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混亂或許並非失敗,而是一種潛在的秩序,甚至是社會與個體共存的隱形規則。印尼最具知名度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長年探索「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張力,最新作品《斷片》(LAPSE)將於9月20、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首度在臺演出,以跨域美學帶來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自然的感官實驗。
融合傳統舞蹈、舞踏與行為藝術的身體訓練
出生於印尼梭羅的麥拉蒂自幼浸淫於舞蹈環境,對身體語彙的敏銳來自傳統與現代並行的養成。受教於日本舞踏大師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後在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求學期間,師從「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這段跨文化歷練,使她擅以長時間身體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挑戰感官與意志,將肉身轉化為概念工具。
其代表作《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 2000)中,她穿著高跟鞋在奶油上跳舞,滑倒重摔,再爬起跳舞,不斷重複;《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 2012)則是徒手研磨數百公斤炭塊的12小時長演,呈現時間流逝與身體極限。這些創作已然是國際間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
混亂與無聲秩序,白色毛怪穿梭時空裂隙
《斷片》由麥拉蒂擔任編舞與導演,創作靈感源自對「混亂」與「無聲秩序」的長期觀察。在當代社會中,細微的失誤往往被視為混亂,但她認為日常看似失序的行為,其實隱含一種未成文卻能運作的共存方式,當舊體系崩解,新秩序尚未成形時,混亂反而成為孕育變革的縫隙。《斷片》試圖觸碰那個現實瓦解而變革、新秩序尚未形成的未知縫隙。
舞臺上最鮮明的符號,是由舞者扮演的白色毛怪,它在空間中遊走,如時間的幽影,引領觀眾穿梭過去、當下與未來。「Lapse」一字具有疏忽、失誤、斷裂與時間的間隙等意涵,《斷片》正回應了當今全世界所面臨,前所未有的政經震盪、世代更替與價值觀重組的集體處境。
麥拉蒂曾觀察印尼街頭交通並指出,看似危險的亂流卻自成秩序:當母親懷抱孩子穿越川流不息的混亂車陣,人群會自發放慢速度彼此守護,展現「無秩序的秩序」。麥拉蒂也指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在於主宰,而是連結。森林、植物、天災皆有自己的時間表,死亡亦如自然循環般無法控制。透過《斷片》她期望觀眾思考:混亂並不可怕,它或許是新秩序的開端,在死亡與生存欲望之間,學習與自然共生的哲學。
印、臺、星三地聯手,亞洲三館共製展現跨域能量
《斷片》創作團隊集結印尼、臺灣與新加坡藝術家,新加坡音樂家袁志偉負責聲音設計與現場演奏,以環境音、電子音與即興樂音營造空間聲響;舞者來自印尼與臺灣,分別飾演白色毛怪、錫人、女人與男人,舞者詮釋動作源自個人生命經驗與舞踏、太極與爪哇舞蹈等身體訓練法。麥拉蒂形容與舞者的合作「像持續調頻」,她表示:「我們在表演當天都在微調,我和舞者是一起的,他們像我內在靈魂的展現。」
本作品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麥拉蒂自2019年開始構思此創作,歷經疫情延宕,曾以短片形式在日本與臺灣曝光,後發展為現場演出,自 2023 年於新加坡首演後,今年巡演至澳洲,9 月首度登臺,展現亞洲當代跨域合作的能量。
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
圖:《斷片》探索混亂與秩序間的張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