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 平面設計的邊界正在消失|何庭安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jpg)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
27歲,那是何庭安的六年前,彼時他研究所剛畢業,以一系列「漢字動態設計」獲獎無數,被邀請至叁式ULTRACOMBOS擔任藝術總監,同一年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也邀請他回校擔任講師,在大多數人仍在摸索道路的階段,何庭安便以極年輕之姿、扛下重責大任,在設計界佔有一席之地。
直至這些年,他陸續主持如放視大賞、DigiWave、金曲獎表演、台北時裝週等無數耳熟能詳的大型專案視覺設計,作品屢獲紐約ADC、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榮耀加冕,耀眼的成績再加上一貫理性的談吐,令人幾乎忘了此刻的他,也僅是踏入三十世代初期的設計師。
何庭安最令人注目的,在於他不只是平面設計師,更將動態設計(Motion Branding)納入對品牌識別的塑造。許多人常誤以為他是網頁設計師、動態設計師,甚至設計圈也時常不把他視為一般設計師,但他不急著撕掉這些標籤,反而始終認為自己正穩穩站在平面設計師的本位上,持續拓展著這個職業的邊界。
超越平面 將動態納入品牌識別
在《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唸:圈起來)主視覺裡,何庭安以一個不斷旋轉、變形成無數符號的圓形標誌,展現新北的環狀地貌與混融多元人群原生體質,以直接而動感的語彙,象徵新北市的活力;另一件《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則是一場關於城市感知的提問,以能不斷堆疊長成101形狀又能生成城町的動態設計字體為軸線,讓視覺在螢幕與展覽空間之間流動,喚起觀者對「台北樣貌進行中」的集體想像。
這兩個作品雖然分別代表著新北與台北,但它們共通的特質是:視覺不只是靜態標誌,而是一場可以動態觀看,並得以進一步詮釋的城市品牌敘事。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
(圖片提供/何庭安)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圖片提供/何庭安).jpg)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
(影像提供/何庭安)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影像提供/何庭安).jpg)
何庭安作品深具「數位氣質」,讓品牌在不同媒介中維持一致性,能在動態載體上延展,展演深具細節,看過即難忘。在他的觀點裡,充滿美感的圖像僅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在數位化時代,當品牌進入跨平台的媒介環境後,識別元素該如何被使用、被理解,甚至被持續再創造,才是他想把握的關鍵。
從《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到《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何庭安不斷試圖打破「平面設計只能是平的」這件事,重新定義設計師的當代角色。對他來說,識別設計不是以單點來定義,而是打造一整套可變動、可擴張、可回歸品牌認識的視覺系統,「平面設計師不該畫地自限,應該從品牌出發,讓作品超越平面、跨越至動態,甚至是更具敘事性的領域。」
開啟中文字品牌角色 挑戰設計空白地帶
何庭安對中文字的設計有很深琢磨,相較英文字形結構明確工整,漢字因筆劃繁複、結構疏朗不一,使得多數設計師更傾向使用英文為主,尤其進入數位載體的動態影像時,要如何讓中文字型產生設計美感,幾乎成為設計師難以跨越的門檻,然而對他而言,挑戰「被集體跳過的空白」,成為深入中文字動態設計的起點。
早在學生時代為國立台灣美術館所設計的展覽形象作品《水生相》,何庭安即選擇從「文字敘事」呼應空間展演的視覺邏輯,取水字的流動感,讓視覺字體一筆一劃展現如水滴一樣的外形,以分岔的路徑表達水流迷宮感。雖然這是一件平面作品,但在回歸當時幾乎都以純插畫表達內涵的時代,他已著手中文字本身的視覺生成感,讓筆劃不只是結構,更是內容和情境,成為演繹整體識別語言的一環。
何庭安學生時代作品⟪水生相⟫即運用中文字設計本身表述情境。
(圖片提供/何庭安)
