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3.02.22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2023劇場器材設備展 探討硬體如何幫助劇場創作者達到永續目標2023年劇場專業器材設備展及專業講座今(23)日起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行三天,超過20家劇場技術及設備的專業機構和廠商齊眾一堂,與劇場工作者一起從科技、器材、法律、產經環境轉型等不同角度,展望劇場的永續發展,預謀如何在硬體上與時俱進。劇場設備展自2017年開始,為臺灣劇場界創造一個新知識交流分享的平台,鼓勵場館更新老舊的設備;歷屆以來深入探討劇場設計規畫、驗收標準、新式舞台設備、音響設備、燈光設備之演進趨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不但主辦展覽,並在劇場裏面設展,讓大家可以看到燈光音響在真實的場合裏使用的效果,這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見的,希望能開創出一個新型態,把這個劇場展發展為亞洲劇場的年度盛會。王孟超又以綠劇場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說全世界場館的未來都是要朝綠劇場邁進。劇場是聲光的遊戲,在短時間內密集使用大量能源,雖然是不得已,但也不能因此輕忽對地球帶來的影響,所以朝永續的方向努力,節能減碳,是必然的趨勢。他指出北藝中心已經找了節能公司來做評估,因為今年才是正式營運的第一年,可以從此建立一個基準,訂下目標,逐步減少資源的消耗。有些設備在設計時已經有節能的考量,像S型玻璃都是兩層的,可以降低陽光曝曬及冷氣外溢;但整體來說,因為整個工程逾10年,有些當時的科技現在可能已經落伍,因此要就各種需要擬定汰舊換新的計劃。從現在開始,任何維修更新,都會把永續的原則放進去,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要循環使用,不能再利用的資源要儘量減少。王孟超還說,創作者也要開始思考永續的創作方向,像是鼓勵永續連結之作品題材、永續倡議、影響力、年度代表活動、製作物管理及處置系統等。北藝中心會持續鼓勵藝術家關注環境生態議題,在創作過程中減低碳足跡。圖:趙紹伯攝
- 2023.02.15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以臺灣文學為骨 集結聲樂、爵士樂各種跨界混出新高度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製作的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取材自臺灣文學作家黃靈芝的同名作品〈天中殺〉,由指揮簡文彬、編劇暨導演鴻鴻,攜手作曲家李元貞與爵士樂手謝明諺,以詩意的交響樂為槓桿,混搭聲樂跟爵士樂的聲響設計,打造出自由協奏的當代歌劇。一齣充滿奇幻與感官想像的精彩好戲即將在3月17日(五)至19日(日)衛武營歌戲劇院首演,之後於4月28日(五)至30日(日)移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讓南北觀眾都有機有機會欣賞這齣反映臺灣的獨特文化養分的全新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副執行長陳盈珊表示:「歌劇本來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天中殺》在這個基礎上,匯入中西方和爵士樂的不同音樂元素,有唱有唸,語言也是華臺日混合,非是這塊土地上不能生長出來的作品。因此北藝中心非常高興能與衛武營合作,讓這一部獨特的作品,能在面世最短的時間內在南北兩地演出,讓更多的觀眾欣賞。