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首檔舞蹈作品迎來布拉瑞揚舞團最新力作《己力渡路》,本周末(7月29至31日)在大劇院上演。作品名稱靈感源自泰雅族織布機的聲音,也象徵著布拉瑞揚舞團「以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的核心精神,由泰雅族的金曲歌手雲力思擔任文化顧問,並獻聲於舞臺上,將北藝中心大劇院幻化成泰雅族人居住的自然山林。
北藝中心副執行長陳盈珊表示:「北藝非常榮幸可以在開幕季呈現布拉瑞揚舞團最新作品《己力渡路》的首演,對台北的觀眾而言,這應該是觀賞布拉瑞揚舞團的演出交通最方便的一次,只要出捷運站過個馬路就可以抵達,在劇場裡跟隨舞者的腳步一起走進泰雅族的山林。布拉瑞揚老師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之後,重新回到孕育他的故鄉,帶著年輕的舞者一步步走回原鄉,將充滿原住民文化底蘊的動人作品呈現在大家的眼前;某程度來說,北藝中心的出現也有著類似的意義,過去表演藝術的殿堂是高遠的、神聖的,但是北藝中心坐落在煙火氣很重的士林夜市旁邊,緊鄰著大馬路,充滿著民間的活力與能量,我們期許自己Open for All 『打開可能、成為可能』,也希望透過己力渡路的精彩演出,開啟觀眾對於表演藝術更多不同的想像與感動。」
成團七年來,藝術總監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帶著舞者們走進不同的部落、感受不同的生活風景:《路吶》踏進布農族的南投羅娜部落體驗八部合音的共振、《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則在臺東都蘭部落身體力行阿美族成年禮的歷程,而這次《己力渡路》則深入新竹尖石鄉,學習泰雅族人的生活方式。布拉瑞揚表示:「我回到臺東後,開始學習自己的文化,但慢慢地發現,臺灣原住民16個族群的文化,有更多更美好的東西可學習,每一年到不同部落的走訪、學習不同的歌謠,對這個舞團來說是重要的,今年我們從泰雅族的織布文化為起點,想像舞者的生命歷程,透過這一條一條的織線,織起每個舞者不同的生命歷程,也透過舞者的腳步,得以一步步繪出泰雅族的遷徙之路。我盡量不讓舞者想著去揣摩成為泰雅族人,而是他們在生活的過程裡,將學習到的東西內化,長出自己的東西。」
《己力渡路》的文化顧問及特邀藝術家雲力思,曾為「飛魚雲豹工團」的一員,其遼闊渾厚、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響遍世界各地舞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音樂節「WOMEX世界音樂博覽會」也曾見她的身影,後投身於泰雅族文化的母語教育和文化傳承。本次作品中,雲力思除了帶來泰雅古訓外,她的歌聲將與舞者以及音樂設計洪子龍三方現場即興共創,如山林裡多變的景象,每一場的觀看體驗將會全然不同。舞臺顧問王孟超則在大劇院的舞臺上搭出山的意象,影像設計徐逸君與燈光設計李建常以光影編織泰雅圖紋與山林風景,舞者穿梭於其中,正如生活於山林裡的泰雅族人,展現勞動的日常身體,舞臺上的粉末象徵著土壤,透過舞者一步步的踏踩與相互交錯,以他們的身體為織線,緩緩繪出泰雅文化的圖騰。
張震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