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釧兒》十週年旗艦劇院版 主要圖片
:::

《釧兒》十週年旗艦劇院版

2025-11-22 - 2025-11-30

媒體評論/報導

「大型音樂劇的製作與經營在台灣一向大不易,躍演音樂劇團的《釧兒》卻是一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逆勢操作挑戰更高難度以台語與傳統歌仔戲為題材的音樂劇;本劇以傳統戲曲元素入樂,兼通音樂審美與台灣文化底蘊兩者間的難度與深度,台語台詞在劇中演員身上的精鍊與實踐更應被視為往後同類型劇種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 林育世 表藝評論台評論員

觀眾迴響/推薦

「濃烈的情感、跌宕的歌曲,交織成《釧兒》這齣關於承諾、追尋、放下的音樂劇,一段不容錯過的靈魂昇華之旅…」

─ 古育仲 愛樂合唱團指揮

 

「《釧兒》由躍演為主導,慧誠總監多方招集最適合演出的團隊共同製作配合音樂與舞蹈專業全面為戲量身定作,這些運用多元文化想像與多語系的組合配置出比西方百老匯要更前衛也更自在的覺知:那就是唯有重新理解此時此地的語言與當地正在蘊育的身體才有可能觸及到台灣生命內部一直被荒廢的母體。」

─ 吳佩如 中興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

 

「等到的不只是愛情,還有台灣的感動。坐在紅色塑膠板凳上的我,看著與我生活周遭相似度竟這麼高的台上表演著,突然間有陣寒意,我們不是正看著自己嗎?看著野台吹落又起,看著脂粉下的誠懇,台灣掩蓋不了的那份樸質與執著,在看釧兒的時候,你可以強烈的參與這一切,因為台上的王寶釧是我們每一位,我們都在等待,等待台灣再準備好登台的那一刻。《釧兒》串起的故事,還有那些你總覺得熟悉,想一再哼唱的音樂,都在這齣戲裡,種在觀眾心裡了。」

─ 吳維緯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釧兒》非常感人,幾乎每個面向,每個角色的瞬間細節,每個技術點,都試圖做到最好最滿。這齣戲也是苦守寒窯,從故事大綱誕生至今,花了十年時間,值得⋯⋯」

─ 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釧兒》絕對是最不容錯過的台灣原創音樂劇!比照百老匯音樂劇的流程,從讀劇、試演、預演切磋琢磨每個細節,還有最強的團隊:曾慧誠導演、音樂總監暨作曲&指揮李哲藝、世界金牌設計師林恒正、原創故事澎恰恰+編劇梁越玲將文本和歌仔戲唱詞縝密銜接……台灣的情感、台灣的文化化成最美麗的音樂劇!真希望未來每年都可以定期演出啊!」

─ 蕭靜雯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人主持人

 

「《釧兒》可能是繼1997年《吻我吧!娜娜》之後,第二齣讓我印象深刻的音樂歌舞劇。我從躍演劇團的創團作《喜樂社區》觀察至今,終於以挑戰本土性題材、結合音樂劇形式,摸索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技巧要求超高的音樂設計下,我們得以親賭美國音樂劇劇種與台灣歌仔戲對話;在導演曾慧誠熟稔的場景調度與人物處理中,我能看見演員成長的軌跡,讓觀眾能隨著音樂漫步於角色情緒之中。《釧兒》懷舊,但卻是一部走向未來的懷舊之作。」

─ 傅裕惠 台大戲劇系講師

 

「觸動人心的劇情與歌曲,在夏末晚風的衛武營,一場與場地融為一體的精彩演出,光是開場便讓人目不轉睛。躍演。《釧兒》。非常推薦。」

─ 杜政哲 電視劇《有生之年》編劇

演出特色 

【十週年全新重製,戲台重啟再現經典】

睽違十年,融合歌仔戲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作品《釧兒》即將以全新版本重磅回歸!這部感動無數觀眾的經典之作,將於十週年之際重製升級,結合台灣劇場菁英創作團隊、在地廟埕文化背景與深刻動人的跨時空愛情主題,為台灣觀眾帶來一場情感與文化交織的震撼演出。