這也是簡文彬總監在北藝開幕後重回大劇院,上次是首演交響樂,這次帶來全新的歌劇,證明他推動臺灣土本音樂創作不遺餘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衛武營從2018年開幕以來,歌劇一直是我們很重要的項目之一,至今也已經累積十多部製作,這次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製作,鼓勵國內創作者以本土題材為中心來創作,成為彼此共同的信念。當初鴻鴻導演在分享〈天中殺〉這篇故事時,故事內容非常適合在舞台呈現,劇本本身在鴻鴻改編過程就已經『混』的很豐富了,除了語文外,後續更邀請作曲家李元貞以及其他藝術家們一同加入,這次的樂團並非以往大家看到的歌劇編制,屬於小型樂團的編制,我們將以加起來不到三十位的表演者,共同創造出怪誕的故事,其中的爵士元素更是神來之筆,顯現出劇中的一種『態度』,與劇中氛圍相呼應,讓整場演出更生動。」作曲家李元貞特別感謝簡文彬跟鴻鴻讓她在這個創作階段來寫一個多媒體的東西。她說:「我當初拿到這個劇本就很想寫,因為這是一個後現代解殖的故事,沒有英雄只有狗熊,很符合現代的精神。這部戲裏也是有唱有唸有舞,這是亞洲文化的傳統,音樂上有用爵士和弦、有用華格納和聲進行方式、有貝多芬、馬勒、有垃圾車的《給愛麗絲》、甚至用了歌仔戲勸世歌,有很多層次,音樂性很豐富。」 導演及編劇鴻鴻說歌劇是最讓人興奮的藝術,因為有音樂有文學有現場演出。他之前做過很多,「但都是唱我們不懂的語言,所以一直很想做一個我們自己的歌劇。幾年前我讀到黃靈芝的小說就覺很適合,他有很多角色可以給不同的聲部,我編劇時又增加女性的角色,讓音色更多元。黃靈芝雖然是一個長期被埋沒的作家,但我覺得他是和黃春明王禎和一樣重要的作家,只是因為他用日文寫作,沒什麼人知道。我希望這次演出能帶動大家去欣賞他的作品,更進一步去探索臺灣被埋沒的作品。」曾獲首屆吳濁流文學獎的作家黃靈芝,在戰後仍堅持日文寫作、晚年始被日本學者重新發現,被視為臺灣文學遺忘的瑰寶。其作品〈天中殺〉為臺灣人以日文書寫臺灣戰後社會的小說。歌劇《天中殺》以中、臺、日三種語言發聲來彰顯臺灣文化歷史的特殊性,讓觀眾更能融入劇中詭譎多變的氛圍中。故事從主角黃桑與租客許小姐的房屋租約開始發展,在租約談定之後,卻發生一連串的狀況,像是房子被改、門口又被人停了一台車,去警局求救無門等等,經過一番折騰後,只好求助算命仙,所卜出的「天中殺」卦象中讓主角認命接受這一切,然而,結局卻來個大翻盤。劇情懸疑緊湊,帶有類電影的風格,以卡夫卡式的敘事,反映出大時代下卑微小人物的生存困境。鴻鴻集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於一身,曾獲吳三連文藝獎、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此次將原著中幾位重要角色改為女性,比如租客、律師等人,除維持聲部平衡外,也增加了一些愛情的可能。作曲家李元貞擅長轉化中國音樂及戲曲聲調至西方古典音樂語彙,爵士樂手謝明諺則在這次「混種」歌劇裡扮演文化衝撞的角色,將不同樂風結合起來的大膽嘗試,觀賞過程將充滿未知驚喜,正好也是〈天中殺〉這部懸疑故事所要傳達的氛圍。圖:《天中殺》創作團隊鴻鴻、簡文彬、李元貞。(趙紹伯攝)
- 2023.01.04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館半年入場人次達110萬 上半年五檔節目包括碧娜鮑許烏帕塔舞團新藝術總監兩舞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今(5)日宣佈2023年上半年節目及工程優化規劃。五檔節目包括碧娜鮑許烏帕塔舞團最新藝術總監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的獨舞《半醒》及北藝共製的《一萬種姿態》,李元貞原創歌劇《天中殺》,飛人集社以陳澄波身後事為主題的《藏畫》,和動見体首個大型創作《落英》。工程優化將集中在完成舞台設備驗收,並與新的市府團隊討論長期優化事項。