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北藝人物講座:《人累與AI解說猿的大對決》

文字/朱曼寧
攝影/蔡耀徵

北藝人物講座《人累與AI解說猿的大對決》由新北市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謝豐嶸主持,邀請2025臺北藝術節作品《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創作者剛左小組的塚原悠也以及機械藝術操作者yang02,聚焦討論表演中人類與AI的互動,以及觀看與敘事的多重關係。

作品裡,人類實況轉播員與AI實況轉播員以競賽之姿,分別以口說及字幕描述眼前的表演者。演出乍看呈現人機對立,實則揭示兩者交錯的複雜性。謝豐嶸引言道,AI技術雖強調自動化,背後仍大量倚靠人類標註員的勞動以完成語料建構,呈現技術與人類勞動的共生關係。

當被問及「觀看」與人機關係,yang02以創作經驗分享其觀察:有兩個層次的觀看,一是知覺,即感官透過眼睛接受外界刺激;二是基於過往經驗所喚起的,和語言、知性有關的觀看。知性並非僅來自大腦,人類肉身豐富的感測系統與環境互動不可或缺。僅有「腦」的AI,難以全盤模擬人類複雜的感官-知性回路。他認為,觀看必須結合感官刺激與語義理解,且透過動態行為呈現知性與感知的交織關係。他以先前作品為例,設計了一個當觀眾接近時便會跑走的作品,這不僅誘發觀眾向前追的身體動作,也驅動了腦的思考,也就是知性

 

塚原悠也則強調,相較於自動化機器的穩定,表演者的肉身即興堅守了不可預測性。剛左小組以排練的最小化,維持身體的業餘感,也因結成近二十年的默契,即興中也能自然地建立架構。他認為,表演者雖擁有以身體創造整體流動的特權,仍需與機器、共演者、觀眾協調互動,讓這份流動隨時有機會轉變。觀眾也是演出中的敘述者之一,不僅接收主持人播報與AI字幕,更在心中評判人類與AI誰更準確,形成獨特的敘事互文。

最後,當現場觀眾提問:「作品中的AI是否有記憶?並會隨表演進化?」yang02坦言,這需先定義「進化」。此作中的AI,是根據事前餵入的團隊資料而帶有特定偏向的系統。近年AI能保留使用者資訊,但此次演出刻意不連接前次資料,排練時也曾指令AI「不說重複的話」。表演中可能出現對於過往事件的描述,看似具備記憶,實為先前餵養進去的資訊。此答恰好呼應作品內部的誤讀精神,以及在誤讀間張開的空間,藉觀看與描述,探問人與機器對於理解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