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6
虛實計畫《肌體刻痕》|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陳盈帆)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虛實計畫《肌體刻痕》
▍演出時間:08.20(六)20:00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樓排練室5
文 陳盈帆(駐節評論人)
四十分鐘的演出在TPAC排練室進行,在觀眾後方,簡單的音響、燈架、投影機、動態捕捉配上電腦,一個人留守控台即可run show,同時進行現場聲響的協作。
在觀眾前方,灰白色空牆等著投影填滿,入場的單人舞者穿著米白背心露出肩頭手臂,寬鬆直筒棕色長褲底下光著雙腳,在空台坐下,按按肌肉,轉轉肩膀,幾乎什麼都不做。觀眾觀察、等待之後,影像從戶外環境特寫以及街道聲響加入演出,舞者逐漸律動起來。
如果這樣的開始,是為觀眾下錨,在腦海中定義一個中立的身體,那麼,或許演出最末的錄像也能達成類似的成效。
演出最末,一個家庭電視大小的矩形,在牆的中央特寫了該名舞者身體的局部,以遠小於一般社交距離的黑白鏡頭,展示了上半裸身的皮膚、靜脈、肌肉紋路。接著,以相同的觀察距離及角度,柔軟皮膚畫上了淺色線條,其紋路並不規律也不密集,像是硬梆梆的細枝枒幹。這個段落及變化,也為我展演了中立身體與其莫名的變項。
比起頭尾兩段無色的寧靜,作品的其他段落,形狀色彩豐盈,音樂聲響的情緒起伏豐沛,不過,各視覺主題紛雜,圖層與變項不甚複雜,具未來選定段落,加深發展的潛力。佔作品最高比重的,是投影人即時跟隨現場舞者舞動,有時也穿插錄製的舞影。觀眾容易判別眼前為預錄與否,因為,設備呈現了三秒的延遲。
中途段落,舞者曾經離開而後返回,或許探討議題是在場與不在場,也可能是多元宇宙間的自我追尋,也可能是時光旅行的存在悖論。即便作品主旨暫時不明顯,《肌體刻痕》提出了具體的科藝技術證明,是值得購票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