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終於在去年中正式啟用,至今入館人次已達110萬,充份顯示民眾的熱切期待與好奇。在開幕季的三個月內,開幕節目加上臺北藝術節、兒童藝術節和藝穗節,推出159檔節目,661場演出,累積觀眾超過10萬人次,這對北藝的硬體設計和軟體實力都是很大的考驗。開幕期間的觀眾意見,反映所有人對場館的期待,對北藝新一年度的營運有很大的幫助。空間使用多樣化 觀眾與藝術家持續挖掘場館潛力在開幕季結束後,北藝的空間也迎來不同嘗試,除了接連進駐演出的表演藝術團隊,也有政府單位與企業舉辦的大小型活動,包括白晝之夜和臺北時裝週,還有為開幕年畫下歡樂句點的馬戲節,展現北藝中心在籌備期間就耕耘多年的馬戲棚人才培育成果。北藝前瞻的設計概念,讓空間使用得以多樣化,吸引不同的觀眾族群入場。如何讓嘗鮮的觀眾持續與這座場館互動,北藝將新一年度的目標放在國際場館合作及共製節目上。引進優質的國外節目,並擴大深化與國內團隊的合作,讓多元創意,都在北藝找到展演的舞台。2023年上半年,北藝除了積極籌備三節外,另外推出五個節目,包括碧娜鮑許烏帕塔舞團最新藝術總監波赫士・夏瑪茲一口氣帶來兩個互為對照的作品。永續劇場初起步 著手藝術倡議與低碳營運另一個長期的目標是推動永續綠劇場。2022年是有紀錄以來地表第四熱的一年,世界各地因地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不斷,持續三年的Covid再度顯示人類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不是沒有後果。永續議題是表演藝術場館極需要思考的重要議題。北藝主要從藝術倡議、低碳營運兩個面向著手。首先是2023年的臺北藝術節將以生態為主題,邀請觀眾一起來推動生活和藝術裏的綠化。另外身處士林夜市旁的北藝中心也將增設循環杯及推動後台的低碳餐盒,推動演出製作的碳足跡盤查系統。硬體設備持續優化 短中長期方案務實解決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位在捷運旁,交通便捷,加上各種打開場館的設計,像是開放的大廳、參觀回路、和最新的VR體驗《漂浮北藝,微糖少冰》,吸引了110萬人進場,造成開幕的盛況。而我們在迎賓的同時,還要不斷優化缺失,讓大家每一次進來的感覺都比之前更好。2022年已完成大劇院椅套更換、戶外地坪防滑工程、改善球劇場止水工程,讓場館指標更清楚明顯等。新的一年場館將邁入常態營運年,在1至2月的休館期間,將進行舞台設備驗收及電扶梯會進一步調校。至於其他的長期的工程問題,如大劇院座椅排距、座椅椅布更新及劇院廁所動線調整將與市府團隊討論可行的解決方案。上半年節目介紹《半醒》(3月13、14日)是波赫士・夏瑪茲的獨舞,他是那種靈感常在半夢半醒之間湧生的藝術家,這個神智朦朧的時刻,想像力最不受羈束。這支舞結合舞蹈和他自己的口哨聲,讓肢體隨著呼吸、聲音的生發而變化,呈現一種幽微的狀態。《一萬種姿態》(3月17、18日)則是完全不同,24個舞者、一萬個不重覆的姿態、從台上舞到台下,種種都是最大化,組合成波赫士所說的「編舞的森林」。當代混種歌劇《天中殺》(4月28-30日)由北藝和衛武營共製,由導演鴻鴻親自改編日據時代作家黃靈芝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一個房東碰到一個「拗客」,把房子改裝得亂七八糟之後就人間蒸發,裝潢商要不到錢,就把一台卡車停在門口,搞得房東進退維谷,報警、找有力人士、打官司,都只是愈陷愈深。作曲家李元貞以室內樂的編制譜寫這個小人物被命運和體制玩弄束手無策的荒謬故事,並融入爵士樂風格。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在228事件時被槍斃,妻子張捷一方面對外燒毀畫框避開當局的追查,一方面將其畫作、素描、甚至與友人往來的書信明信片等, 全都收藏在家中各角落。陳澄波能穿越戒嚴時代重新確立其於台灣美術界的重要地位,張捷勇敢堅毅的行為是最大關鍵。編劇施如芳推敲十載終於寫成《藏畫》,結合歷史與想像,並由擅長人偶共演的飛人集社,以寫實又寫意的方式重現這一則臺灣藝術史上極感人的故事。動見体的《落英》改編自王定國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台上台下都表現精湛的徐麗雯編劇,把原來的單一視角擴充成各說各話,甚至直接向觀眾喊話,舞台時間空間也不斷在過去與現在間切換,對導演和演員都是很大的考驗。導演符宏征讓一輛真的轎車在舞台上出車禍的決定,尤其增加製作和演出的難度。Photo:一萬種姿態 (Brotherton Lock)
