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不是延續,而是創造新的文化情境——專訪《洛伊・富勒:研究一下》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

〖 洛 伊‧富 勒:研 究 一 下 〗
歐 拉・瑪 齊 耶 斯 嘉 𝘖𝘭𝘢 𝘔𝘢𝘤𝘪𝘦𝘫𝘦𝘸𝘴𝘬𝘢
𝟣𝟣.𝟣𝟧 ㊅ 𝟣𝟣𝘍 排 練 場 𝟣

更多節目資訊 請點擊此

文/Stella Tsai

「洛伊・富勒」出現在歐拉.瑪齊耶斯嘉的世界的那一年,她剛滿14歲。作為一個愛跳舞的波蘭女孩,芭蕾、民族、現代舞她都喜歡,而對那時的她而言,歷史跟理論都不如舞蹈帶給身體的純然悸動。「洛伊・富勒」這個名字只是一個前衛的歷史符號、先鋒人物,一個書本上的名字,沒有勾起歐拉太多的興趣,她甚至還沒有將她視為舞蹈家。

時光芢苒,20年後的歐拉成為舞蹈研究生,那是2010年前後,現代舞走進美術館、藝廊,舞蹈劇場開始結合物件、跨域媒材,探討開發更多的身體與流動。歐拉對這樣的趨勢充滿好奇,更好奇物件介入時、動作如何生成。她埋首研究,翻看舞蹈與視覺藝術交會的歷史,「洛伊・富勒」再次躍然眼前,而這次引起她注意的,不只是洛伊・富勒顛覆傳統或身體的自由,而是舞蹈與布料、音樂、燈光等「身體以外」的元素的對話。歐拉更發現,洛伊・富勒與其同時期的舞者一點都不一樣,她已然脫離對動作的鑽研和執著,延伸向其他材料的探索。

就在此時,歐拉收到了TENT Rotterdam策展人的邀請,請她做一個作品來回應洛伊・富勒的研究,而她的第一個反應是——「我不要! 」

解構幻象,回到舞蹈的本質

「那時提到洛伊・富勒,腦中不免俗地浮現各種裙子、布料,但我一點都不想包在裙子裡跳舞。」歐拉笑說,回想起來,自己當年的第一個反應跟聯想其實非常偏頗,「我的興趣是解構、重新解讀與創造,沒有興趣再現或延伸她的經典。」歐拉選擇跟隨自己的心意,從解構下手,開啟這支舞的研究。

解構是第一步。既然人人都知道洛伊・富勒創造的奇觀、視覺效果與幻象,歐拉試著先離開這個表層,設身處地去理解洛伊・富勒創作時的處境,以及她作為先鋒派運動中的角色。既然所有人提到《蛇形舞》(Serpentine Dance)都是想到幻象、奇觀,或是蝴蝶、火焰、颶風等實際的聯想,那能不能先離開幻象,回到舞蹈本質,探究創作者埋入舞作裡的DNA?

就在她從這個面向切入後,歐拉逐漸意識到,這支舞不只是關於動作本身,更是一個持續流動與變化的「動態」,甚至一路延伸到演出後,帶動觀眾對所見畫面的討論與理解而產生的人際流動。歐拉意會到,這種從理解、討論、達成共識,同時持續來回流動的「動態」,恰恰就是人類社會「集體理解」的過程,這才是這支舞真正的DNA。如此抽絲剝繭研究後得來的結果,終於構成歐拉創作的方向——能夠引發觀者從不同視角進行解讀與討論,同時還能塑造一個積極、充滿流動性的群體參與過程的一支舞。

感知的開發,開放的解讀

確定了方向、選定了發展元素後,歐拉挑出洛伊・富勒始終強調的幻象(illusion)作為表現方式,轉化成具體且融入物件的後現代風格。如果說芭蕾的核心是中軸,「流動」就是這支舞的核心。身體在這支舞中,宛如脊椎般持續地流動與變形,既是自己的身體,也可以成為他人的身體,更可以是實體的物件,或抽象的身分認同。

隨著舞者的身體不斷地流動、展現不同的身體與身分,甚至與其他身體產生連結。歐拉強調,「這不代表他就是人類的身體(畢竟某種程度上,人類也是來自動物),而是指所有人都是透過一個『身體』來了解其他事物,產生連結。」因此在《洛伊・富勒:研究一下》裡的身體,將是一個複雜、多元,甚至可以吸收其他身體的「身體」。

不同於洛伊・富勒著迷於燈光的遊戲,歐拉更有興趣的是人眼在有光與無光的狀態下,可以看見多少東西。因此《洛伊・富勒:研究一下》融入了她對光的實驗,從完全黑暗到逐漸有光,觀眾可以逐漸在黑暗中看見顏色,也會因應作品在不同場合演出、現場光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視覺感知。

「比起創造,我又更在乎身體感知的開發,而這支舞的重點正是聚焦在身體的實踐與發現。」透過演出,她營造出群體在一個空間中,一起專注在眼前這件事上的強烈存在感。「研究《蛇形舞》時讀到很多當時人們的形容與解讀,因此我也想邀請觀眾從自己的視角,自由地觀看、開啟聯想,自由地表達對這支舞作的解讀。」

創造新的文化情境

洛伊・富勒的出現掀起了女性主義的討論,也可以說是引領浪潮的先鋒人物。而對百年後的歐拉來說,女性主義的思考自然也是舞作DNA的一部分,而她更想做的,是引導觀眾去思考身分認同(identity)的不可捉摸性。「當身分成為一種可以被玩弄、解讀、拆解、具象化或去除的,甚至是不斷被質疑的過程,而非一個既定的答案時,正是我認為最適合用『身體』來體現的觀點。」她說。

歷經不同版本、走進不同的空間演出,《洛伊・富勒:研究一下》既是關於物質(Materiality)、雕塑(Sculptural),以及舞蹈與視覺藝術的連結,更帶出舞者身體的流動性、多元身分認同等討論。自2011年首演後巡演至今,歐拉笑說一開始人們討論的都是洛伊・富勒,而不是歐拉.瑪齊耶斯嘉。「起初大家認為我把洛伊・富勒帶回來,經過將近15年後的現在,人們逐漸知道這支舞作並不是重現洛伊・富勒,而是來自另一個創作者歐拉.瑪齊耶斯嘉的解讀、解構,與新的文化情境的創造。」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就像是一個小小的檔案庫,由一個創作者啟發另一個創作者,帶出更多關於當代舞蹈與個人、身分與社會的提問,也如麵包屑般,持續在歐拉往後的舞蹈生涯與創作中,引出新的解讀與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