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深度閱讀」的形式,創造了「北藝人物(Profile)」系列講座,向這些大師致敬,為觀眾提供多角度閱讀大師作品的可能性。同時,也有幫藝術家規劃開放觀眾參與的「北藝筆記(Process)」系列講座,讓新創者在過程中與目標群眾相見與交流,有更多的前進蓄能。
■ 主持人:余岱融
■ 與談人:
《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開始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概念-陳武康、概念-周伶芝
《虛缺號》:前期製作暨創作陪伴-李宗軒
《落地前六釐米》:導演-洪唯堯
馬戲的世界總是充滿驚喜,馬戲玩家也向來讓人著迷。今天馬戲的舞台比過去更寬廣,高超的技巧持續變奏,且不再受專業道具所限,馬戲藝術家也開始跟導演、編舞家和構作等角色一起工作。
這場「北藝筆記」講座,將從這些和馬戲人緊密合作、相互激盪的創作者與藝術夥伴的角度出發,看他們如何一同探索馬戲還可以走去哪裡,怎麼在每一天鼓起勇氣,邁開步伐,往昨天尚未抵達的美麗境界前進。
■ 主持人:余岱融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表演藝術構作、翻譯及文字工作者。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當代劇場、舞蹈與構作碩士。曾任臺灣戲曲藝術節策展助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際事務經理暨駐團創作顧問、《讀馬戲》季刊總編輯等。譯有《實踐構作:劇場、舞蹈、表演的創作與思考》、《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 照片 © Yellow )
■ 與談人:陳武康
編舞家
出生臺灣,2001年與紐約編舞家 Eliot Feld 展開12年長期合作,擔任舞者,受其影響極深。2004年與友共創驫舞劇場,擔任藝術總監一職至今。2007年《速度》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2012年《兩男》獲德國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首獎。2020年臺北藝術節與傑宏・貝爾共同編創及演出《攏是為著・陳武康》並獲第19屆台新表演藝術獎。近期創作有《非常感謝您的參與》、《感謝您在家》、《14》、《兩男常罩》、《野台羅摩》、《明日公休》、《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等。
■ 與談人:周伶芝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劇場構作、文字工作者、創作美學相關課程講師等。
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講座與工作坊規劃。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表演藝術創作、展覽、團隊和場館之策展與研究計畫。
■ 與談人:李宗軒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
臺北人。自FOCA創團初期,李宗軒便以友人的身分為表演提供建議。2015年起除了肩負藝術總監的職務,初期也擔任身體訓練、出訪帶隊的工作。在FOCA的首部編導作品《奧列的奇幻旅程》,和表演者共同發展所有演出片段;FOCA跨界三部曲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的動作設計;於《消逝之島》及《苔痕》,分別擔任編導及製作人。截然不同的作品中,都顯現了他持續帶領FOCA挑戰藝術創作的可能與極限。
■ 與談人:洪唯堯
風狗浪 Rogue Wave創辦人、劇場導演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現為劇場導演以及演員,2016 年創立劇團「進港浪製作所」, 2023 年創立專門研究「沉浸式劇場」的團隊---風狗浪 Rogue Wave。作品強調「現場性」,喜歡挑戰不同的表演場域以及觀演關係,視每次創作都在做一場實驗,一定要有新的觀點。
近期作品有臺中國家歌劇院Arts NOVA《Sucks in the Middle》。曾與國家兩廳院共製大型5G展演,秋天藝術節《Operation 1'71701'/ 彌》、《神不在的小鎮》,結合新媒體與科技應用。也與親姐姐共同創作演講式演出(Lecture Performance),臺北藝術節姊弟三部曲《家庭浪漫》、《祖母悖論》、《三生萬物》,此計畫試圖探討/創造新的家庭關係。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作品有《落日月台》、《微醺大飯店1980’s》、高雄電影節《微醺列車》、《明日俱樂部》、《微醺大飯店》,線上展演作品《垃圾時間》,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人類派對》、《時差》、《夢遺》等。
=======================
也許你會感興趣:
[馬戲講座]
=======================
了解更多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