- 2022.12.21北藝玩馬戲 聖誕來士林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歡慶別開生面的藝文聖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這個臺灣最年輕的場館迎接開館後第一個聖誕,結合藝文與節慶,構築出一個馬戲主題的歡樂氣氛,有三檔國內外馬戲節目、兒童遊樂設施、市集、公共表演、祈福聖誕樹、VR體驗等,有得看有得玩有得打卡,每個年齡層都可以找到留下美好記憶的方式。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今(22)日宣告聖誕馬戲開鑼,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說:「馬戲是北藝中心致力培育推廣的表演形式之一,這是一種歷久彌新的表演,當代馬戲藝術家更跳出純技巧展演,而用它來探討議題啟發深層思考。北藝中心年終三檔節目就展現馬戲的不同風貌,《馬戲派對》是大排場大製作適合闔家共賞的親子節目,《人類狂想曲》把小小的球拋出比喻人生的大哉問,《拋棄式人類》是挑戰地心引力的高空網,各有各的獨特之處,讓我們看到創作者如何發揮想像力,拓展馬戲的表現深度。」北藝中心引進法國的魔人神手製造所首度來臺獻藝,也成為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壓軸強檔!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今年以「物件在劇場」為主軸,《人類狂想曲》透過七位表演者、49顆白球說故事,作品結合馬戲、舞蹈和戲劇,利用劇場的光影魔幻增加丟球的懸疑效果,讓古老的技藝有了新生命!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表示:「作品透過隨處可見的小白球,呈現生活中的工作和責任,不只是雜耍炫技,更有對人生的思辨。新舞臺藝術節努力將國內外當代跨界的演出,帶到觀眾面前。北藝中心引進國際一流節目,更致力國內人才培育,這和新舞臺藝術節的初衷不謀而合。這幾年,藝術產業非常辛苦,希望各界一起努力,讓當代表演藝術變出更多新把戲,不斷刷新觀眾的想像! 」魔人神手製造所藝術總監克萊蒙.達贊(Clément Dazin)說,這個表演不像一般的馬戲走風趣熱鬧的風格,整體的調性比較內斂,不重炫技,因為他希望能用馬戲來談一些嚴肅的題材。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表示,FOCA以前的作品常跨界、實驗性強,但《馬戲派對》反其道而行,用比較傳統的風格呈現,要考驗演員能不能用最直接的手法引起觀眾共鳴,沒想到票券秒殺,證明他們成功了。胡嘉豪說要感謝北藝中心給他資源,能嘗試在臺灣少有人做的高空馬戲,他希望大家不只來看技術,也來陪他一起思考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裏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說:「配合這三檔馬戲節目,北藝中心也以馬戲為主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聖誕氣氛。來北藝除了聖誕樹外,還可以看到FOCA的馬戲道具和球瓶打卡點,要近距離看馬戲的竅門可以在24日和31日和1月1日來看免費的馬戲演出。