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將於聖誕到跨年期間舉辦歡騰的馬戲節,為熱熱鬧鬧的開幕年畫下燦亮的句點。系列活動包括國內外備受好評的節目、也有北藝中心馬戲棚計畫的階段性呈現、還有聖誕市集及街頭馬戲藝人表演,類型有付費演出也有免費表演,有針對成人觀眾的新馬戲也有適合親子共賞的家庭節目,並在前期舉辦四場工作坊,讓對馬戲技巧有興趣的朋友們學習基本竅門。希望以多面向的呈現方式,讓大家從不同角度去體驗馬戲這一項古老藝術在21世紀的新風貌。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說:「北藝中心開幕三個月內呈現了超過150檔節目,打響了這一炮,站穩在臺灣表演藝術圈的地位,也獲得很多觀眾的回響,都成為我們規劃節目的參考。秉持著『打開可能,成為可能』的精神,我們在歳末推出一系列馬戲節目,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希望欣賞藝術不受限,讓這個場館再度成為闔家同樂的地方。」
國外節目《人類狂想曲》
魔人神手製造所(La Main de l’Homme)自克萊蒙.達贊(Clément Dazin)在2016年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馬戲好手創辦以來,不到10年已經成為法國新馬戲團隊中重要一員,尤其是2017年的《人類狂想曲》(Humanoptère),不但巡演法國,還受邀到義大利、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演出。作品的構想很簡單:七個人、14隻手、49顆球、一個空蕩蕩的舞台,沒有佈景,焦點全凝聚在表演者身上,透過熟練的手法和精心編排的動作,球在他們手上不僅是雜耍的道具,也是現代人生活的象徵:家庭、個人、工作、健康等不同的責任交錯降臨,我們能不能把每一件事都接手得穩穩當當?
《人類狂想曲》12月23日(五)19:30、24日(六)14:30和19:30在球劇場演出。
國內節目《馬戲派對》
好萊塢2017年大片《大娛樂家》及其戲中主角巴納姆(P. T. Barnum)啟發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馬戲派對》。由巴納姆創辦並以他為名的馬戲團稱雄業界逾百年,極盛時號稱為「地表最強秀」,《馬戲派對》既以此為主題,當然少不了各種各樣的馬戲技法:扯鈴、帽子、大鐵環、空翻、 吊環、空環、手帶、跳板、倒立、 疊羅漢 、雜耍、椅子頂等最歷久彌新讓人看了要摒住呼吸的戲法,都串成劇情的一部份,用來描述巴納姆曲折離奇的一生。舞台上則搭出一個傳統的馬戲棚,讓觀眾親見傳統馬戲在一個大棚底下,如何容納各種各樣不容於世俗,但敢挑戰自己體能極限,追求舞台上的光與熱的人。
《馬戲派對》12月24日(六)和25日(日)14:30在藍盒子演出。
這兩檔節目將於10月21日對會員預售,24日正式啟售,詳情洽官網www.tpac-taipei.org及粉絲團。
馬戲棚計畫系列活動
北藝中心的馬戲棚計畫以培育馬戲創作人才為核心使命,自製馬戲節目為最終目標,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創作者及專家學者,策畫線上及線下的專業工作坊,匯集馬戲、非馬戲的學員一同參與,相互交流、討論、思辨,增強多方藝術領域的吸收,啟發創作動能。亦透過「創作提升計畫」持續孵育過往在計畫中發展的馬戲創作,協助具發展潛力的作品進一步提升,並且提供創作發展的資源、媒合創作顧問協作,使創作者及其作品在更紮實、穩定的環境及狀態下發展。
高空馬戲藝術家胡嘉豪受馬戲棚「創作提升計畫」支持,延續發展去年呈現的創作概念,並由北藝中心媒合劇場導演陳侑汝擔任其創作陪伴,將帶來實驗性創作《拋棄式人類》的階段性呈現。透過有一定程度危險性的高空馬戲,探討習慣於用完即丟的一次性物品的現代人,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定位,不要也成為隨用隨拋的拋棄式人類?這個表演於12月30日19:30、31日和1月1日16:30在藍盒子演出。
由星合有限公司&合作社策劃執行的「Open Studio」,於10月24日、11月7和21日、12月12日19:00到22:00在臺北試演場,針對有基礎肢體技能及對馬戲感興趣的對象,進行馬戲技巧(雜耍、大環、高空、Acrobatics)的基礎練習及交流,有專業老師帶領,讓專業人士與對馬戲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交流。活動免費,報名方式洽官網及粉絲團。
今年馬戲棚「創作工作坊」,由策展人周伶芝擔任策畫統籌,邀集各領域的專業師資規畫工作坊的主題內容並引導學員建立創作方法,學員匯聚來自馬戲、非馬戲背景,在兩週密集的創作思辨及交流激盪工作過程中,他們將共創發展於北藝中心非典型/公共空間呈現的作品。呈現日期為12月31日和1月1日,地點在北藝中心公共空間,詳情稍後於官網及粉絲團公告。
聖誕市集
與馬戲節同時還有聖誕市集,在北藝中心一二樓舉行,集合文創商品與節慶,帶給大家一個有質感的聖誕節。市集其間將邀請街頭藝人現場馬戲表演,並在戶外天狼座舉行免費馬戲工作坊,讓公眾親身參與,體驗馬戲樂趣。
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說:「馬戲是一種最古老的表演藝術型式,而且在不同社會文化裏都有。這項古老的演出,到了21世紀更加推陳出新,經過藝術家的巧思,容納的戲法更多樣,能承載的意義也更豐富。北藝中心的這個馬戲節,要讓大家看到當今的馬戲演出,如何吸收了其他類型的劇場表演知識,以更精進的身體量能、更先進的劇場設備、更宏大的藝術企圖,在娛樂觀眾外,也引發深一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