這樣的關懷而後也展現在他最知名的「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他認為中文本身的筆畫結構風格,應該要有其專屬的動態情境美感,於是透過分析各種字型的特色以及形、音、義,創造出一套專屬中文字體的動態形象,奪得無數國際大獎的認證,並受邀到香港、巴黎、荷蘭等多地展出,不僅讓更多人意識到漢字擁有獨立且鮮明的美感,也打開了漢字動態設計的全新視野。
近年在《北魏真書體》專案中,他為傳統的魏碑體打造引人注目的新意象,按照常理,這類碑刻字體古老、沈重而安靜,應被視為不適合動態處理,但何庭安反其道而行,將古典運用在現代情境上,以高對比色賦予年輕、前衛的視覺效果,將真書字體示意在海產店、大港開唱、街頭等潮流脈絡下,充滿數位氛圍的視覺設計,形式上令人遙想到傳統上乘載書法字的圓鼎古物或碑帖,卻以「速度」和「衝撞」等快慢不同的方式呈現動態效果,翻轉了魏碑老舊印象,為上市字體轉譯「源於城市、取自傳承」的故事,全新創造充滿時代感的品牌識別。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gif)
從《水生相》文字幻化的畫面感,到「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讓中文動態成為表述主體,再至《北魏真書體》將動態化為概念、進入品牌識別體系,得以一窺他步步構築中文視覺設計的軌跡。
何庭安相信,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在於為品牌創造獨特且難以取代的識別,即使困難也不該自我設限,正因如此,他持續突破「字型」與「媒介」的界線,不只讓設計從平面橫跨至動態,也讓中文字躍升視覺敘事的主體,建立屬於品牌自身獨一無二的識別語彙。
新一代設計師 避免思維均值化
現在,融合動態思維的平面設計師仍是非常稀缺,「有螢幕的地方,動態就比靜態更吸引人,但很多設計師會認為動態是個巨大的坎,但實際上比動態更難的,是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何庭安說。
有鑑於此,何庭安不只回到學校任教、參與各類設計競賽擔任評審,也活躍於社群平台,經常與年輕學子互動交流。何以花這麼多業外時間做這些事情呢?他坦言:「太想看到崛起的新秀了,我很期待下一代的設計主流,也很期待我的認知被顛覆!」
何庭安內心的終極渴望,是尋找與灌溉和他一樣的創意同路人,也就是擁有不受限思維、膽於融會貫通的新銳設計師。為此,他積極讓學生以共同創作者的角色進入他的設計專案,親身體驗、混同與嘗試各種嶄新表達,感受創作的無限可能,他期待透過培育新血,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探索之路,一起開展設計界的別樣風貌。
何庭安引領學生參與2O21 DigiWave主視覺動態設計和虛擬角色繪製。(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引領學生參與2O21 DigiWave主視覺動態設計和虛擬角色繪製。(影像提供/何庭安).png)
何庭安觀察到,現下年輕設計師的環境與過去截然不同,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像是Pinterest、Behance、Instagram等平台讓創作者能輕易獲得靈感,甚至也能透過AI工具快速生成視覺效果。然而,「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很會找Reference,但他們的設計表現往往也顯得更加均值,甚至連個性和價值觀也逐漸趨於類似」,這樣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探索自我風格的過程,很容易陷入同化、缺乏個人特色的桎梏。
避免作品均值化的唯一解法,只有自己親身下去不斷的做。何庭安認為,作品獨特性仍需透過大量學習、實驗與試錯,才能慢慢鍛鍊出自我視覺語言,他建議可以從縮短找尋參考圖像的時間開始,將更多心力投注於自主發想與反覆試作,這樣的過程或許很辛苦,短期看似是苦工,但長期而言,才會逐漸形塑成屬於自我的風格。
另一方面,「表達」也是一項他重視的關鍵能力。設計師不只是做出漂亮的東西,也必須清楚傳達概念、才能讓人理解背後的思考與價值,因此他將「多讀、多寫、多看」視為不可或缺的修煉。
打開何庭安的Notion,不僅可見縝密安排的專案任務、日常行程,還令人注意到一系列的書單,他涉獵極廣,從設計類理論工具書,到柳公權的字帖、手抄本可蘭經,再至《歷代詩選注》、《蘇東坡詞選》等古典書籍,以及他最熱愛的現代科幻《你一生的預言》、《三體》,他不僅只是閱讀,還會詳細記錄進度、羅列與摘要個人評鑑。正是這樣一步步積累,他逐漸鍛鍊出深刻的觀點。
⟪放視大賞⟫最新主視覺展現創作者的精神。(影像提供/何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