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疫情下聚焦精彩劇情 2022臺北藝術節宣告戲無止盡

疫情下聚焦精彩劇情 2022臺北藝術節宣告戲無止盡 主要圖片

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的2022臺北藝術節自8月5日至9月25日,推出14檔節目共65場,在全臺最新啟用的國際級場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

 

臺北藝術節去年因為疫情轉為線上,今年回歸實體演出,將在本屆藝術節結束後卸任策展人的鄧富權以「戲無止盡Endless Drama」為此次主題,宣示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動,劇場藝術家的創作力永不會休止,會不斷開發新的創作可能,戲永遠會演下去,觀眾永遠會有。

 

策展人鄧富權表示,過去兩年疫情影響全世界甚巨,國際情勢上也因資源分配不均,讓人類社會爆發顯性隱性的各類戰爭,面對時局的變化,人類必須不斷調整生活方式去適應新的常態。

 

以此來看臺北藝術節,縱使面對巨大的衝擊,仍需設法突破困境。一些去年停演或線上的節目,今年捲土重來,但經過修改而更加精緻;國際節目雖有隔離政策的限制,仍找到合適的節目引進;加上新場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有更佳的場地、更多的節目需求,更多的展演機會,使藝術創作不斷突圍,尋找新的形式,讓創作不斷往前進。

 

臺北藝術節自8月5日起至9月25日止,共14檔節目,包含12檔售票節目、2檔免費節目,帶來65場演出,今年藝術節節目依然在城市中不同類型的劇場空間穿梭,透過創作者的視野,從自身或集體的思考,跨出新的形式,宣告並回應這時代的狀態-戲無止盡。

 

未完成與創作突圍,五檔國內節目跨形式轉化新生

去年有5檔臺北藝術節節目因疫情無法在劇場實地演出,在啟售前宣告延期或轉型,今年度捲土重來,並且以全新風貌展現在觀眾面前,如連續三年共想吧系列持續積累而成的舞者葉名樺與林宜瑾,分別從《SHE她們》與《工尺鼓詩》轉化為今年度《波光閃閃的房間》與《綺夢遊》,兩者皆是女舞者對自身生命經驗的回看,不論是過往的想像與詮釋或是再製腦海中夢境般的記憶片段,各自成就全新的綺麗幻想。

 

香港馮程程X再拒劇團的《萬里尋親記》與鬼丘鬼鏟《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一則跨越時空距離的藩籬,透過在臺灣找陌生人當自己父親而展開的雙城奇蹟之旅,一則跨越視覺藝術、電影與舞台戲劇的邊界,協同金馬影帝陳以文,共同依據行動草稿進行表演,兩者皆為探究國族意識與國際議題的深刻冒險。

 

劇場影像創作者周東彥電影節秒殺VR影像作品《霧中》將在本次藝術節擴增成演員演出舞台版的《霧中.凝視》,將男同志三溫暖的情慾流動轉化為現場朦朧感官體驗。

 

從讀劇到正式舞台,北車寫作系列轉大人製作

去年北車寫作計畫邀集具有潛力的創作編劇以臺北車站為題,進行讀劇作品呈現,今年度延續培育國內創作人才的發展,將其中兩個作品《洞》、《嗚嗚嗚》製作為全新小劇場製作《黑洞春光》與《北棲》。

 

《黑洞春光》編劇林孟寰在去年的劇本架構下,擴寫原本30分鐘短篇為全長作品,並與去年線上讀劇演出的導演陳侑汝再度合作,全新製作出超時空青春異色物語,刻劃了青春少年無路可出的慾望及躁動,疊合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過往,更透過奇幻手法,書寫出了最銳利且赤裸的未來想像。

 

《北棲》為編劇胡錦筵延續去年的形式及風格,同樣擴寫文本篇章,加入更多角色的背景以及臺灣近代史大事件的隱喻,與導演洪千涵及主要演員,在排練場共同發展出有機又帶有點黑色幽默的全長作品。以北車的置物櫃為元素,跨越臺北多年來的樣貌,緩緩飄盪在日本時代、白恐記憶等黃金的八零時代。

 

國外節目全新形式跨境輸入,作品關注多元面向

縱使受到防疫政策影響,國際節目邀約不易,今年度臺北藝術節依然引進國際級作品並關注各類面向。例如,國際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與台灣舞蹈空間合作製作臺灣版的《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Orthopedica Corporatio),透過身體與物件的有機聲音,詮釋為交流的語言,進而建構出舞作的全新景觀。

 

《克賽諾牡丹預報》(Paeonia Drive)始自2018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2020年首先以網路藝術形式參與首屆BLEED數位現場雙年展。今年北藝中心與澳洲坎貝爾敦藝術中心、墨爾本藝術之家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共同策劃的第二屆BLEED中,將進行劇場版的全球首演。澳洲舞家安琪拉.戈歐(Angela Goh)與臺灣錄像藝術家蘇郁心融合了表演、影像裝置與舞蹈,在數位焦慮、科技、文化與影像生產的時代,推敲著人類的生活與移動方式。

 

而來自菲律賓的舞者約書亞·賽拉芬(Joshua Serafin),將帶來個人獨舞作品《選美小姐》(MISS),從跨性別的新視角看菲律賓的選美文化,以酷兒性打破了對女性氣質和幻想的任何固定分類。

 

香港籍的視覺藝術家及劇場製作人吳瀚生(Royce Ng)在關注數位科技脈絡下「在場、存在」的概念。透過遠距的演出、執行、操作作品《在場》(PRESENCE) ,運用多種科技去測試觀眾對於藝術家「虛擬存在」感知的極限。

 

共想吧持續邀民眾思考進化,身分轉移認同省思與科學藝術思辨

今年度臺北藝術節共想吧系列有三檔,分別是《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WithM(Other)hood:Camping)、《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REALNESS:LUK KREUNG)、《蝙蝠筵席實驗室》(The Bat Banquet)延續著共想吧的主軸,三檔節目歡迎觀眾共同思考與反饋。

 

《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是長達6小時的馬拉松演出(觀眾可自由進出),以mothering-in-progress的型式來呈現他們的藝術生產及思辨過程。這個介於表演與生活的作品將由「酷兒」母親、孩子及各種他們之間被視為「其他的」人事物來一同參與互動。

 

《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與《蝙蝠筵席實驗室》兩檔免費節目一則討論「混血兒」在泰國從過去受歧視到現在成為時尚新寵的弔詭,挹注強大自信與過去的自己對話;一則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時空背景下,透過「科學」來深入探究蝙蝠所映照出的文化問題,來審視人類是如何食用自然。

 

臺北市政府主辦的臺北藝術節持續每年提供各種藝術觀點與獨特展演給市民最不一樣的藝術饗宴,期許大眾在城市中透過多元的藝術創意獲得靈感與能量,我們開放觀點,邀請加入思考與體驗,讓精采好戲永不停歇。


 

2022臺北藝術節詳細節目資訊請至系列節目頁面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