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網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型態

現任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撰稿

「網紅」是千禧年全球資訊網(WWW)全面深入大眾生活之後,人們周遭出現的新角色。在西元2000年之前,由電影電視這些大眾媒體所打造的「偶像」或電視電影「明星」與當今我們所謂的「網紅」並不盡然相同。偶像與明星透過他們在螢光幕前所扮演的「角色」被大家認識,也以這種方式被觀眾們所慾望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具有全然不同於螢光幕上的人格與生活,再加上在沒有網路的年代,我們與偶像的距離,不管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十分遙遠,所以八卦新聞與小報就出現了,文化研究學者告訴我們,這些被稱為狗仔隊扒糞夫的八卦新聞記者的出現,恰恰是為了拉近我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滿足電影電視時期人們窺探明星私生活的欲求。

不管是偶像與觀眾的距離,還是偶像以劇中或節目「角色」身影深植人心的狀態,都與「網紅」不盡相同。兩千年之後出現的「網紅」,除了前述大眾媒體時代就已站穩腳跟,並在網路時期努力經營自身網路聲量的偶像或明星之外,還包括了兩千年前後以文字提供各類深度資訊的「部落客」,以及平台出現之後的意見領袖(KOL,Key Opinion Leader)與具群眾影響力的人(Influencer),他們之所以得以興起,主要得力於網路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與休閒的主要界面。

如果「網紅」是數位網路時代才出現的特殊角色,那他們的身心靈狀態為何?
而「活成一個網紅」又意味著什麼樣的生命樣態呢?

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與藝術家馬庫斯.塞爾格(Markus Selg)共同創作的《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ANGELA (a strange loop)),希望為我們探問的正是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數位網路時代在觀眾及互動角色的變化、作為溝通中介的演算法與虛實整合的世界三個層面上的變化與共構,可以協助我們更好地切入這個作品。

兩千年之後的數位網路與之前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觀眾」角色的變化。在大眾媒體時代,相對於中央播放系統製作播放的各式節目,觀眾多處於被動觀賞的角色,然而在西元兩千年之後,由於數位網路的影響,一般人不僅是網路資訊的消費者,還是網路資訊的生產者。由於工作與休閒大量地透過網路進行甚至就在網路空間中發生,所以不管是行為的軌跡還是行動的產物,都能夠快速且即時地同步收到回饋,在網路上,資訊的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換句話說,數位網路時代的大量且多元的「即時互動」取代了大眾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與「被動接受」。然而,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在網路上跟誰在互動嗎?這個「誰」不只有許多是演算法機器人,還有許許多多以非社會、非道德甚至是非人狀態出現的他/她/牠/它,就像《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中出現的怪異人物們與玩具狗一樣。

如果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改變,
那麼在數位網路時代人們身心靈狀態,是否會與之前的時代有所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演算法扮演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大眾媒體時代,在資訊接受之外的多數互動還是以實體的方式在物理空間中進行,所以我們多數時刻面對到的還是活生生的個體,在互動過程中感受並回應當下的情緒與氣場,以利溝通順利地進行下去。

然而,數位網路時代的互動並非面對面的互動,而是透過演算法的中介而產生的溝通。(縱使我們先行忽略機器人而只考慮與真人的互動)在數位技術中介的狀況下,我們與互動者間是「遠端共同在場」,因而無法真正地感受到互動者的表情、情緒、氣場或背後的動機,這種情況對於網紅來說尤為明顯,彷彿活在一個被「自戀」支撐起來的巨大泡泡當中。回聲室、過濾泡泡、同溫層都是這個巨大自戀泡泡另外的名字。網紅們一方面渴望從粉絲的回應中汲取能量,卻又因為演算法的中介與即時反饋的需求而造成回收的能量越來越短效,慾望的投入卻必須越來越強力的弔詭,這個弔詭整體地扭曲了虛實整合的力場,讓網紅的世界彷彿一場虛擬實境的遊戲,而這,就是兩位創作者在《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所建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