2015年首演的《釧兒》以其細膩動人的劇情與獨特的「戲中戲」敘事手法廣受好評。十年後,本次版本不僅在編劇、音樂、設計與節奏鋪排上全面升級,更進一步深化情感層次與劇場語言的豐富度,重構傳統與當代表述之間的張力與美感。經典唱段〈身騎白馬〉在新版中重新詮釋,藉由流行與歌仔唱腔交錯對話,唱出跨越時空的執著與眷戀。

 

【黃金陣容齊聚,打造創作高峰】

新版《釧兒》由《勸世三姊妹》製作團隊聯手打造——導演曾慧誠以其細膩的場面調度聞名,攜手李哲藝、康和祥與梁越玲再次出擊,融合傳統與現代音樂語彙,創造出全新的聲音空間;而設計團隊亦從廟埕文化出發,將台灣在地的生活肌理與民間信仰融入場景視覺之中,讓演出彷彿真實發生在觀眾身邊的街角戲台。

 

【穿越時空與生死的愛情,再一次在歌聲中重逢】

《釧兒》是一部融合傳統歌仔戲與當代音樂劇敘事的作品,故事講述戲班青年阿強與神秘女孩釧兒之間跨越時空的情感羈絆,並透過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戲中戲結構、回憶與現實的交錯,探索戲曲傳承、愛與承諾的主題。

節目介紹

《釧兒》是一部融合傳統歌仔戲與當代音樂劇敘事的作品,故事講述戲班青年阿強與神秘女孩釧兒之間跨越時空的情感羈絆,並透過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戲中戲結構、回憶與現實的交錯,探索戲曲傳承、愛與承諾的主題。

故事從一座熱鬧的廟埕展開:隨著夜幕降臨,戲班準備演出,對歌仔戲漸感迷惘的戲班青年——阿強,意外翻出封存多年的劇本,一名神秘女孩——釧兒,悄然現身。舞台上的歌聲與身段,彷彿喚起遺忘的誓言和未竟的故事。

演出一場一場進行,兩人關係逐漸親近,卻始終透露著一絲不安的懸念,戲班成員開始察覺阿強的異樣⋯⋯。當戲聲漸漸消散,真正的答案會是什麼?一場跨越生死的約定,透著一縷微光,引領所有人在謎團中尋找真相⋯⋯。

團隊簡介

躍演|VMTheatre Company

躍演成立於2007年,由藝術總監曾慧誠領軍。致力於發展中文音樂劇創作與演出:音樂劇中的歌、舞如同戲劇中自然的講話與走位,舞臺上所要展現的不僅是一場表演,而是展現生命。藉由創作者筆下結構性的文本、舞蹈與音樂,演員在舞臺上真實呈現人類共同的生活經驗,當下戲劇即成為臺上與臺下共有的情感分享,以此觸動人心。

因此,躍演始終以「紐約音樂劇表演概念與創作架構」為枝幹,在「本身文化」中尋找創作的能源與養分,由「人」的觀點出發,尋找貼近當代觀衆生活的寫實題材。同時,積極結合新生代音樂、舞蹈、文字與戲劇創作者,藉由交互切磋與碰撞,激發出跨界的創作火花,建立屬於臺灣的音樂劇文化。

過去十八年來,躍演中文原創音樂劇與躍演高校Cabaret等系列作品於臺灣各地演出皆獲得相當熱烈的好評與迴響,其中也不乏與流行音樂產業、民間企業合作,量身訂制專屬演出;2023年開始團長侯淙仁加入,帶領躍演進一步跨足國際製作交流,期望以在地文化作品與國際接軌,登上國際舞臺。

2021-2025 更連續五年獲選為國藝會 TAIWAN TOP 演藝團隊。

 

大慕可可|KOKO Entertainment

由金鐘團隊大慕影藝,聯手兩大影音集團凱擘影藝、華研國際音樂合資成立的泛娛樂投資公司「大曉創藝」,與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共同投資成立。

