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製作《阿嬤的衣服 / 遺物計畫》|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白斐嵐)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格桑製作《阿嬤的衣服 / 遺物計畫》
▍演出時間:08.21(日)19:00
▍演出場地:上樓左轉
▍演出者:格桑製作團隊/吳依凡
文 白斐嵐
雖沒看過先前在艋舺國際舞蹈節的演出,不知當初的場地運用如何;但此次場地侷限應是此場演出的一大硬傷。演出空間有兩根大柱子,分隔舞台與觀眾區,唯有坐在柱子中間的觀眾(約莫15人)能有完整視野,其他坐在柱子外圍、後方的觀眾,都有明顯視覺死角。以我的座位為例,大概只有不超過5分鐘的時間是有看到完整的肢體表現,其他時候多是柱子旁露出來的一顆頭、一根馬尾或腳背。現場工作人員雖有指示可以站起來看,但其他觀眾同樣是處在較為侷促的狀態,因此也難冒然為了尋找更好的角度而遮蔽他人視線。
攝影|黃裕閔
以此空間而言,要做演出的確並不容易。然而團隊應也可斟酌考慮以鏡框式舞台概念呈現演出的必要性。畢竟非制式空間演出現在已相當常見,以舞蹈來說也有不少前例可循。如何為此空間添加流動性、善加利用投影光影(舞者在牆面上的動作身影)、窗戶映照的身影,都可藉由多重視角的相互疊映,以突破空間本身的侷限。
攝影|黃裕閔
回歸作品本身,舞蹈、音樂與投影畫面的處理都相當細膩,泛黃的老照片帶出了私密的記憶,身體則與衣物相互賦予了另一種生命。不過可惜的是,敘事似乎停留在抒情層次,無論是古典吉他、身體或投影畫面,都少了點相互呼應的連結(除了後段病房一景,舞者身影有與投影畫面產生對應),而僅止於情緒、氛圍的堆疊。偶有舞者在舞台側邊仔細摺疊衣服的動作,理應為舞作意圖畫龍點睛,成為反覆出現的母題,但卻被邊緣化成為襯景。最終並無法讓作品進一步探究身體、衣服、皮膚、生命與記憶之間的哲思,而多只是感性抒發。舞作中的確也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時刻(在未被柱子打斷情緒時),從發想到現場技藝的展現(包含舞蹈與古典吉他),也有亮眼之處,然對一齣已是二次演出、且在藝術節正式呈現的作品而言,我還是多了一點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