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斷片》創作背後的理念與過程

臺北藝術節
斷片

王翊萱/撰文

文字由訪談影片整理而來: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da:ns focus 2023 | Lapse - An interview with Melati Suryodarmo and her collaborators ▶觀看影片

印尼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與來自臺灣及新加坡的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了《斷片》這個演出。蘇若道默以長時間身體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著稱,其作品聚焦於記憶、心理、身份與社會結構的變化。本次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斷片》探討現代城市中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展現了社會運作由統一逐漸失序的過程,揭示幻滅的社會中日漸薄弱的凝聚力,及其衍生出的道德崩毀。

 

訪談中,蘇若道默提到資本主義帶來的快速現代化使人與人之間發生脫節,不論是面對面的談話或網路的交流中,總是存在著「落差」(lapse),且隨著科技不斷推進,這種落差也延續到下一個世代。《斷片》為呈現這種現象,刻意不使舞者之間有物理上的接觸,但仍與彼此保持著若有似無的連結。

 

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蘇若道默指出社會集體空間裡存在一種混亂(chaos)狀態,她認為這是印尼社會中的常態。她對此抱持樂觀的態度,認為藉由混亂,可觀察到印尼社會中的人們如何互相關懷,形成一種無聲的秩序。她認為不管科技發展有多進步,人們最終都會回歸身體感受,回到對觸覺、嗅覺等的原始渴望,這點在新冠疫情期間也得到了印證。蘇若道默希望觀眾能藉此作體驗到深層的情感或感官刺激,即印尼語中的「rasa」。

蘇若道默在編舞與服裝的設計上,考量到的是整個演出的動作、物體、光線與聲音配置,尤其強調光線和聲音的重要性。編舞中不直接指涉現實中事物的做法,預先保留了燈光與聲音設計的自由發揮空間,以便日後與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時,舞蹈能和諧地融入其他元素之中。

 

負責《斷片》聲音設計與現場音樂演奏的新加坡音樂家袁志偉,是前衛搖滾樂團「天文臺」(The Observatory)的成員,以其實驗性的當代音樂風格聞名。袁志偉在為《斷片》設計聲音時,以即興的方式,由簡單的聲音出發,探索音樂的流動如何形成混亂的結構,也依據舞者對音樂的回應作出調整,在創作過程中製造出跨領域的能量碰撞。

 

袁志偉提到,人對合成器等混音機械的控制存在限制,這些機器有時甚至會拖離人的掌控,自行產生不同的聲響回饋,他認為這與風穿越竹葉的摩擦、葉片的飄落、人們踩在落葉上等自然界聲音類似。編排聲音時他考量到了大自然中的聲音與都市生活的交會,經由聲音設計反應混亂的概念。

 

負責燈光設計的陳艾德里安(Adrian Tan),是新加坡「光計畫」(The Light Project)的創始人,於劇場、歌劇、舞蹈及建築等多個領域打造富有動態感的燈光設計。在蘇若道默的建議之下,他騎著機車遊遍印尼的都市梭羅,將自己實際走訪街頭體驗到的自由解放感融入《斷片》的燈光設計。陳艾德里安認為《斷片》存在多種詮釋角度,包含自然的元素、對未來的想像和歷史的反映等,且每位觀眾都能從表演中得出屬於自己的解讀方式。

 

於蘇若道默的主導下,團隊中的舞者、聲音設計及燈光設計各自發揮所長,將印尼自然和都市的印象融入演出中,經由舞作回應印尼社會中的混亂狀態。此次來臺演出,更期望印尼的藝術觀察能與臺灣的觀眾發生對話,形塑多元的詮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