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李銘宸的生活超限動:同時經歷過紅色跑車與社群媒體的七年級生

臺北藝術節
戲劇
人物專訪

我自認是重度的社群媒體使用者。不一定常常發文發動態,但是每天都會滑個沒完、接收大量的影音、文字、圖片、梗圖迷因等不同種類、不同來源的使用者類型(腦腐)。

前陣子在Threads上看到一篇文,大意是說像我這樣的七年級生,可能是最後一代「完全沒有使用科技」以及「科技無孔不入」這兩種極端的日常都經驗過的世代。我自己對這件事蠻有感覺的,開始接觸這些科技,大概是國小開始,多半是打遊戲或是網路上的社交,那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做這些事的時候是在家或是網咖,使用科技的場域跟生活現場是分開的。

 

一出生就是數位原住民的年輕朋友們,他們可能在家裡看到一台紅色跑車,不會知道那是什麼,但我們會很自然地就曉得那是拿來替錄影帶倒帶的;包含我們以前經歷過郵購、搜集可愛的信紙等等,我們跟新世代之間有很不一樣的身體經驗與人格養成。

 

對這樣的事情比起有正面或負面的意見,比較是實際層面的焦慮,像是看太多螢幕會影響視覺感官與神經、或是網路上這麼多刺激其實會讓人體的多巴胺失衡等等。很生理上的影響和連帶效應,以及人本來就是種從眾的生物,從眾是人的生物本能;看到別人在社群上發的出國照、美食照,會不自覺得想分享這些美好事物,在IG上看似報喜不報憂,但同時又因此催化或加成了羨慕、嫉妒等不平衡的心態,這些心理感受也是生物的本能。

有時候在外面吃飯,看到家長用iPad在哄小孩,也讓我不自覺再想到這些焦慮,在大腦還處於發展階段、還在建構對事物的認知情況下,腦作為生理器官也還在生長的情況下,資訊和媒介的爆炸既甜美又方便,是啟發還是衝擊?愈想愈覺得困難,或許這也跟我不是數位原生代有關,提到這些科技、社群媒體,最早在我生活中出現,是下課之外的休閒活動,其中的分野是清楚的;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把所有事情都綁在一起之後,公私領域、上班或下班狀態,甚至現在的演算、AI,逐漸模糊的界線(又或者是不斷更新版本的界線)之中,一直都還是在調適浮,一邊想該怎麼行動,一邊被推著行動。

藝術家介紹——李銘宸

從事劇場編導、創作、演出、視覺設計、典禮統籌等,2009年起以風格涉(社)名創作與發表演出。以劇場藝術作為媒介與創作方法,創作透過集體即興創作之方式,取材生活景況與現下日常,著眼事物的多義性與其聯覺系統,在臺灣當代的認同感知與人類世的混融現實/處境中,層疊描摹、寫意、回應。

 

文|田育志

2025臺北藝術節/旅行的舌頭/藝術家個人照/藝術家個人照/銘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