另外在北藝的IG上可以玩雪球濾鏡,在戶外有海盜船和旋轉木馬,也可以逛逛販售聖誕禮物的市集。除此之外,北藝以新科技拉近大眾與場館的距離,消除陌生感,特別推出VR體驗《漂浮北藝》,帶觀眾穿梭在虛擬的北藝空間裏,從現實裏不可能的視角,看到這棟極具現代感的建築的各種樣貌。」以下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馬戲聖誕活動細節。《人類狂想曲》魔人神手製造所(La Main de l’Homme)的《人類狂想曲》(Humanoptère)構想很簡單:七個人、14隻手、49顆球、一個空蕩蕩的舞台,沒有佈景,焦點全凝聚在表演者身上,透過熟練的手法和精心編排的動作,球在他們手上不僅是雜耍的道具,也是現代人生活的象徵:家庭、個人、工作、健康等不同的責任交錯降臨,我們能不能把每一件事都接手得穩穩當當?《人類狂想曲》12月23日(五)19:30、24日(六)14:30和19:30在球劇場演出。《馬戲派對》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馬戲派對》描述美國馬戲大亨巴納姆(P. T. Barnum)的傳奇一生,將各樣的馬戲技法如扯鈴、帽子、大鐵環、空翻、 吊環、空環、手帶、跳板、倒立、 疊羅漢 、雜耍、椅子頂結合馬戲棚的佈景、華麗的服裝、奇炫的燈光、盛大的排場,編排出一齣老少咸宜精彩熱鬧的好戲。《馬戲派對》12月24日(六)和25日(日)14:30在藍盒子演出。《拋棄式人類》高空馬戲家胡嘉豪從有形的漁網延展聯想到無形的人際關係網、情網、社會安全網,與創作陪伴陳侑汝一起,創作出臺灣首見的個人高空網作品《拋棄式人類》。本節目為2022馬戲棚創作提升計畫,鼓勵馬戲藝術實驗創作發表。胡嘉豪實驗性創作《拋棄式人類》於12月30日(五)19:30、31日(六)和1月1日(日)16:30在藍盒子演出。公共空間小馬戲北藝中心的馬戲棚計畫以培育馬戲創作人才為核心使命,自製馬戲節目為最終目標,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創作者及專家學者,策畫線上及線下的專業工作坊,匯集馬戲、非馬戲的學員一同參與。今年馬戲棚「創作工作坊」,由策展人周伶芝擔任策畫統籌,經過兩週密集的創作思辨及交流激盪工作過程,在北藝中心一二樓公共空間呈現其共創成果。12月31日和1月1日17:20-18:00。《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體驗搖晃巨球,漂浮北藝,震動你的感官,與我們一起遨遊飛翔。由金獎導演黃心健和張文杰 操刀,為北藝中心量身製作的VR虛擬實境,以多維度視角的轉換,穿梭於場館之中。在這趟奇幻旅程中,像魔法師般透過雙手與空間互動,身體隨著空間幻化,時而漂浮、時而飛翔、時而變大變小,以虛實交織的方式暢遊其間。查詢場次購票洽官網www.tpac-taipei.org。飄流市集精選冬衣洋裝、滴膠創作、玩具雜貨、墨鏡飾品、似顏繪、礦石、指甲彩繪、插畫週邊,交換禮物絕不丟臉!12月23、24日13:00-21:00在天狼座1A門側大廳。遊樂園海盜船和旋轉木馬直接搬來南極座戶外廣場,大小朋友一起來坐坐看!12月22日至1月1 日。現場購票。攝影:趙紹伯
- 2022.11.30黑潮藝術對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建議之回覆北藝中心自試營運以來,即備受各方矚目,演出的藝術團隊、看戲的觀眾、舉辦活動的企業、純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並基於鼓勵愛護的心情,提出許多建議。黑潮藝術於11月26日及27日租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辦《Dance for Love》演出,對中心設施及服務提出多項公開建議,相關議題確實為北藝中心刻正積極面對修正的項目,其中部分問題已納入優化項目,其餘也在研議改善方式中,茲說明如下:一、原已列管,預計完成優化項目(一)舞蹈彈性地板所使用的地板銜接斜坡,已於今年6月向德國原廠下訂,預計2023年1月到貨。