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們的眼睛再也無法忍受炫目的東西,《洛伊‧富勒:研究一下》:專注地感知,即使一無所有
〖 洛 伊‧富 勒:研 究 一 下 〗
歐 拉・瑪 齊 耶 斯 嘉 𝘖𝘭𝘢 𝘔𝘢𝘤𝘪𝘦𝘫𝘦𝘸𝘴𝘬𝘢
𝟣𝟣.𝟣𝟧 ㊅ 𝟣𝟣𝘍 排 練 場 𝟣更多節目資訊 請點擊此
文/pupulin
緊皺眉頭,洛伊.富勒(Loïe Fuller)看起來如此費力又如此陶醉,他身穿數米長的絲綢,駕馭七彩霓虹輪轉變幻,在不到90秒的演出中,洛伊.富勒的每次舞動都為迎向觀眾,煽動出一個又一個揣想與念頭,觀眾也擲出或正確或偏頗的回應,正以為逐漸靠近謎底,富勒的再次舞動,真相又再次被推離。觀眾只能在原地躊躇,甚至帶著一點心驚的面容,困惑問道——究竟是人?是布?還是幻象?
究竟是什麼在展翅?人心又為什麼被鼓動?100年過去,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走進幻象裡的世界,重訪現代舞先鋒富勒的身體實驗,著手進行一次對布料、服裝與身體關係的感知重組行動,將物質符號從背景拉置表演中心,將布料從裝飾還原為共同行動的創作者,催生出《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試圖讓觀者在非敘事與非象徵的條件下,重新經驗身體在場的強烈張力。
在傳統舞蹈系統中,身體多被視為意志展現的延伸,而服裝與布料則是輔佐,支撐表現角色或風格所附加的支援角色。然而在《洛伊‧富勒:研究一下》中,布料的存在不再僅是媒介性的材料,而是與身體共同編創的參與者。這樣的重新配置,正呼應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 )所提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在一個行動事件中,非人類的物也能具有行動力,成為構成網絡的一環。
布料成為一種知覺裝置,回應了身體的動力,甚至反過來決定、引導身體的走向,甚至是操縱舞者的能動物件,舞者不再是施力的主體,而是與布料共振的協作者。絲綢的重量、彈性與流動性帶來視覺形式,更創造出動作的延遲、阻力與延展。在這些動能作用下,身體逐步被布料「摺疊」,彷彿自身也成為布的一部分——物與物之間的邊界不再清晰可辨,而是在彼此穿透、摺進摺出的動態中生成。
在這個意義上,瑪齊耶斯嘉的《洛伊‧富勒:研究一下》遠離了形式再現或象徵式的致敬,它回到感知的根本條件,讓人們思考身體如何在與物質的交互中被建構。舞者不是用身體去詮釋,而是以身體感受布料,並允許布料重塑自身的運動邏輯,這種邏輯不再是線性的表現,而是非預期、非計劃性的生成。人們的知覺或也得到了解放,無須臆測、調度經驗與知識,因而獲得重新體驗「如何觀看」、「觀看什麼」的感知體驗。
若說富勒的作品在於透過技術的疊加製造視覺幻象,那麼瑪齊耶斯嘉的版本則是透過減法,讓人們在低技術、低干擾的條件下,重新接近幻象生成的物理本體。瑪齊耶斯嘉選用的布料質地也亦非偶然,絲綢或輕質布料不僅有助於呈現流動感與重力回饋,更是歷史與性別符號的承載物,絲綢長年以來與女性氣質與東方想像有所連結,瑪齊耶斯嘉並未迴避,反而將其從視覺奇觀帶回到感官操作。
在這件由空氣、重力、布料與身體緊密維繫的微觀作品中,時間感被逐漸拉長,人們的注意力被重置,使得觀看不再是一種消費,更像是來自藝術家的誠摯邀請,邀請人們放下追問 「是什麼」的慾望,進入到緩慢、專注、開放的氛圍中,回到那個單純觀看、單純感受身體重量與空氣流動的瞬間,重新感知我們的「在場」。那是無與倫比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