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國際時,亦向下扎根—北藝中心「酬神看戲」
一個場館的開幕,不是只開門而已,要試一下,甚至有時候,要試很多下,
要試出極限、要試出問題、更要試出態度,才能有信心地打開大門、點亮每盞燈。
文字|吳亭諺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與場館軟硬體的反覆測試之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終於在3月11日迎來試營運開幕,一大早就熱熱鬧鬧地舉行酬神活動,也為晚上的首演拉開序幕。
敬天謝地的酬神儀式
「酬神」是臺灣重要的民間習俗,無論是歲末年終、神明誕辰、新居落成等,都會透過酬神,來答謝神明的庇佑。北藝中心座落在擁有悠久歷史、古廟眾多的士林,不免俗地也要在正式開幕之前,舉辦酬神活動,祈求場館平安順利。
3月11日這天,北藝中心安排了由頭旗車、獅陣、鼓亭、北管樂隊組成的熱鬧車隊,與神轎車一同到士林福德宮,以及士林三座古廟──慈諴宮、神農宮和惠濟宮迎神,而身為文字紀錄,我也緊跟著車隊,近距離的體驗這豐富的傳統文化。
在神明們順利上轎後,車隊便隨著鼓亭與北管樂隊的聲響,在北藝中心周邊遶境,當附近民眾看到遶境的隊伍,好奇地圍觀,驚喜地說道:原來今天是這顆球的開幕呀!神明隊伍緩慢的步調,和北藝中心員工們為使活動順利,快速奔走的景象,也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
原來酬神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原本以為請神明出來要擲筊問意願、問時程,結果不用,廟方說神明們只要有空,都很願意『出來走走』!」北藝中心酬神看戲活動統籌的凃姿宇興奮地分享,「我一開始覺得遶境就應該是徒步前進,後來才知道原來也能以車代步,而且不一定需要一尊神明一台車,神明們也能『共乘』出巡!」
雖然大家都是第一次負責酬神活動,有許多不了解的地方,好在無論是廟宇還是樂隊、獅陣的老師們,都非常積極地給予建議,也多虧有豐厚背景知識與經驗的在地民俗文化顧問──簡有慶老師協助,一切才能順利進行。
在最初規劃安排要邀請哪些神明時,簡老師有提到,除了士林三大古廟,也可以邀請負責管轄北藝中心的土地公,「可能是有類似廟宇版的中華郵政分區,可以查詢土地公的管轄範圍吧。」北藝中心酬神看戲活動專案徐郁筑笑說,土地公就像是古代里長的概念,也是這個地區的東道主,既然北藝中心來到這裡,應當來打聲招呼,有了神明的賜福,相信之後也能順順利利。
走向國際 vs. 遵循傳統
身為期望走向國際化的場館,酬神的活動似乎並非必要元素,但北藝中心卻選擇遵循傳統儀式,「在邁向國際化的同時,不一定要忽略我們既有的文化,國際化也可以是向下紮根。」北藝中心行銷部蔡忠駿說。當神明進入場館,來到二樓太陽廳的神壇,進行迎神與團拜儀式時,充滿傳統元素的神壇、莊嚴肅穆的道士,與後頭充滿現代感的S型玻璃和人來人往的捷運站,看起來有些衝突,卻也意外地予人安心感。
簡老師告訴我們,以往的酬神戲,大多是劇團到廟埕前演戲給神明看,「但這次北藝中心為了場館開幕,想邀請神明來坐鎮、賜福,就改成迎接神明們來場館看戲,我覺得也很OK!」這次的酬神戲邀請了嘉義的阮劇團,在球劇場中上演《熱天酣眠》,故事劇情同樣設定是在廟埕前發生的故事,產生了台上與台下的神明們遙遙互望的獨特畫面,讓來看戲的觀眾們,更有與神明一同看戲的臨場感。
參與北藝中心的各項場地測試與酬神活動後,才了解一個場館的開幕,不只是開門而已,從軟硬體測試、人員訓練到禮俗,都須經過繁瑣的細節與反覆的測試,如此才能安心地打開燈光,迎接觀眾。期待正式開幕後的北藝中心,未來能有更多日常與藝術在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