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鍾汶叡《你看我霧霧》|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郭家瑋)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鍾汶叡《你看我霧霧》
▍演出時間:08.24(三)19:30
▍演出地點:藝秀設計影像工作室

文 郭家瑋(駐節評論人)

阮劇團在本次藝穗節推出了「阮人多作穗」系列作品,而本場演出《你看我霧霧》即是其中之一。主演者是由儲備團員一路晉升到正式團員的鍾汶叡,帶來關於他的家鄉「阿里山」與他成長的故事。在這個演出中,不僅看見個別演員的表現,也看見阮劇團、乃至嘉義如何影響這次的演出。

在演出開始前,便能夠看見舞臺後方的磚牆上貼著一座由便利貼構成的山,上面寫著「阿里山」、「幽默」、「蝦」、「鍾汶ㄖㄨㄟˋ」等字詞,讓人好奇它們之間有何關聯。演出一開始,鍾汶叡像是主持人一樣,鄭重感謝觀眾的到來,並且聲明今天的演出要和阮劇團「一刀兩斷」,而臺上也會只有他一人,算是為演出定調。

雖然說好要和阮劇團脫勾,卻在一開始回溯自己演過的角色時,還是不可避免觸及阮劇團的製作。他也在扮演人、神、魔以及無生命物(例如一塊布)的過程中,納悶自己為什麼會被定位成「好笑的人」。在此他拋出一個關於演員自覺的提問:演員看待自己的方式,為什麼會與觀眾所接收到的之間有落差呢?而這個落差也是許多演員們煞費苦心想透過自我剖析、多方研究而找出答案的。然而,話鋒一轉,他開始說起自己來自阿里山的故事。原本很期待他會從爬梳自己的過往,推敲出「好笑的人」的形象(或是搞笑的習慣)是從何而來。不過這個提問似乎在文本中被遺忘,轉而變成一個回顧過往的獨角戲。

雖然演出同樣很精彩,但私心期待他能透過這個問題檢視過去的種種,並且試著回答、或是找出「不能回答的理由」。藉以跳脫出獨角戲處理私我回憶的慣性,而轉變成對表演的探索。

撇去對於主題的期待,鍾汶叡在舞臺上展現他作為演員的扎實功底。不論是靈活的肢體、多變的聲腔,乃至或快或慢的節奏掌握,都可以看的出來他是一個有許多舞臺經驗的表演者。唯有在開場的時候,說話的音量以及與空間之間還有些許落差,會讓觀眾覺得有點納悶,誤以為他在對很遠(或是更大的空間)說話。不過隨著演出的進行,他很快就修正能量的使用,並且一直穩定的維持到最終。

如果要為《你看我霧霧》冠上一個主題,我認為是「鄉愁」。因為鍾汶叡反覆提到家鄉阿里山的景致:「綠綠的樹、高高的山」,還有那些童年在自然中遊戲的片段。接著因為升學而離家,他開始學會靠近孤獨,卻也更靠近自己想做的事。這讓人聯想到,似乎此時此刻「在臺北演出藝穗節」這件事情,也是在同一條軸線上:因為離家才能追尋自己,卻也因為離家而感覺孤獨。如同劇名中的「霧」代表遮蔽視線,卻也是回家必經的景致,這樣反覆的矛盾構成了他這次的演出。也正是這樣的辯證性,讓抒發情感的獨角戲有了的深度,並讓觀眾得以共感。我認為這是他在創作(還有編劇協力洪韻佳的協助下),所依循的一條很聰明的軸線。

在演後簡單的座談中他提到,這個作品曾經是五人演出的版本,作為他三年儲備團員歷程的成果發表。而這次為了符合獨角戲的形式,他幾乎重新構思了大半篇幅。這也讓人一窺阮劇團在培養團員、刺激創作的過程中,所扮演的獨一無二的角色。回到藝穗節的觀點,對已經有一些經驗、但尚在摸索自己模樣的創作者而言,能有機會重新構思舊作,乃至再創作,我想正是藝穗節之於他們(我們)最大的意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