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享受旅行的不期然而然——《旅行的舌頭》:策展人和藝術家是最好的旅伴
與藝術家始終遊走於鋼索,將自己全然放進冒險狀態,隨時墜入未知,或僅是轉瞬一眼,就要正面迎向某道命題不同;策展人時而站在風暴核心,和藝術家一起祈禱甘霖或暖陽,或是退至事件的最外延站穩腳步,洞悉一切尚未被命名的———靜候藝術家誕生出新的自己,和那件隨之而來的作品。
2025年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同時也是《旅行的舌頭》跨國共製節目的幕後推手,在分享更多《旅行的舌頭》共製經驗前,林人中首先講述關於他心目中理想的藝術節面貌,以及他如何疏通和張羅前置作業,「我想做些不同的事。我想重新定位臺北藝術節,在臺灣表演藝術生態與歷史發展中,不管是城市或國家層級的公共劇院,過往都傾向購買國際節目,而我希望能讓臺北藝術節從這座島嶼出發,成為國際表演藝術生態系統和區域網絡的一部份。」
積極尋求突破,林人中盤點既有資源,並深度規劃並製定臺北藝術節的文化座標和對話策略,2023年他啟動了「流行群島」計畫,邀請獨立策展人以及其他藝術節策展人參與策展研究,嘗試多方對話和創作的可行性,而《旅行的舌頭》則是沿此背景,與京都藝術節締結緣分並推行的合作計畫之一。
 TPAC Photo by 蔡耀徵_0168.jpg)
 TPAC Photo by 蔡耀徵_0010.jpg)
塚原悠也(Yuya Tsukahara)作為《旅行的舌頭》其中一名策展人,談起多方合作始於「流行群島」計畫,加入團隊後,他們從研究不同區域飲食文化和背景梳理起,進而探索文化、食物與記憶之間如何聯繫,以及如何透過食物穿越地方、島嶼文化風俗,更尤甚者在動態的研究過程裡拾獲其中的相似處以及原創性。塚原悠補充,團隊中四位藝術家李銘宸、張碁、奈絲.蘿柯、温又柔各自有著臺灣、菲律賓和日本成長背景,他們在京都進行共同研究,餘下時間則各自獨立進行田調工作。
當一個起始點被設立,藝術家能聚焦也能擴散,最後也在自由中漸漸收束,塚原悠也提及奈絲.蘿柯在京都研究時的發現,「京都有著獨特的壽司文化,與東京的江戶壽司不同,京都距離海洋較遠,因此魚類的保存方式也不同,形成獨特的發酵壽司文化。來自馬尼拉的奈絲對此感到濃烈興趣,在參觀了琵琶湖後,他發現了一間古老的發酵壽司工廠。她發現這種味道與家鄉的傳統食物非常相似,這引發了她對發酵技術如何穿越東南亞地域飲食文化的好奇和研究。這是其中一個例子。
 TPAC Photo by 蔡耀徵_0167.jpg)
而藝術家之間的磨合,時而停滯、時而前進,偶而更會偏離原點,不知不覺中,三人去到了一開始他們也無從想像的境地,川崎陽子(Yoko Kawasaki)解釋李銘宸、張碁、奈絲.蘿柯、温又柔四人是首次合作,先後於京都、台北進行考察,探索在不同背景和藝術實踐之下如何展開合作,「最初,他們尋求共同的興趣,但很快意識到過度關注相似之處是無效的。反而,擁抱差異性是突破點,這也是為什麼奈絲前往琵琶湖進行單獨研究。一起旅行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每個人先是追求個人興趣,然後聚在一起重新討論其中的連結和可能性,而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林人中回憶團隊在2023年著手研究計畫期間,他們在一次巴士行進時,眾人集思廣益,其中一個靈感關鍵字浮現——Mase Mase,意旨語言、文化、食物和其他元素的混合,而這些混合的姿態影響了作品的概念,因此《旅行的舌頭》對於追求原創性不具備絕對性,反而更加看著混融的色彩與魅力。
《旅行的舌頭》是關於食物的,也是語言的。台上台下,藝術家和策展團隊也再次領略語言之於溝通、協作的驚喜和限制,「即使所有人都能說著一口流利英語,誤解也會發生,共享語言並不能保證彼此完全理解。」也因為溝通不盡然完美,「但接受不完美會帶來創造的可能性。」;最後,林人中輕輕談起《旅行的舌頭》在臺灣演出的多重意義,他認為觀眾會因為食物、風味等元素愛上這個作品,而《旅行的舌頭》同時觸及身分、歷史和自我意識等議題——「這不是想教育觀眾,而是想邀請觀眾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位置和我們是誰。」
這是一趟永無止境的旅行,一如人們隨時向這個世界擦撞出亦大亦小的欲望和共鳴。
文|林圃君
攝影|蔡耀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