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北藝人物|感知無形:從科學到虛擬世界的創作之旅

臺北藝術節

「如果世界上存在一種力量,我們無法看見、無法觸摸,但它卻充斥在宇宙當中,無時無刻圍繞著我們,那該如何感受它?」
國際知名新媒體藝術家及編舞家蘇文琪在「北藝人物」講座中提出這個深刻問題,分享她耗時近十年的重力計劃與作品《暗宇之感》創作歷程。這不僅是一位舞蹈家跨越藝術與科學鴻溝的探索,更展現當代藝術如何透過科技,將抽象科學概念轉化為可親身體驗的詩意經驗。

 
CERN駐村:科學藝術探索的起點
蘇文琪的科學藝術之路始於2016年的關鍵轉折。她成為首位進入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駐村的臺灣編舞家。「那六個星期,除了跟科學家對話,我基本上說不出話來。」作為舞蹈與新媒體背景的藝術家,她必須面對截然不同的知識體系。在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實驗室中,每條街道都以科學家命名,她注意到其中只有兩位女性──吳健雄博士和居禮夫人。
在CERN,蘇文琪遇到西班牙理論物理學家迪亞歌.布拉斯(Diego Blas)博士,這次相遇成為重要轉捩點。迪亞歌專研「引力」(即重力),而重力與舞蹈密切相關──對舞者而言,重力意味著與地板的關係。
然而,迪亞歌提出了震撼性觀點:「你有沒有想像我們研究的重力沒有地板?在天文學尺度上,舞者感受到的重力微乎其微。你手輕鬆舉起來,就已經戰勝重力了。在宇宙中沒有地板,當你一直掉落時,那就不是掉落,而是漂浮。」這讓蘇文琪重新思考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傳統舞蹈中「與地板對話」的概念,在宇宙尺度下失去意義,取而代之的是無邊界的漂浮狀態。
另一個震撼是科學家與藝術家在時間觀念上的根本差異。當蘇文琪思考舞蹈五六千年、新媒體藝術兩三百年的歷史時,迪亞歌告訴她,他研究的時間尺度是「大爆炸之前」,甚至延伸到「宇宙的死亡」。「表演藝術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形式,但量子物理不是以人為本的研究,是以物質或粒子為本。」這種認知為她後續創作提供了重要思維框架。
 
重新定義「美」的概念
與科學家的交流讓蘇文琪發現「美」在不同領域的截然不同定義。一位數學家朋友解釋:「最美的方程式是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E=MC²,因為大自然不會那麼複雜,方程式越短就越美。」
研究反物質的女性科學家則提供另一種視角:「我看到的不是你衣服漂不漂亮,而是衣服質料裡面纖維的組織形狀。」她關注的是顯微鏡下的幾何圖案、對稱或分裂的結構形態。科學家追求的美是基於極簡和結構邏輯,與傳統藝術的視覺美感截然不同。
駐村結束後,蘇文琪沒有立即投入大型創作,而是透過《全然的愛與真實》、《從無止境回首》、《人類黑區》等作品,逐步建立與科學概念對話的創作語言。「我必須先建立如何與科學家討論的語言,同時對創作團隊說明這件事。這個語言必須先被建立起來。」這個過程歷時兩三年。
重力計劃遇到技術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概念,與傳統劇場預設好的空間時間產生衝突。相對論要求的是互動性和相對性。在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實驗媒體與表演藝術中心(EMPAC)駐村時,她接觸到Wave Field Synthesis技術──能創造360度環繞聲響的系統,在個人頭部形成可移動的聲音圓圈。這為後來採用VR媒介奠定基礎。
 
VR媒介選擇與應用
COVID-19疫情意外推動蘇文琪對VR技術的深入探索。原本在紐約的計劃轉移到臺灣C-LAB,她遇到VR工程師黃郁傑,開始系統性學習VR技術。「VR在疫情前只是一個選項,因為疫情,我們被迫轉移陣地。」在工作人數受限下,VR成為實現360度空間創意的理想工具。
VR技術的採用基於其獨特空間性質與暗物質主題的完美契合。策展人林人中指出:「VR空間沒有天花板、沒有地面,視覺會告訴你進入無邊界的空間。」這恰好呼應迪亞歌的「沒有地板的重力」概念。然而蘇文琪發現有趣矛盾:雖然VR可創造沒有地板的虛擬空間,但「人的身體對地板有記憶」。工程師黃郁傑觀察到:「要達成現實生活對地板的記憶,就要預設這個空間有地板。」
《暗宇之感》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澳洲墨爾本藝術中心、荷蘭烏特勒支春天表演藝術節、香港西九文化區聯合共製的國際項目。今年2月墨爾本世界首演,5月荷蘭歐洲首演,9月回到臺北。蘇文琪與墨爾本大學ARC暗物質粒子物理卓越研究中心和斯托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深度合作,帶領YILAB一當代舞團深入地下一公里實驗室,體驗科學家探測暗物質的真實環境。
 