大慕可可期待能提昇影視產業在IP轉譯開發、影視人才培育與製作案投資等的能量,未來針對人才培育、作品孵化陪伴、IP跨域轉譯,以及加大投資支持劇場及影視作品等營運方向,作品包括票房秒殺舞台劇《愛在年老色衰前》、恐怖影集《都市懼集》、青春BL劇《About Youth》。

主要創作者介紹

藝術總監暨導演|曾慧誠|台灣

臺灣新竹人。現任音樂劇團「躍演」藝術總監。擁有紐約大學(NYU)音樂劇表演碩士學歷,是活躍於臺灣的音樂劇導演。作品風格多元,擅以「紐約音樂劇表演概念與創作架構」結合東方表演藝術的精髓,在「自身文化」中尋找養分,訴說臺灣在地故事,使原創音樂劇作品感動觀眾,更讓中西文化融合的作品碰撞出精彩火花。

此外,對臺灣音樂劇人才培訓不遺餘力:多次受臺中國家歌劇院、新竹文化局之邀參與課程規劃;更連續四年主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之課程統籌,透過聲音、舞蹈、表演、戲劇等專業技能訓練,引導學員邁向專業音樂劇表演之路,對提升臺灣音樂劇演員素質效果卓越。 除帶領音樂劇團「躍演」獲選為Taiwan Top演藝團隊外,近年更積極參與跨界演出,如音樂會、歌仔戲、歌劇、廣播劇、流行音樂演唱會、各類型商業演出與大型開幕晚會活動等,成績斐然。入選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年度人物。

重要導演作品包含:「躍演」中文音樂劇《勸世三姊妹》、《釧兒》、《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DAYLIGHT》;第35屆傳藝金曲獎總導演;世界客家博覽會開幕晚會總導演;「康士坦的變化球」演唱會《眠月線》北流演唱會、《羊的呼喊》;「躍演」、「新木音樂」共製音樂劇《21號漫畫店》;「相信音樂」音樂劇《搭錯車》;「董事長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躍演」共製音樂劇《風中浮沉的花蕊》;「臺北市立國樂團」台語歌劇《蔥仔開花》、《李天祿的四個女人》;「尚和歌仔戲劇團」《不負如來不負卿》、《情定化成寺》、《田都班的最後一齣戲》、《半人》;「音樂時代劇場」音樂劇《隔壁親家》等。

 

編劇、作詞|梁越玲|台灣

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集編導演工作於一身,其劇作兼具專業基礎及創新構想,文筆自然流暢,融合傳統與現代、生活與哲學,擅游走於東西方元素及跨領域題材;如翻譯劇作「牟尼之瞳」、台語音樂劇「半人」、歌仔音樂劇「不負如來不負卿」、傳統樂舞大戲「田都班的最後一齣戲」等等,皆令人動容,其他跨領域作品如:躍演劇團「釧兒」、台南民管「飛過寬街的紙飛機」等等,其中 「釧兒」更入圍第28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作詞。

 

作曲|李哲藝|台灣

臺灣高雄人,自從事音樂創作以來,累積作曲作品約2000首,各類編曲作品近5000首,唱片製作約110張,大型劇場作品一百多部;自開始其職業演奏生涯以來,累積演出經歷逾2000場次以上。曾44次入圍金曲獎,並於第二十三屆及二十七屆金曲獎榮獲最佳作曲人及創作獎,2015年獲香港舞蹈年獎最佳年度舞蹈音樂獎,兩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曾獲1999年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三名,並為此項比賽舉辦二十一年來第一位亞洲獲獎者。

現任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暨駐團作曲家。曾任2016年台灣國樂團駐團作曲家,第28-30屆傳藝金曲獎音樂總監。

 

編曲、新曲作曲|康和祥|台灣

幹麻醬紙創意工作室音樂總監,躍演核心藝術家;作曲、編曲、指揮及Keyboard手,曾參與音樂劇、音樂會數百場演出,創作類型則包括音樂劇、電影遊戲配樂、流行音樂,於2024年以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入圍台新藝術獎,以音樂劇《誰偷了我的字》入圍第五十九屆廣播金鐘獎廣播劇獎和音效獎。

