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宸的創作超限動:最高級的AI,到底有多少可能?又有多少不可能?
科技,或者是說AI,的確是個好用的工具。這次跟作家温又柔、日本劇場導演張碁,還有菲律賓藝術家奈絲・蘿柯合作《旅行的舌頭》,我們在許多時候都依賴AI做溝通。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的時間相當緊湊,也相當的少,我與張碁、奈絲三個人的母語都不同,從一起寫劇本、到排練,基本上都是透過AI翻譯彼此的意見之後,再做修改,然後改完再排練、再給意見......這一切如果沒有AI,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甚至我覺得AI翻譯的內容比許多翻譯軟體還要來得好,這其實很有趣。
可以說在《旅行的舌頭》這件作品當中,當我想說什麼的時候,AI可以幫助我在不同語言之間翻譯、溝通。
那些過去覺得困難的(例如語言)或有所缺漏的地方,AI幫我們做了很好的處理,於是大家就漸漸地、毫無疑慮地使用下去。即使我意識到使用科技的背後,會有些疑惑與焦慮,但也會找不同的理由,告訴自己「用一下還是沒關係啦!」最後就變成每天都無法克制地持續使用,我覺得這件事還是蠻可怕的。
所以如果有機會,在沒有任何預算限制的前提下,我很想要在舞台上試驗或是呈現AI的演算速度、生成速度可以有多麽瘋狂?多令人無法想像。我現在用的是每個月幾百塊的ChatGPT方案,都已經覺得AI速度很快了,如果是購買每月上萬塊的最高級方案,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我真的很好奇。
畢竟AI已經成為一個很完整的資料庫,裡面存有人類發展過的事物,很像哈利波特裡的儲思盆,也像是白雪公主裡的魔鏡,你問它什麼,它就可以從資料庫裡撈出你要的東西;過去找資料得要去圖書館、找路得要問人,這些過程都被縮短了,原先要花費的尋找路徑與方法,愈來愈少、愈來愈簡潔。
我想知道,最高級的AI,究竟能多厲害?它有多少可能?或是有多少不可能?
有時候這件事情也很常讓我聯想到「巴別塔」,當你愈靠近它,愈會知道其實不應該靠近,同時也會在其中看見人類的無限可能。而這無限可能的背後,又是種人性的縮影——我們一直在找東西取代人類做任何「自己不想做」、或是「有人可以幫忙做就太好了」的事情,可是到最後往往發現,最好的方法其實是自己去做。
或許哪天,人類最奢侈的享受,會是很單純的田園生活,很真切的曬到太陽、或是把腳泡進海水裡面;因為人類已經發明太多人自造物在取代人跟自然之間的關係,真正的自然資源反而變成一種稀缺的存在。人類,真的很怪!
【藝術家介紹——李銘宸】
從事劇場編導、創作、演出、視覺設計、典禮統籌等,2009年起以風格涉(社)名創作與發表演出。以劇場藝術作為媒介與創作方法,創作透過集體即興創作之方式,取材生活景況與現下日常,著眼事物的多義性與其聯覺系統,在臺灣當代的認同感知與人類世的混融現實/處境中,層疊描摹、寫意、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