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再度躍上國際媒體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再度躍上國際媒體 主要圖片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正式啟用受國際矚目,獲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BBC古典音樂網等知名媒體大篇幅報導,香港《南華早報雜誌》列為旅遊必到景點之一。

這些報導不僅介紹北藝中心獨特的設計,更強調值此台海關係緊張的時刻,北藝中心的出現見證了臺灣自由民主開放的軟實力。

《泰晤士報》於8月11日大篇幅報導北藝中心開幕,以「一棟吸睛的亮眼建築是臺灣新的文化武器」為標題,引言即點出,北藝中心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後幾天以喜樂的心情正式開放,顯示了在中國軍事威脅下大無畏的精神。文章接著說,臺灣政府視藝術為一項重要的軟實力武器,因此這棟由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和大衛.希艾萊特設計,極為吸睛的建築,可以視為是臺灣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象徵。

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在接受為北藝中心開幕特別來臺的泰晤士報資深記者訪問時指出,臺灣可以自由表達意見,觀眾態度也很開放,北藝中心將利用這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來探討本地關切、和國際接軌的議題。

報導指出,臺灣想贏得這場以小搏大的文化戰爭,北藝中心必須能成功將臺灣藝術推到國際舞台上,如果這說起來是期待過高,那是因為北藝中心「不是一棟一般的建築。」但撰文記者表示她被「庫哈斯和希艾萊特的功能與形狀都同樣突出的大膽幾何設計征服了。」建築內部設計以實用為主,刻意暴露某些內部結構和管線,但是一進到劇場內,就如進入了藍色的「平靜的綠洲。」

《經濟學人》也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為標題報導北藝開幕。這篇報導指出,開幕季的37檔節目,從傳統新演的魏海敏京劇、布拉瑞陽的原住民舞蹈、到周東彥的同志情慾,都在慶祝「臺灣生氣勃勃的社會,有力宣示這個島的民主價值和國際影響力。」而王孟超在訪問時把臺北比喻為華文世界的「燈塔」,照亮所有人的創作自由。

重要藝術專業媒體《藝術新聞》7月號把都在年中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做對比,指出香港故宮所在的西九文化區是當今世界最具企圖心的文化建設之一,但愈來愈嚴苛的言論管制,讓很多人擔心。相形之下,「北藝中心是在文化自由的環境中開幕。」王孟超說沒有政府箝制言論的臺灣,可說是處在「劇場創作的黃金期,」民間劇團可以自由選擇與任何創作者合作,即使在疫情期間,創作活力仍十分旺盛。

《金融時報》則在報導中指出北藝中心是「連接高雅文化與當地社區的橋樑。」其開放性因此與高高在上的兩廳院很不一樣。希艾萊特說打破民眾與劇場的隔閡是他們設計的要點,因此設計了公眾可以參觀的回路,不進到劇場裏也可以感受劇場氣氛。

但是報導也不諱言外界對北藝中心的批評,像是大劇院座椅破損、冷氣不夠、指標不明確、厠所大排長龍等。王孟超解釋椅子破損是因為工程延宕和原來的承包商破產,正在加緊搶修,重新包椅布,並尋求長期解決方案。希艾萊特說其他有些問題,在逐漸優化後應該會消失,「這樣的劇院一開始總是有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

北藝中心在動工期間即廣受國際矚目,並曾被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選為2021年全球最具變革力的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