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筆記:《音樂的科學:從聲響到樂音》
為什麼撥動心弦?又敏感又複雜的聲音力量
在《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作品中,郭貝爾巧手模糊創作和即興兩者邊界,我們看見音樂是美景更是奇觀。在《音樂的科學:從聲響到樂音》講座中,講者李承宗認為郭貝爾以音樂和視覺設計打造出兼具時間感、空間感和歷史感的壯闊場景,而他進一步聚焦聲響和樂音,以科學為線引,試論聲音的影響力,如何顛覆,甚至超越我們既定想像。
微小卻全面的
「我們的耳朵,是人體中最精妙的器官之一」,李承宗讚嘆地說,「它負責將外界的聲波轉換成我們大腦能理解的訊號,整個過程比想像中複雜得多。」耳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外耳、中耳、內耳。外耳收集聲波,讓聲波經過外耳道到達耳膜。耳膜是一層極薄的膜,對空氣中的微小震動都極為敏感,會隨著聲波振動,將這些振動傳遞到中耳。

中耳裡有三個小小的骨頭,稱為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它們會放大耳膜的振動,然後將振動傳送到內耳。內耳裡最關鍵的結構就是「毛細胞」,它們會將物理震動轉換成電子訊號,讓我們的大腦可以「聽懂」聲音。李承宗強調內耳的毛細胞非常特別,它們不像皮膚細胞會再生,一旦受損就無法恢復。這也是為什麼年紀大了之後,聽力會逐漸衰退,而毛細胞就像在「跳舞」一樣,將聲音訊號轉化為神經訊號,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聲音,它們都努力地傳達給大腦。但長期聽大聲音樂、戴耳機過久,都會讓這些毛細胞「跳得太累」,甚至受傷壞死。
事實上,聽覺系統比視覺更複雜。視覺系統的注意力是「選擇性」的,眼睛看到哪裡,注意力就在哪裡。但聽覺不同,耳朵會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無論距離遠近、音量大小,耳膜都會一視同仁地震動,將所有聲音「一口氣」傳進來。真正決定哪些聲音重要、哪些不重要的,是我們的大腦。

更有趣的是,我們的聽覺經驗會影響大腦的判斷。有些人天生聽覺敏銳,有些人則不太敏感,這不僅跟耳朵的健康有關,還跟過去的經驗息息相關。大腦會根據你的生活經歷,決定哪些聲音該被重點關注,哪些可以忽略。
耳朵很努力,值得你更多愛護
說到底,聽覺系統的本質,是為了「生存」。即使我們不特別注意,耳朵也會默默地幫我們監控環境的震動。例如蟑螂能敏銳地感受到遠方拖鞋的震動,迅速逃走,就是同樣的道理。人類的耳朵雖然不像某些動物那麼靈敏,但我們的大腦會幫忙過濾不重要的聲音,確保我們能聽見真正關鍵的訊號。

我們的聽覺範圍大約是20赫茲到24,000赫茲,這個範圍外的聲音我們無法聽見。但在這個範圍內,我們的耳朵一直努力運作著,讓我們能感受到世界的聲音。因此,記得愛護你的耳朵,避免長時間接觸大音量,也不要戴耳機戴太久,讓這些跳舞的毛細胞們可以好好休息,陪我們聽見更多美好的聲音。
而聽覺系統的運作方式,與我們的學習能力、注意力有著緊密相關。令人驚喜地,大腦有著過濾聲音的能力,只專注於傳達重要信息,同時忽略背景噪音,這種能力對於學習和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因為它讓我們能夠從複雜的聲音環境中抓住關鍵訊息。
學習音樂能解鎖其他能力
尚有研究顯示,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在注意力控制、語言處理和記憶力方面通常表現得更好。原因在於音樂學習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持續的聆聽練習,以及對節奏和音高的敏銳度,這些能力會進一步強化大腦的聽覺處理能力。此外,現代生活中的噪音污染問題,像是交通聲、電子設備的干擾等,這些無形的背景噪音會削弱我們的專注力,甚至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創造安靜、專注的學習環境,變得愈發重要。

李承宗也強調培養聽覺敏銳度和專注力的關鍵在於持續練習和良好的聲音環境,無論是透過音樂訓練、冥想,還是簡單地確保工作空間安靜,都能幫助我們提升注意力,讓學習更有效率。在李承宗的論述鋪排中,在場聽眾彷彿也進入到另一個思考場域,紛紛舉手發問,他們的疑問來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忽略了環境聲音對專注力的影響?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打造一個更有利於學習與思考的聲音空間呢?

聲音,這個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存在,常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它不僅僅是傳遞訊息的工具,更是構築我們情感、文化與人際連結的重要媒介。我們每天都在發出聲音,從早晨的第一聲問候,到深夜的輕聲道晚安,這些聲音裡蘊藏著我們的情緒、個性,甚至是無法言說的潛台詞。聲音讓我們得以溝通,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聆聽與理解:進入到一個新世界
回顧人類的歷史,語言的誕生是文明發展的一大里程碑。我們學會將聲音組合成詞彙,詞彙串聯成句子,進一步形成語言,最終創造出各種文化與故事。每個文化的聲音系統都有其獨特韻味,比如義大利語的熱情奔放、法語的優雅輕柔、日語的含蓄內斂,聲音本身便傳達著一種氛圍。
不過,語言並非聲音的唯一形式。音樂,作為一種無需翻譯的聲音藝術,跨越了語言的藩籬,直接觸動人心。從古典樂的層次堆疊到流行音樂的節奏共鳴,聲音以旋律和節奏傳達情感,讓我們即便聽不懂歌詞,也能感受到喜悅、悲傷或憧憬。有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透過聲音說話,也利用聲音的「不說話」——一個沉默的停頓,一聲輕嘆,甚至電話那頭傳來的空白,往往比話語本身更有力量。聲音的缺席,有時候更能放大情緒,讓人感受到無聲的重量。
此外,科技發展也改變了我們與聲音的關係。從廣播到podcast,從錄音帶到數位串流,聲音的傳播方式日新月異。我們可以在通勤途中聽見遠在他方的聲音,也能透過語音助理與機器對話,這些便利讓聲音更無所不在,但也帶來新的挑戰——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用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