 

編舞|張雅婷|台灣

高雄在地自由舞者與編舞者。創作作品多次揚名於國際各大舞蹈節舞台,並且擔任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開幕編舞。擅長跨領域表演藝術的發想及創作,作品畫面唯美細緻與國內許多舞團、劇團、歌劇團以及歌仔戲團合作。受邀音樂劇《飛過寬街的紙飛機》、《釧兒》,歌仔戲《不負如來不負卿》、《將軍的押不蘆花》,歌劇《茶花女》、《卡門》,電影《鬪茶》,沈浸式戲劇《撲通三國》等,擔任舞蹈設計與肢體指導。曾發表的作品有《驚蟄》、《酹江月》、《花神祭》、《天淨沙》、《喃喃》、《戲台下的人生》、《瞳孔裡的影子》、《聽雨霖鈴》、《彼得與狼》、《尋找失落的記憶》、《對弈》此作品獲得英國劇場(The British Guide)評論五顆星的最高榮譽。

製作群/演出人員

出品人|侯淙仁
聯合出品人|梁又文、林昱伶、李彥甫
藝術總監暨導演|曾慧誠
音樂總監|侯淙仁
故事原創|澎恰恰
作曲|李哲藝
編劇、作詞|梁越玲
編曲、新曲作曲|康和祥
編舞|張雅婷
舞台設計|謝均安
燈光設計|何定宗
影像設計|徐逸君
服裝設計|張渝婕
髮妝設計|楊攸仁
道具設計|葉湘亞
身段設計|劉冠良
鋼管舞設計|莊佳卉
歌仔戲編腔設計|陳歆翰
歌仔戲音樂統籌|後場作戲
音響設計|陳文駿(AJ Chen)

演員|王意萱、王雯婷、巫秉蓁、呂承祐、李旻潔、周宛怡、陳治廷、鄭守辰、葉文豪、周貞妤、周政憲、張芳瑜、張擎佳、張櫂均、曾思瑜、胡雅絜、黃匯森、黃盛煜、劉冠良(依演員姓氏筆畫排序)
樂手|林冠宏、康和祥、范君豪、游鎮宇、鄭皓羽、張譽耀(依樂手姓氏筆畫排序)

助理導演|黃奕豪、林羣翊
身段指導|劉冠良
歌唱暨臺語指導|謝淳雅
臺語指導|澎恰恰

製作人|林易衡
製作統籌|陳雨澤
製作助理|曹云馨
專案票務|凌韻筑(寒冷)

視覺設計|莊少橙
主視覺造型梳化|吳惠真、美加美學造型工作室(楊攸仁、鄭伊芩、劉曉薇、陳洛梵)
主視覺服裝設計|張渝婕
主視覺服裝管理|黎素秀
平面攝影|莊少橙、董旭官
動態攝影|朱洛正、楊勝惟
動態剪輯|朱洛正、黃思婷
劇照拍攝|劉人豪

大慕可可品牌暨國際事業部
總監|譚興宸
行銷公關副總監|蘇瑜棻
資深行銷企劃|蘇貞婷、張若琪
社群企劃|張翊螢
社群暨節目冊設計|黃偉閔
「找樣造劇」專案管理|吳可雲、鄭涵文

出品|音速媒合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出品|梁又文、大慕可可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數位文創
演出製作|躍演 
協辦單位|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贊助|Taiwan Top、iRent、yoxi、去趣chictrip、Solone姿華企業有限公司

Sonicues躍演
藝術總監|曾慧誠
團長|侯淙仁
行政總監|林易衡
行政|陳雨澤

本節目首演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託製作
Premiered and Commissioned by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Weiwuying)

優惠訊息

會員優惠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成癮玩家 9 折優待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團隊玩家 9 折優待

 

主辦單位
躍演的圖片
躍演
合辦單位
梁又文的圖片
梁又文
聯合數位文創的圖片
聯合數位文創
大慕可可股份有限公司的圖片
大慕可可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圖片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