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載的時代,人類最後的一口氣? ──當《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的身體行動碰撞上機械AI
撰文/鄭先喻
由日本表演團體「contact Gonzo」與藝術家「yang02」合作《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jactynogg zontaanaco ジャkuティー乃愚‧存taアkoコ),為臺北藝術節——超限動(𝗥𝗲𝗲𝗹𝗶𝗻𝗴 𝗛𝘆𝗽𝗲𝗿𝗿𝗲𝗮𝗹𝗶𝘁𝘆)的其中一部作品,探索機器學習技術與人工智慧對於影像的詮釋結合,以近似格鬥競賽轉播的風格融入表演。觀眾可以看見機器如何辨讀人體即興的原始互動,以及身體行動與機器演算的詮釋碰撞。作品突顯了人工智慧當前的局限性,在「Anatomy of an AI System」研究視角下,含蓄地批評了支撐這項技術的龐大隱藏基礎設施。
《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核心在於建立對比:「contact Gonzo」原始即興的肢體接觸,與配備視覺辨識的「機器學習載具」。物流載具平台以及Segway代步車扮演遊走旁觀者角色捕捉演出影像,機器試圖生成描述動作的文字說明,這種辨識圖像標註技術明確定位為「試圖用語言取代,或是詮釋舞台上正展開的肢體表達」。創作者強調人類如何挑戰AI,創造機器辨識演算法結果與即興演出的衝突,包括摔角或格鬥的呼巴掌動作,以及無釐頭肢體衝突瞬間,中場還有近似直播廣告的仙人掌介紹專家橋段。當「舞台上即興的肢體表演加以語言化,通常往往會有相對的抽象性」,這種將動態、非語言的人類行為轉譯為語言的過程,兩者間製造出的對比,正是表演力量的核心。
《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中藏著許多刻意的不匹配,這些看似演出的缺陷,或許才是作品核心的藝術主張,引發觀眾、藝術家、機器三方思路流動,產生幽默且具思考的空間。Melanie Mitchell與Ernest Davis等學者指出,儘管機器學習到人工智慧取得顯著進展,但AI基本上仍缺乏「普通的常識」。作品將動態、非語言的人類互動轉譯為靜態語言,深刻呼應了當前人工智慧的能力與限制,包括理解即興肢體表演中的細微差異、脈絡、意圖以及人類行為的微妙複雜性。雖然AI擅長圖像辨識和生成描述性文本,但要捕捉特定肢體互動背後的意義或情感——表演者之間的信任、張力、玩味——則遠超出其當前能力,表演中機器學習技術描述的視覺元素,可能遺漏了運作更深層次的人類智慧與互動。
舞台上的機器不僅是抽象處理單元,更是技術生態系統的一部分。「Anatomy of an AI System」提醒我們,典型的人工智慧系統往往是具有剝削性的全球基礎設施產物。在近年語言模型到開源AI模型趨勢下,人類表演者成為人工智慧處理的數據來源,呼應了人類活動如何在行星規模的人工智慧中持續被提取和貨幣化。人工智慧無法掌握人類互動的完整意義,不僅是認知局限性,更是其本質上基於大量、去情境化數據統計模式構建系統的後果——人工智慧更多關於數據收集和統計,而非真正的「能力」。
《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呼應著「死亡網際網路理論」(Dead Internet Theory, DIT)的擔憂。DIT雖常被視為陰謀論,卻觸及可觀察現象,如網路機器人流量和自動生成內容的普及。該理論認為網際網路正從真實人類互動空間,變成演算法和合成內容主導的景觀。人類表演者代表DIT所指稱在網路上日益減少的有機、真實人類活動,AI機器及其生成字幕則體現了據稱充斥網路的自動化內容。演出者觀察到的「不協調」(チグハグ,chiguhagu)以及「無機質違和感的日常化」(無機質な違和感の日常化,mukishitsu na iwakan no nichijōka),反映了網際網路中充斥著不真實、「貧瘠」或「無用垃圾」的內容,而貧瘠與無用垃圾資料也逐漸變成真實。
「contact Gonzo」表演的即興性質體現了未經中介、當下的「真實感」——真實的身體存在與互動,碰撞上AI捕捉這種真實性的困難,突顯了將原始真實性轉譯為數位化、語言格式的難度。網路上的真實性某程度上是「複雜、高度主觀且社會建構的」,社群媒體開始後,人們努力呈現「真實的自我」,但面臨正向偏誤、印象管理等挑戰。精心策劃的個人內容通常是單純的自我呈現,在同時與不同受眾溝通時很難做到真正真實。目前人工智慧的輸出較為純粹描述性,缺乏對人類意圖的洞察,成為自動化線上互動中膚淺性的隱喻。
表演連結到Kate Crawford提到,AI不僅是演算法,而是深植於「資源剝削鏈」和耗能資料中心等實體基礎設施的系統。《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透過將試圖處理人類肢體動作的實體機器置於舞台,將AI和互聯網等抽象概念落實到物質世界,呼應了Crawford對於常被「雲端」概念掩蓋的環境和社會成本的批判。
《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創造了讓觀眾批判性反思的空間,透過幽默、近似日式摔角的方式,呈現人工智慧的局限性,突顯人類行動與演算法描述的「不匹配」。觀眾同時看見真實演出、表演者轉播及螢幕上人工智慧的詮釋,三者強烈對比突顯了中介詮釋與直接、身體化人類體驗的根本差異,試圖從詭異的斷裂感中尋找機器無法捕捉的人類元素意義和價值。身處日益由人工智慧中介和塑造的時代,這是一場論證,闡明了純人類表達方式是不可替代的複雜性與真實性。
演員表演「來回拍打」(「往復ビンタ」),不斷相互呼巴掌以及喝水互丟水瓶,正是充滿活力與無奈的奇妙詮釋。在運用人工智慧詮釋人類表達深度的局限性中,創造出幽默無釐頭的即興演出。表演鼓勵觀眾批判性評估日常遇到的自動化內容和詮釋,敦促在日益由人工智慧定義和中介的時代,重新評估真實人類存在和互動的價值,進而思考:當建立在全球提取和隱藏勞動之上的技術,難以詮釋最基本的人類行為時,
「真實」意味著什麼?
或許在即將充斥著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真實人類的互動會變得無比珍貴,真實人類放的屁,可能也會充滿價值與帶來深刻的意義。
photo by Yurika 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