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庭瑜《我的爸爸》|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郭家瑋)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莊庭瑜《我的爸爸》
▍演出時間:08.25(四)19:30
▍演出地點:窩著fossa
文 郭家瑋(駐節評論人)
作為阮劇團本次藝穗節「阮人多作穗」系列作品之一,莊庭瑜的《我的爸爸》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暑假作業。從去年冬天在阮劇團舉辦的單人表演競賽中推出的版本,一直到藝穗節的演出,這個作品的發展有著與鍾汶叡的《你看我霧霧》的類似歷程:不只是舊作重演,更多是與已經完成的作品重新開始對話。
「我的爸爸」實在是一個八股到不行的題目,仔細思考它讓人嗤之以鼻的原因,無非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相似的幸福就沒什麼好說,而各自的不幸也難以對別人訴說。而也有許多作品為求出線,在情感上進行無限的放大,將整個演出作為一個控訴甚至是審判的場合。
不過這些常見的問題都沒有在《我的爸爸》出現,因為莊庭瑜捕捉了她與父親之間,那亦無大哭大鬧、亦無暴力相向,甚至也沒有什麼撕心裂肺的經歷,她們就只是「無話可說」。卻正是這樣的幽微情調,讓《我的爸爸》在一票描述家人關係的獨角戲中走出一條嶄新的路徑。在演出中我們能看見她反覆思考著,這個「無話可說」究竟代表著什麼?是爸爸不夠愛她嗎?還是她自己不夠好?或是自己沒有勇氣改變現狀……這些延伸而來的問題,為演出帶來更多層次的思考,也使可能淪為八股作文題目的表演,變成帶有格局的作品。
莊庭瑜的文本編排有強烈的散文思維,散文的「散」常讓人誤以為是漫不經心,或是沒有重點。但如同《我的爸爸》,所有事件都是策略的一環,皆可以清楚對應到創作者試圖傳達的感受。而她也運用了這些生命中的吉光片羽,緩緩拼湊出那個不在場、卻深刻影響她的父親。因此觀看這個作品,讓人聯想到閱讀言叔夏、柯裕棻等人文字的感受。那些字詞的選擇、句子的構成,乃至敘事視角的切換,都能看見她對語言及取材很高的敏感度。
除了扎實的文本之外,在表演上莊庭瑜也展現行雲流水的姿態。小至吃飯的手勢,大致來段歌舞表演,她都能自在的切換,並且在情緒間收放自如,卻又保持著適當的節制。這使演出維持在一定的穩當的調性,在看似容易處下足了苦欣,讓人看見她作為演員扎實的功力。
而她也帶入去年冬天首演後的思考,當時有人回饋她「很佩服她能做出這麼溫暖的作品」時,這刺激她反思:「但這樣真的有改變任何事情嗎?」因此在演出中也看見,在看似溫馨的吃泡麵橋段後,瞬間切換到她回到柳營的家。那段崩潰、懷疑、與陽台抽菸的父親對峙的經歷。在這個切換之中,或許是因為語言及行動的速度較快,因此一時之間還不太確定她在呈現哪個時空。若能稍微放慢節奏或增加一些鋪陳,便能讓觀眾更清楚現在的轉變。
但也正是這樣的延續,讓《我的爸爸》成為與她的生命,以及整體時間一同前進的作品。這樣時間性的因素讓作品產生更迷人的模樣,它不僅僅是一個「被完成」的作品,而是一個能夠反映創作者所思所想的鏡子。《我的爸爸》並沒有給出關於父女相處的最佳解答,反而一如莊庭瑜最後所說,她會一直試、一直試,在這永不止息的溝通練習裡,抬頭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