實驗物理學家伊麗莎白.芭貝里奧教授的「水母」比喻:「暗物質就像水母在水裡,水母身體大部分成分也是水,所以牠在水裡,身體也是水,並不知道牠在水裡。」迪亞歌的「沙丁魚」動態比喻:「一群沙丁魚在深海裡,不是圍繞唯一中心旋轉,而是有不同中心點,像三維度洋流,有多個中心點。」
斯托爾地下物理實驗室位於墨爾本郊外金礦區地下一公里,設計來隔絕聲音、光線和宇宙射線等干擾。「我們通常天還沒亮就在洞口等科學家,穿上安全裝備,全副武裝後由科學家開車帶我們往地底,大概半小時到達實驗室。」
在地底環境中,「地底一公里還是感受不到重力,舉手很容易,基本上無法用體感感測。」但這個環境提供了其他微妙感知:絕對安靜、特殊濕度溫度,以及電子設備產生的微弱訊號。
舞者田孝慈與蘇文琪在實驗室進行即興演出。穿著厚重安全裝備,身體感知完全改變。「在很熱的狀態下,也沒辦法說太久話,因為全身一直流汗,而且是很安靜很封閉的空間感受。」這讓她們發現新的身體狀態:「身體要在洞穴空間感很安靜,這變成我跟孝慈後來創作的重要體感,就是身體的沉靜,類似打坐的經驗。」

2025臺北藝術節/暗宇之感/20250731北藝筆記-感知無形:從科學到虛擬的創作旅程TPAC Photo by 蔡耀徵-17

漂浮體驗探尋
為讓團隊體驗漂浮感覺,蘇文琪在墨爾本尋找特殊體驗場所。策展人Jeff推薦「Flow Therapy」:類似SPA的身體治療方式,太空艙般裝置內充滿高鹽分水,溫度與體溫相同。
「你一躺下去就浮起來,水溫跟體溫相同,很像羊水經驗。躺好後蓋子蓋住,燈光熄滅,你就在黑暗裡漂浮一小時。」這個體驗帶來重要啟發。在絕對安全環境中,「我身體其實沒在思考,甚至也沒辦法想我現在在哪裡。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人面對危險時才會有空間感。」這種「身體不用工作」的狀態成為VR作品設計的重要參考。
 
作品最終呈現
《暗宇之感》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小黑盒沉浸式劇場呈現,設計為三個區塊。體驗作品過程中,觀眾將跟隨創作團隊駐村過程,從地面進入洞穴,抵達實驗室,最終進入探測器內部。
「我們會帶觀眾進入想像空間,因為暗物質是宇宙中的粒子,所以你會到達宇宙空間,成為星系旋轉的其中一顆粒子。你沒有地板,所以在成為星系粒子旋轉時,就會感應到某種暗物質的力。」
作品採用64聲道環繞音響系統(Ambisonics),在科教館地下一樓小黑盒劇場創造「人工黑暗洞穴」。透過3D掃描與動態捕捉技術,舞者在地底實驗室的身體感知被轉化為「由無數光點粒子組成的Dancing Galaxy」。他們不再是具體人形,而是呼應科學家對暗物質粒子動態猜想的純粹能量流動。
 
科學家的驗證與教育意義
暗物質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觀看作品後表達意外認同:「我從來不知道這段洞穴旅程有這麼好玩,從來沒想過我可以進入探測器,也沒想像過我可以進入星系的旋轉裡面。」蘇文琪總結:「我的確跟科學家站在比較以人為本的立場,他協助我知道暗物質的某種力學跟時間、空間的關聯,同時我也提供了他們原來想要探求的想像模樣。」
林人中提出重要觀察:「學習知識需要體感基礎,無論什麼艱難科目。當體感被建立起來時,物理跟量子物理離我真的沒有很遠。」這呼應蘇文琪創作的核心理念:不是做科普,而是進行「詩意的轉譯」,將理性抽象的科學理論轉化為可親身感受的身體經驗。
 
跨領域合作價值
《暗宇之感》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巨大價值。當藝術家與科學家進行深度對話時,不僅藝術作品獲得科學深度,科學研究也得到人文溫度。
蘇文琪強調:「我覺得對話讓彼此都看到很不同的世界。」這種相互啟發不僅豐富作品內容,也為不同領域知識交流提供範例。作品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重新感知世界的邀請。在資訊爆炸時代,蘇文琪提醒我們:「世界仍有一些不可知、無法被完全解釋的存在。」
正如作品呈現的,暗物質雖然無法直接觸碰,但讓我們無時無刻被它牽引,「就像舞者在無地面的虛擬空間中依然旋轉、漂浮、舞動。這份不可見的存在,就是我們仍然跳舞的理由。」
9月11日至21日,《暗宇之感》將在科教館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VR藝術體驗,更是關於感知、存在和宇宙奧祕的深度探索。正如蘇文琪的邀請:「請和我們一起沒入黑暗,釋放感官,用身體感受宇宙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