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簡莉紋《做個夢給你》|2022臺北藝穗節(青穗觀察:林宜勤)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簡莉紋《做個夢給你》
▍演出時間:08.24(三)20:00
▍演出地點:食尚曼谷

文 林宜勤(青穗觀察員)

《做個夢給你》講述三個各自有著不同問題的女子在一間公寓裡相遇,原本素昧平生的她們隨著一頓頓的晚餐開始變得熟悉彼此,並在其中一人陷入低潮時,兩人就會自動的成為她的陪伴和慰藉。劇本本身由其中一位演員的實際經驗裡取材,透過三人的對話,這部作品裡談論了一些夢想,一些女性會碰到的社會問題,以及她們如何活在其中的處世哲學。

考量到後面篇幅想多談一些關於本劇的創作核心,這裡就先簡單的提出戲裡有的幾個問題。首先是演員之間的默契還不太夠,互動有些卡卡的,另外對白的說教意味濃厚且文本感頗重,四位演員多少都有被台詞給綁住,另外燈暗換場時間過久情緒有點斷掉,可以考慮讓演員帶戲換景。但除此之外,其實我還挺喜歡這部戲的構想和出發點,簡單而平易近人,主辦演員在戲後的分享也讓人感覺暖暖的,實在有點不想戳破這個美好的粉紅泡泡。但畢竟是在寫劇評,還是得講出一些我認為可以更好的部分,也就是我認為這部劇雖然是用相當生活化的方式去製作,但不少部分卻跟現實生活經驗脫節,以及整體過於理想化。

先問個問題,大家應該都有過壓力山大,想要找人來傾訴吐苦水的時候吧?如果有的話那對象是誰呢?而他在聽完之後又給了怎麼樣的回應呢?戲裡的三位女子很順的就把這個過程順順的帶過了,但現實生活裡,有多少人會真的願意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向他人坦白自身的問題,就算好不容易真的說出口了,聽到的那方又願意接受這樣的負面情緒,並再給予慰藉嗎?

關於抒發情緒這點,不只是「說」的人不好受,「聽」的人其實也不容易,所以我們傾訴的對象往往才會是認識很久的朋友,而不是剛認識不久的室友,因為你能預期對方能接受這樣的情緒,以及期望對方會說出你想聽的話,其實大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清楚這只是一種情緒上的抒發,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也只有自己,並不會因為你把它說出來後被朋友鼓勵後就迎刃而解。本劇中的這三人之間的羈絆感覺還完全沒有到這個階段,劇本一定得先讓他們三個一起經歷過什麼,讓他們產生革命情感後整件事才會變得有說服力。這裡也相當推薦曾在藝穗節演出的作品《女生房號:1990》,裡頭對這部分有相當精彩的發揮。

另一點是關於本戲的結尾,當然三個女生抱在一起是很感人沒錯,但嚴格來說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觀眾都很清楚最後主角一群人下的決心,雖然是有可能會激起一點波瀾沒錯,但最終將會是徒勞無功,台灣也只有一個吳可熙,某種層面上,這大概只能算是一種同溫層的建立。

當然結果並非是我們在做選擇時的唯一考量,莉紋捍衛自己的底線,當著導演的面將合約撕成兩半很重要也很爽,但在撕完之後呢?就如同千琪投出了她的電影劇本了,那結果如何呢?欣儀在和媽媽開誠布公以後,兩人就成功和解了嗎?就如同劇名「做個夢給你」,三人都許下心願跨出了下定決心的那步,但在夢醒之後,該如何面對自己選擇後的結果呢?純論「作夢」這點來說,以劇中演員比起20更接近30的歲數來說,把角色替換成三個快畢業的女大學生,會不會還更有說服力呢?

也就是我認為編劇忽略了三人角色的原始設定,不同人生階段的價值觀也會有所不同,前面既然用了「在這裡你不用覺得自己很有用。」,這種有點躺平主義的微厭世對白,後面卻讓三人的心智上瞬間年輕10歲恐怕就不是一個太好的選擇。以這個劇本的角色年齡層來說,比起現在勇敢追夢對抗強權的結尾,三個女人如何在這父權當家的世道裡,找到一種保持初心的處世哲學或許更加符合觀眾的期望,也會更貼近劇本的核心價值。這裡再推薦另一部電影The Other Woman,中譯《婦仇者聯盟》,講述的就是三個中年女人如何向他們共同的外遇對象報復的故事,在這樣的故事這樣角色的年齡層裡,觀眾會想看到的就不會是主角直接踹共抓姦,場面異常火爆的劇情,而是這三人如何擬定一個完美的復仇計畫,一步步將他們的外遇對象逼進死角的故事。

總結來說, 雖然呈現上有一些我覺得不是那麼盡善盡美的部分,但在聽完主辦演員在戲後的創作分享,我認為她所想表達的那份情感是真摯的,也讓人動容沒錯,那段美好的經歷或許是她人生裡的某個重大的轉捩點,促使他創作了出了這個故事,只可惜這份回憶沒辦法100%的傳達給觀眾,但依舊是個可愛的小品作品。

最後補充一下食尚曼谷有的場地問題,整體場地氛圍不錯但風扇有點吵雜,當演員不是面對觀眾而是面對牆面時聲音被會被吃掉(但本劇演員音量也有點小),另外觀眾席有些擁擠,以及當小燈泡暗掉後,會有陰影投射在演員身上,最後一場戲裡莉紋站定點的吵架戲尤其嚴重,直接擋到她的臉了,然後隨戲附的泰奶好喝,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