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打破舞蹈與信仰界線——專訪《自由大教堂》創作者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

Boris Charmatz
舞蹈

2025年2月10日臺灣時間晚上7點半,正值德國的中午12點半,鏡頭另一端的波赫士.夏瑪茲身著一身運動服,仿佛正要去晨跑的人,透過鏡頭都可以感受到那邊的寒冷,但波赫士的臉上依然掛著微笑。

「你好!聽得到我的聲音嗎?」

「可以的,為了能保持良好的連狀態,我站在屋外。你那也可以聽得清楚嗎?」

「可以的!很高興能與你連線對談。」

這是一場跨越時區的訪談,彼此透過螢幕相望,隱約感受到空間的距離。儘管網絡略有延遲,但熱切的交流讓訪談迅速進入正題。

Q:《自由大教堂》(LIBERTÉ CATHÉDRALE)是您在2022年擔任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Dance Theater)藝術總監後的首部作品,這部作品的創作理念是什麼?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A:在我接任烏帕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時,碧娜.鮑許(Pina Bausch)已離世15-16年,大家仍在感傷中,因此我想在做點不一樣的東西的同時,也保有對碧娜的想望。所以我選擇在教堂裡首演,讓這場演出除了是個表演,也是一個有儀式感的作品。

至於標題《自由大教堂》,它象徵了自由與信仰之間的拉扯,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許多地方的自由受到威脅,宗教和意識形態的衝突也越來越多,這個主題就變得更有意義了。

Q:為什麼選擇在教堂裡演出?這樣的空間對作品有什麼影響?

A:教堂本來就是個充滿歷史與象徵意義的地方,而且在歷史上,舞蹈曾經被視為禁忌,把舞蹈帶進這樣的空間,本身就有一種挑戰和對話的意味。我們在創作這個作品的期間直接住進教堂一段時間,讓我們能更貼近這個場域。

另外,教堂的建築結構和聲音效果,讓它本來就是個特別適合表演的場所,再加上它代表信仰與權力,這跟作品的核心理念也很契合。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Q:這部作品曾在不同的場地演出,比如教堂、劇場、足球場,這些不同的環境對演出有什麼影響?

A:其實我們不會刻意去改變編舞,而是讓作品自己去適應不同的場地。在教堂裡,地板是很硬的混凝土,這會影響舞者的動作;而在劇場裡,因為有專業的舞台和燈光,整體呈現會更精確。最特別的是在戶外,比如在足球場上演出,觀眾的距離感和視角完全不一樣,這讓整個氛圍都變得很特別。

Q:這個作品中用了大量的聲鐘,是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A:從小我一直夢想使用教堂鐘聲編舞,對我來說鐘聲不只是聲音,也可以是一種音樂,還代表了時間、儀式,甚至也是傳遞訊息或某種政治訊號。還記得在我小時候伊拉克戰爭開始時,教堂的鐘聲響起,代表著戰爭的開始,象徵著即將迎來很多人死亡,那是一個哀傷的時期。

回到此次《自由大教堂》的作品,在作品中收集了來自33個不同城市的鐘聲,包括馬賽、里斯本、格拉茨,以及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我們創作了一種電音派對的迴盪感,讓鐘聲有更多不同的訊息在述說著。

Q:舞者在這部作品中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即興演出有多少?

A:在排練的時候,我們給舞者很大的自由度,讓他們探索自己的表演方式。不過到了正式演出時,還是有一個基本的架構,但不會要求他們每個動作都一模一樣。這個作品特別強調舞者之間、以及舞者和觀眾之間的互動。

我們希望觀眾可以進入演出空間,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但這也取決於觀眾自己的意願,畢竟有些人可能不太習慣被邀請進入表演。比如當舞者跟觀眾對視,對方的反應可能會改變他的表演方式,我們在歐洲演出的時候,也遇過有些觀眾不喜歡跟舞者有太近的互動,不過通常這種互動都會讓整場演出變得更有趣,這也讓每一場演出都變得獨一無二。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Q:這次的合作團隊集結了來自不同的背景,在合作的過程中遇到哪些挑戰?

A:這部作品其實是一場跨團隊的合作,包含了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和法國陣地(Terrain),這是個很難得的跨文化合作。

最大的挑戰就是每個人的訓練方式都不一樣。烏帕塔的舞者習慣每天做芭蕾訓練,而陣地的舞者則更習慣即興和身體接觸。這兩種風格一開始確實需要磨合,但到後來,大家都慢慢適應,甚至發展出新的表演方式。我覺得這種跨文化的合作讓整個作品變得更有層次,也讓舞者們能夠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找到新的可能性。

 

【了解更多】

北藝嚴選: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陣地 波赫士.夏瑪茲《自由大教堂》
時間:2025/3/21 - 3/22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