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向內凝視的溫柔之眼──班吉‧瑞德《即席寫真》
文字|余岱融
昏暗的空間佈滿各種隔板與器材,看得出這裡既是舞臺,也是攝影棚。黑暗中,罄音響起,聚光燈照亮工作桌,班吉‧瑞德(Benji Reid)上臺,徐徐準備。同時,空間裡迴盪著一段討論戰爭攝影的錄音。後方的平台亮起,瑞德舉起攝影機、開始捕捉躺在上方的那具身體。快門靜靜地滑動,他所抓住的那一瞬間,出現在平台兩側偌大的螢幕上。
1966於英國曼徹斯特出生、成長,如今已年近六十的瑞德,自九零年代起就是英國街舞劇場的指標性人物:他成立舞團Breaking Cycles,也擔任音樂團體Soul II Soul的首席舞者。他對舞蹈的熱愛在舞團遭遇經濟困境、結束營運後,轉化到另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中:攝影。

瑞德在客廳開始嘗試拍攝時,他能使用的空間跟《即席寫真》中的平台差不多大,寬與深各僅約五米。過去,他的鏡頭通常對準街舞的演出,而從自宅開始的攝影實踐,空間性質彷彿預示了他轉向自身內在的創作路線。如他所言:「我不拍攝外貌,而是去拍我們曾經歷了什麼」。他的個人故事、擔任父親、心理健康狀況、身為有色族裔的生命經驗,都成了他的攝影靈感與主題。
瑞德的作品不以紀實為訴求,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想像力的邀請,顯然跟他的舞蹈與劇場背景脫不了關係。例如「失重」就是他的攝影作品裡反覆出現的命題。他將自己的實踐定義為「編舞攝影主義」(choreo-photolism),其中蘊含了舞蹈、攝影、劇場和說故事。而《即席寫真》幾乎可說是完美展現「編舞攝影主義」的意涵與可能性,因為他成功透過一個展露又超越攝影行動本身的作品來說故事,畫面中的情感得以流瀉、畫面外的關係得以建立。
《即席寫真》舞臺上,時間的佈局可說是最令人玩味之處。原來時間還能佈局?當然,畢竟攝影不就是關於時間的切面嗎?這個切面通常是我們和攝影師及拍攝對象相遇、理解的介面。只是相當不尋常的是,這次在舞台上我們看到了這個切面的前前後後、方方面面:場景如何被安置、被拍攝者如何走上台、瑞德如何指導他們的姿態。我們目睹了攝影作品生產的瞬間,也見證了過程。因此,這個介面被延伸而複雜化,其中至少包括三種時間:觀眾在劇場凝視一切的時間,攝影作品被捕捉的瞬時,以及生產一張張照片的過程時間。

除了讓我們見證攝影行為作為一種對象本身的多面向與其容納的複數時空外,瑞德利用投影文字與錄音,洩漏那些他心中與這個作品共謀的字句,來和《即席寫真》三幕中的不同段落呼應。除了前文提到對於戰爭攝影的討論外,也包括其他人的觀點,例如日本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討論失敗與失序的美,或是美國攝影師及藝術家卡麗.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對於黑人處境的剖析等。
最後,我想點出《即席寫真》的作品標題原文「Find Your Eyes」。這個名稱引自擅長透過鏡頭捕捉地方與個人的美國攝影師亞力克.索斯(Alec Soth),一方面輕巧點出瑞德從舞蹈到攝影的轉向,一方面更明確地指出瑞德的攝影關懷:找到著眼之處、找到由自身處境而生的觀點與視角。
同時,他也在問觀眾:你正在看什麼?你想要看什麼?這讓觀眾和瑞德舞台上的攝影行為形成了一種邀請的關係──我們當然是在看著他拍攝,但他不要只是我們被動地看,瑞德要我們主動而積極地去「找到自己的眼睛」。也許從凝視瑞德中,我們也能跟他一樣找到向內凝視自己的溫柔之眼。
Photo by Benji R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