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席寫真》:攝影作為一種表演
文字|汪正翔
我承認我很少看表演,對我而言那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我想別人看攝影藝術也是這樣。但是看到Benji Reid的作品《Find Your Eyes》我卻沒有那種強烈的隔閡感。相反地,它反而讓我重新思考許多過去讀過卻沒有真正理解的藝術問題。
首先我想到當代藝術與行為藝術這件事。行為藝術是什麼呢?今天我們談起這個詞,往往帶有一種貶義,用來指稱那些莫名其妙的當代藝術,譬如看到一個荒謬的狀態,人們就會開玩笑說這是行為藝術。但是行為藝術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譬如「雪夜訪友」這個故事。東晉的時候有一個文人王子猷,他在一個大雪的夜晚忽然想起了他的朋友戴安道,於是他駕著小舟去拜訪他的朋友。但是划到一半他忽然覺得心滿意足,於是他盡興而歸。這個故事被視為中國藝術的核心精神,代表著一種文人風雅的情懷。但是其實這裡面沒有任何的作品,唯一存在的只是一個行為而已,就像是行為藝術,創作可以是一個過程,不需要有物理的實體。
行為藝術與攝影的關係可以追溯自現代主義繪畫,譬如Jakson Pollock把顏料灑在畫面上的動作,其中就蘊含了一種行為表演的成分。這裡的關鍵在於身體感,雖然現代主義繪畫仍然把畫面是為作品,但是畫面的產生卻仰賴身體的參與。我們可以看到二十世紀中期的新紀實攝影家也有同樣的傾向。在Garry Winogrand、Lee Frielander的照片當中,往往體現了攝影者本人的身體狀態,譬如Garry Winogrand的身材十分高大,所以他的照片往往都是由上往下拍。除了這種顯而易的身體感之外,還有一種更深層的身體感,是一種拍照的身體習慣。當攝影家大量拍攝照片之時,他會養成一種身體的記憶,使他在大腦沒有明確意識的情況下,就按下了快門。這種直覺式的攝影常常被推崇為攝影的最高境界。

行為藝術與攝影真正發生緊密的關係始自於1960年代觀念藝術家,他們開始大量的使用相繼拍攝行為。人們很容易覺得這僅僅是一種紀錄的攝影,但是實際上不僅於此,行為與攝影的關係至少包含三種型態:第一類是報導行為,在Jeff Wall的Marks of indifference舉了Bruce Nauman跟Robert Smithson為例,說明這類的行為藝術看起來就像是一篇報導,可是卻跟現實無關。第二類是拍攝行為留下的痕跡,譬如Richard Long的A Line Made by Walking,1967。它展現的是攝影的指示性(每一張照片其實可以說是一個指示某個對象留下的痕跡)。第三類是在照片之中發生的行為藝術,最有名的像是Yves Klein, Leap into the Void. 1960。照片之中他從二樓窗戶躍出,下面是空無一人的街道。但事實上他是拼接了兩張照片,真正的他落在朋友的懷中。第四類是以拍照作為一種行為,譬如為自己設定一個行為規則。最具代表性的是Edward Ruscha的二十六個加油站。他規定自己每經過一個加油站就要拍一張照片。還有像是Vito Acconci with Harry Shunk, János Kender, Security Zone,1971。攝影行為直接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Benji Reid的作品就是一個典型的攝影與行為的結合。
Benji Reid的作品有幾個很當代的特徵。首先他使用多媒材,包括舞蹈、攝影、聲音、數位科技等等,這在當代藝術世界當然不是一個新鮮事。但是Benji Reid的做法更能夠體現一種情感的效力。在單一媒材的年代,藝術家專注於一個媒材其實對應著就是一種感官。但是隨著對於感知的認識逐漸深入,人們發現人們的感知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影響,這時候就出現了「通感」的概念。譬如看到畫面腦中會浮現音樂。這時候人們看藝術的觀點不再是看作品或是聽作品,而是體察某一種情感的力量在不同媒材當中流動,並且對於觀眾,對於作者產生了效應。這正是Benji Reid帶給人的感覺,當你觀看表演你會覺得有一股能量在表演者與觀眾之間來回。
第二個特徵關於身份。當代藝術關注於身份政治,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電影,譬如該不該讓侏儒扮演七個小矮人。Benji Reid的作品也與身份相關,譬如他早年的攝影創作就與他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後來他又持續處理父女的關係以至於種族的問題。人們總是會抱怨當代藝術有一種過度集中議題,政治正確地傾向。但是Benji Reid處理的方式並不直接的談論議題。而是用一種誇張的、未來式的,也就是「非洲未來主義」。透過這個概念,人們從身份帶來的各種沈重壓力當中掙脫,進入了一個幻想的世界。但是與此同時,你也是對於身份這件事產生了反思甚至得到了療癒,不論是對於心理疾病患者、父親或是黑人。

第三個特徵是關於觀看。Benji Reid的作品充滿各種觀看的關係。譬如觀眾看攝影師,攝影師觀看表演者,表演者又回看鏡頭。這其實也是當代藝術所關心的一個面向,觀看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活動,而是受到各種政治與文化的力量所影響。這聽起來有些悲觀,但是同時這也意味著,讓人看見,就能夠帶來一種政治文化的影響。這其實竟是當代藝術中所談論的「視覺行動主義」。Benji Reid的作品也具有這種行動的淺能。當少數族群譬如心裡竟病患者能夠被看見,這個事實就會改變人的認知,甚至促使人採取行動。
雖然我從Benji Reid想到這些參照,但是它們並不是被添加在作品之中,而是融合在作品裡面。我覺得它展現了當代藝術一種特性:創作並不是呈現前所未見的視覺,而是調度各種元素以完成一種體驗。
Photo by Benji R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