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眼光重新凝視世界,例如開箱第一秒就被丟掉的保麗龍」──訪談藝術家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下篇)
𓊈 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保麗龍》
𝔸𝕟𝕕𝕣𝕖𝕒 𝕊𝕒𝕝𝕦𝕤𝕥𝕣𝕚 – 𝕄𝕒𝕥𝕖𝕣𝕚𝕒 𓊉
𖡟 演出時間|𝟚𝟘𝟚𝟜.𝟙𝟚.𝟚𝟙 ── 𝟚𝟘𝟚𝟜.𝟙𝟚.𝟚𝟚
𖡟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𖡟 售票連結|https://lihi2.com/cslmR
訪談及整理|余岱融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今年馬戲節的節目之一《保麗龍》(Materia),是繼去年《紙 Pli》之後,另一個使用生活常見材料、結合馬戲思維來創作的作品。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Andrea Salustri)以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眼光,與各種形狀及尺寸的保麗龍共處,合力完成一台看似有些神秘、讓人越來越入迷的演出。他是如何創造出如此獨特的作品?且由他來現身說法。
Q:馬戲中,地心引力往往不證自明。在《保麗龍》裡,你引介了另一種力:風,因此增加了舞台上力場的層次。可能甚至有人會覺得風的能量和保麗龍一樣,都是演出的主角。兩者組成了各種小宇宙,而你進出、穿梭其間,似乎讓表演指向一個比「部分的總和」還要大的系統。你如何連結「單一特定材質」和「材料的概念」?
薩:這真是個美妙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整個創作過程我都在面對這件事。
我把風和地心引力都當作語言。風是一種媒介,讓我和保麗龍對話。而地心引力則是一種很常見的語言,之於我它強而有力,可以說很多,但物件卻無法藉由它說太多話。因此風提供了一個比較平等的環境,讓我較沉默、能更去聆聽物件本身。風形成了超越我掌握的狀況,也跟前面的討論有關,就是:用風來促成一個有控制的環境,讓物件握有主動權,而不是用風去控制物件。
一開始我設計實驗,想看保麗龍會有什麼反應。我研究化學溶劑、做奇怪的聲音實驗。但很快地,保麗龍主導了創作過程,而我才是跟隨的一方。我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開始創作時未曾想像過的地方。我覺得超級美好。
一如你的問題,《保麗龍》想做的就是去體現保麗龍作為一種材料的本質,這種本質比起演出中的片段還要龐大。這些片段像是些可以向內窺看的小門,而那更龐大的,就是「提取自我們周遭的物件,如何變得難以看穿」。我們受制於我們的感知,但感知也取決於我們的觀看方法。即便最熟悉的物件,例如你天天喝水的杯子,也會變得未知,並且指向更大的可能性。這就是這個創作的動力來源。
Q:這個作品裡,音樂和聲響營造了細緻的氛圍,跟其他元素一樣都提供了讓想像力萌芽的空間。可以請你談談你怎麼跟音樂團體 Ah! Kosmos 和聲響設計費德里科.克德羅尼(Federico Coderoni)合作,來達成這樣的效果嗎?
薩:聲音的確是作品的命脈。整個概念就是,我得接受自己必須不去控制。不僅要給保麗龍一個空間,還要賦予它聲音。由克德羅尼和Ah! Kosmos做的原創音樂,我請他們在促成場景的同時,不要營造特定情緒。
另外,我和克德羅尼一起發展如何對保麗龍裝置收音。我做一些,他再回饋和嘗試,並非全部弄好才來收音,而是相互激盪、逐步累積。某一刻我們發現保麗龍能自然產生像是風暴的聲音,就決定往這個方向發展,讓保麗龍對著麥克風大吼大叫。演出最後,這些來自保麗龍的聲音被放大、扭曲、延遲、製造殘響,像在演奏樂器。我也在製造聲音,但只是八聲部中的其中一把樂器。身為人類,成為台上的少數對我而言非常重要。
Q:過去《保麗龍》在各地演出時,偶爾會被歸類為「視覺劇場」,但這個作品也強烈訴諸其他感官,例如動覺的感受,即便我們看不到什麼已知的馬戲技巧。你怎麼安排這些不同的感官刺激與效果?
薩:標籤真的是很有趣的東西。有時它把我們限縮在一個小框框裡,有時我們則需要它來找到歸屬。就《保麗龍》而言,我的確不想用「要創造出馬戲作品」的想法來轟炸自己,就像前面說的,我沒有要展現馬戲技巧。在由材質、讓保麗龍主導的情況下,作品抵達一個不只再屬於馬戲的地方,聲音、舞蹈和材質的元素都很強。有時我們會去舞蹈節,大家會對動作和物件的關係很感興趣;有時去當代馬戲節,因為這樣的作品在這個領域仍有意義;有時會去偶戲節或是肢體劇場藝術節。
有趣的是,身為藝術家我不用去說,好,我的創作就是這樣,而是讓藝術作品擁有自主權。那些我不熟悉的、別的領域的專家會帶來一些有意義的對話,對我身為一名藝術家幫助很大。之於作品本身和我而言,對不同領域保持開放狀態是一種具創造性、能帶來成長的策略。
回到你的問題,這樣的策略也允許了不同方向的探索,從動覺的層面、動作質地,到聲學的面向,同時又有許多視覺感官元素,還有人們對保麗龍的感受。有人超怕保麗龍磨擦的聲音,有些人覺得很中性,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邪惡的材質、對環境有害……我覺得這些都變成創作時很棒的工具。
撰稿人/ 余岱融
表演藝術構作、翻譯及文字工作者。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當代劇場、舞蹈與構作碩士。現為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副理事長。
曾任臺灣戲曲藝術節策展助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際事務經理暨駐團創作顧問、《讀馬戲》季刊總編輯。曾策畫「這算哪門子藝術?2018臺灣當代馬戲/雜技論壇」,並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策劃「2019臺灣當代馬戲國際論壇」。早年跨域的訓練背景,讓他善於穿梭於各種表演形式間、結合不同的美學視野。以構作角色合作過的藝術家包括:王嘉明、李宗軒、李銘宸、陳冠廷等。曾擔任2019至2021年衛武營馬戲平台藝術家駐地計畫嚮導、2024澳門城市藝穗節──澳門當代馬戲藝術節策畫顧問。譯有《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