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延編舞( Expanded Choreography )的無限延展,當代表演語彙與藝術史脈絡
_1920x1080(96dpi) (3).jpg)
擴延編舞:從視覺藝術界而來的概念
「編舞」的定義隨著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近幾年的發展與交融,以無限延展的方式從一個點,相連後慢慢從線擴延至面。而透過藝術家 Maria Hassabi 的作品《 On Stage 》,更想帶領大家理解一個近年在歐美藝術圈被頻繁使用的概念:「擴延編舞」( Expanded Choreography )。
講者林人中解釋,這個術語雖然來自編舞,但其實並非起源於舞蹈圈,而是由視覺藝術界所提出,用以描述一種跨越舞蹈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實踐。它強調動作(movement)與行動(action)如何在非傳統劇場空間中生成觀看經驗,也體現了近二十年來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大量交融的趨勢。
從 Trisha Brown 到 Bruce Nauman:身體的每個藝術家都有的工具
林人中以 1960 年代的紐約為起點,帶出 Trisha Brown 所屬的 Judson Church 運動如何對「舞蹈是什麼」提出質疑。這些實驗性創作者開始將舞蹈從劇場釋放出來,進入日常空間、街道、甚至牆面,例如 Trisha Brown 在 1970 年與藝術家合作拍攝的作品《 Man Walking Down the Side of a Building 》,將人吊掛在建築外牆,以身體行動重新定義空間與動作的關係, 1971 年 Trisha Brown 在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作品《Walking on the Wall》也是此一系列的著名作品。
這種將舞蹈推往極限的思維,不只是舞蹈圈內部的革命,更與當時視覺藝術圈的創新互為表裡。例如:錄像藝術先驅 Bruce Nauman 在工作室中進行以身體對抗牆面與地板的錄像實驗,也是以動作為基礎的空間研究。他以牆壁跟地板作為最基礎的空間座標,做出一些如頭下腳上等違抗地心引力、反常的肢體動作。這些跨界作品指出:「不只是舞者會思考編舞,視覺藝術家也能透過身體探索動作與空間的可能性。」
總結,「表演( performance )這件事情,其實就是戰後跨領域藝術的產物。不是因為先遇到了新媒體、科技、舞蹈等等的媒材,才變成跨領域表演。在藝術史的脈絡下,藝術家們用身體進行各種對於空間不同的實驗,因為身體是每個藝術家都有的工具,而表演就變成跨領域的一種表現。」
擴延編舞的定義與觀點:MoMA 的觀察
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 )對「擴延編舞」的定義是:「當舞蹈與視覺藝術的邊界在 1960 年代開始瓦解,新的展演形式誕生。舞者的身體進入美術館、藝廊與街道,帶來了關於身體、空間與觀看的全新感知方式。」林人中特別強調,擴延編舞不是將舞蹈移植到展覽空間這麼簡單,而是將「行動中的身體」(body in motion)視為觀看的核心,從而打開了對動作、空間、物件甚至觀看者自身位置的再理解。
法國藝術家薩維耶・勒華( Xavier Le Roy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台北雙年展」創作作品《 Retrospective 回顧》。藝術家在思考的其實也都是這些很本質上反覆提問的問題,他其實是用「景觀」( landscape )這個視角來觀看身體,然後身體不同的造型的變化,去擬態這個「景觀」( landscape )。
.jpg)
Maria Hassabi:身體成為製造影像的活體雕塑
Maria Hassabi 是本場講座的重點藝術家之一。她自 2010 年代起開始在全球美術館進行一系列以「慢動作」為核心的展演計畫,透過極度緩慢的移動,使人的身體介於「靜止的圖像」( still image )與「動態的影像」( moving image )之間。特別是在樓梯間的動態,舞者用一種往下墜、很緩慢的移動下墜方式進行舞蹈動作,慢到你大概會不會留意到他有在動」
「人們通常不會在樓梯上面佇足,樓梯就是為了要讓你去到上面那一層或下面那一層的過渡空間,但是在這個過渡的空間裡面,Maria Hassabi 卻以極緩慢的身體動態創造極大反差,希望探討的就是影像(image)這件事。」
林人中舉例她的代表作《 Plastic 》( MoMA 委託創作)與 2024 年在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展出的《 I’ll Be Your Mirror 》,分析她如何在展覽空間中配置身體、聲音與鏡面反射等元素,創造出宛如活體雕塑的觀看經驗。她的身體,彷彿是「被裝置」在空間中的一個物件,但又因為其行動的極慢性,而不斷生成新的觀看節奏與影像意義;鏡面環境彷彿水面般,將舞者的動作放大折射,形象的疊合透過金色鏡面反射在天花板,讓觀眾頭暈目炫。雖然是在美術館展出,卻讓人有種身在劇場的錯覺。
Maria Hassabi 強調:「我創造的不是表演,而是影像的製造。」她用一種近乎劇場化的展覽策略,讓觀看者被迫長時間凝視,並重新意識到觀看本身的條件與方式。
回到鏡框舞台:《 On Stage 》的創作策略
2017 年 Maria Hassabi 的《 Stage 》系列作品,以桃紅色的地毯佈置視覺為名,他將身體拿來搬演。 2024 年,在美術館進行了二十多年展演實驗之後,他開始創作《 On Stage 》,首次將這套「影像生成式編舞」帶回劇場黑盒子中。林人中指出,她特別選擇鏡框舞台( proscenium stage )作為創作條件,就是想讓觀眾重新意識「我正在看一場劇場作品」這件事本身。
這部作品中,她以一個簡單的動作「從站立到蹲下再回站」作為核心,將其拆解成一段長達 60 分鐘的動作。這個過程並非即興,而是經過高度排練與精密編排,每一寸肌肉的運用與速度都被規劃得極為細緻。這種極端的時間拉長與動作控制,使身體本身成為影像、觀看、甚至是空間的生成點。
特別選擇鏡框劇場呈現這件作品,因為他想要邀請觀眾坐在劇場空間裡面,進而重新意識到「我在劇場」當中這件事情。這是他一直透過作品散發出的誘導觀看路徑,或者是線索。
視覺藝術 vs. 劇場:觀看經驗的交叉試煉
林人中最後強調,Maria Hassabi 的創作語彙雖被歸類於視覺藝術領域,實則內部蘊含高度的劇場性邏輯。無論是她選擇的空間、光線、身體配置,還是影像如何在觀者眼中浮現,其核心命題都圍繞著「觀看是什麼?」、「身體是如何成為影像的?」這些劇場觀念所長年討論的問題。
她的作品既對視覺藝術圈來說耳目一新,也對劇場觀眾構成一種觀看方式的反轉與試煉。在這樣的創作實踐中,我們看見了所謂「擴延編舞」不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套提問:動作如何成為藝術?觀看如何成為創作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