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後網路舞蹈 (post-internet dance) 為狂徒創作中的重要觀念,他們曾於訪談中表示,他們最主要的創作工具是網路。當他們開始創作時,網路上還沒有現在如此多的審查、宣傳和資本主義介入,給人的感覺仍是無邊無際的。通過網路,他們遇到了跳躍舞 (Jump Style),藉此認識一些「跳躍舞舞者」 (Jumper),並於2015年一同製作了《Novaciéries》這部作品。該作中戴著頭套的舞者們彷彿網路世界的替身(Avatar),象徵人的臉以及認同是不斷變動的。作中更加入舞者們日常練舞的片段,以藝術手法轉化網路文化和舞蹈身體實踐。音樂方面,更特地使舞者的身體動作與配樂解離。
狂徒的三位創作者認為跳躍舞的身體實踐相當有趣,不同於當代舞蹈,須在排練室中擬定所有動作,展現到舞臺上、劇場中的就是成品;跳躍舞則不侷限於學院體制內,更像日記或網路上的社群,從虛擬世界的對戰延伸到真實世界中的群聚對舞。跳躍舞也相當強調個人性,每名舞者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技巧。狂徒的成名作《To Da Bone》便以後網路時代的自學舞者為主角,呈現舞蹈由私密空間走向公共社群場域的過程。
舞臺是一座塵土飛揚的大理石採石場,象徵著人類資源開採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掠奪,隱喻地球在過度消耗下所面臨的衰敗與瓦解。霍恩的音樂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不斷驅動舞者的身體展現出極端而強烈的動能,同時揭露人性邊緣的慾望與失控。動作有時顯得暴力,甚至帶來身體不適感,但同時又蘊含某種拯救的力量與集體能量的爆發,帶領觀眾直面末日黑暗的同時,也開啟了對希望的另一種想像。
2025/09/30
狂徒 ((LA)HORDE):在傳統芭蕾中重構網路舞蹈的身體革命
文|王翊萱 /講座分享|樊香君
狂徒 ((LA)HORDE) 由瑪琳.布魯蒂 (Marine Brutti)、喬納森.德布爾 (Jonathan Debrouwer) 與亞瑟.哈瑞爾 (Arthur Harel) 三位藝術家於2013年創立,他們的創作橫跨了舞蹈、電影、影像裝置以及表演。瑪琳.布魯蒂與喬納森.德布爾同樣畢業於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院,學習影像跟表演藝術;亞瑟.哈瑞爾則於巴黎第六區戲劇藝術學院主修戲劇跟舞蹈。三人於巴黎的酷兒聚會和夜店跑趴認識後,決定共同組成狂徒。“HORDE”有「部落」、「群體」或「烏合之眾」之意。此團體名反映了三人各自尋找案子、再集體創作的拼裝工作模式,放入括號的法文陰性定冠詞「(LA)」則象徵了一種流動、非固定的性別。
法國跨域編舞團隊 (LA)HORDE
後網路舞蹈的身體實踐
後網路舞蹈 (post-internet dance) 為狂徒創作中的重要觀念,他們曾於訪談中表示,他們最主要的創作工具是網路。當他們開始創作時,網路上還沒有現在如此多的審查、宣傳和資本主義介入,給人的感覺仍是無邊無際的。通過網路,他們遇到了跳躍舞 (Jump Style),藉此認識一些「跳躍舞舞者」 (Jumper),並於2015年一同製作了《Novaciéries》這部作品。該作中戴著頭套的舞者們彷彿網路世界的替身(Avatar),象徵人的臉以及認同是不斷變動的。作中更加入舞者們日常練舞的片段,以藝術手法轉化網路文化和舞蹈身體實踐。音樂方面,更特地使舞者的身體動作與配樂解離。
之後,他們發現跳躍舞舞者們會在網路上觀看喬治亞傳統舞蹈的影片來學習旋轉技巧。三位創作者便實際前往喬治亞,認識了當地的跳躍舞舞者,也體驗到了喬治亞的夜店文化。喬治亞夜店作為地下電子音樂的舞臺,對外地人而言,為類似烏托邦的存在,更能從中觀察出人性。這次的經驗集結成了2019年的《Marry Me in Bassiani》這件作品。
從臥室到街頭的身體宣言
跳躍舞屬於「硬核舞蹈」(Hard Core Dance) 的一種,與充滿活力的音樂起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從比利時開始的,再發展到荷蘭等地。跳躍舞被稱作「從臥室到街頭的身體宣言」,因舞者們們最初在家中臥室對著鏡子跳舞,再跳到客廳、車庫。舞者將自己舞蹈拍下、上傳到網路後,最後再聚集到街頭與廣場上,所有舞者一起飆舞、對戰。
狂徒的三位創作者認為跳躍舞的身體實踐相當有趣,不同於當代舞蹈,須在排練室中擬定所有動作,展現到舞臺上、劇場中的就是成品;跳躍舞則不侷限於學院體制內,更像日記或網路上的社群,從虛擬世界的對戰延伸到真實世界中的群聚對舞。跳躍舞也相當強調個人性,每名舞者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技巧。狂徒的成名作《To Da Bone》便以後網路時代的自學舞者為主角,呈現舞蹈由私密空間走向公共社群場域的過程。
接掌馬賽國立芭蕾舞團
自2019年起,狂徒擔任馬賽國立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雖對臺灣觀眾較陌生,但該團早在 1992 年便曾來臺,演出當時藝術總監、法國傳奇編舞家羅蘭比堤 (Roland Petit) 所改編的作品《睡美人》與《我的帕芙洛娃》。羅蘭比堤以強烈的戲劇性以及富有電影感的現代芭蕾聞名,其代表作《Pink Floyd Ballet》更是直接與搖滾樂團合作,展現芭蕾與當代流行文化的緊密關聯。由此可見,馬賽國立芭蕾舞團的開放性與跨界精神早有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