台上創造『第十三位舞者』?真鍋並建議舞作中的音樂和視覺效果也該來自身體數據,因此收集舞者的身體數據成為2023年2月團隊的主要工作,數據最終帶來了高度互動性和創意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