(二)升降平台目前尚未通過驗收,待2023年2月改善完畢後再評估啟用日期。(三)洗衣間已完成給排水、電力系統建置,洗衣機及烘衣機採購,後續待驗收完畢即可啟用。(四)活動把桿已處理,預計2023年1月完成。(五)明年已編入預算採購平台演奏鋼琴YAMAHA C7X,預計2023年7月到貨。(六)售票系統大劇院票圖一事,中心於9月12日收到團隊修改意見後,翌日(9月13日)即向售票系統提交建議修改版本。感謝團隊、售票系統在過程中的協助。二、待研議改善項目(一)大劇院四樓增設洗手間目前評估方案較為複雜,需外加樓板結構、變更執照申請、管線工程設計等,因涉龐大經費,預計2023年提交預算爭取市府補助。(二)前台提供商品代售服務及18:00-19:00休息時段的調整,將於2022開幕年結束後,一併納入評估討論。(三)目前燈光音控位置,在設計階段已定案,團隊可視情況選擇使用控制室或另外設置。在觀眾席設置工作區必然會造成座位減少及增加對觀眾的干擾,本中心會持續與團隊溝通,並提供短期與長期解決方法。黑潮藝術之謝老師乃為臺灣表演藝術界前輩,衷心感謝其建議。打造一座對演出者及觀眾都友善及充滿無限可能的劇場,是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共同的理想及努力的方向。另,北藝同仁汪淑儀為此次黑潮藝術團隊的技術窗口,其與團隊信件往返之所有訊息及相關決定,皆需與北藝中心管理部門確認,並不代表其本人立場。特此聲明。
- 2022.11.03寓人生於戲法 北藝中心呈現馬戲的哲學思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馬戲節三檔售票演出,《馬戲派對》,在啟售當天即完售,另外兩檔《人類狂想曲》和《拋棄式人類》沒有華麗的佈景和服裝,只集中呈現單項技術(分別是拋接球和高空網),以戲法寓人生,餘味無窮。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馬戲派對》是大排場大卡司的馬戲代表作,舞台上濃縮了一個傳統的馬戲棚,十多位表演者展現各種馬戲技法,極為熱鬧。但馬戲有不同的面貌,《人類狂想曲》和《拋棄式人類》以極簡的佈景服裝道具和單一的技術,展現馬戲表演的另一種可能。小小白球大有深意的《人類狂想曲》魔人神手製造所 (La Main de l’Homme) 自克萊蒙.達贊 (Clément Dazin) 在2016年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馬戲好手創辦以來,不到10年已經成為法國新馬戲團隊中重要一員,尤其是2017年的《人類狂想曲》(Humanoptère),巡演歐洲30餘場。作品的構想很簡單:七個人、14隻手、49顆球、一個空蕩蕩的舞台,沒有佈景,焦點全凝聚在表演者身上,透過熟練的手法和精心編排的動作,球在他們手上不僅是雜耍的道具,也是現代人生活的象徵:家庭、個人、工作、健康等不同的責任交錯降臨,我們能不能把每一件事都接手得穩穩當當?2022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人類狂想曲》12月23日(五)19:30、24日(六)14:30和19:30在球劇場演出。《拋棄式人類》胡嘉豪首次挑戰高空網高空馬戲家胡嘉豪相信馬戲不只是一種技術,也可以承載議題。做高空馬戲本來就有危險性,在疫情期間他潛心研究臺灣少見的高空網特技,給自己更高的挑戰。在與網親密接觸後,他開始思考,從有形的高空網、漁網,到無形的人際關係網、情網、社會安全網,網支持了我們的生活,但也綑綁著我們;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阻礙。透過北藝中心馬戲棚計畫的牽線,他與創作陪伴陳侑汝一起從這個角度發想,創作出臺灣首見的個人高空網作品《拋棄式人類》。本節目為2022馬戲棚創作提升計畫階段性呈現,鼓勵馬戲藝術實驗創作發表。胡嘉豪實驗性創作《拋棄式人類》於12月30日(五)19:30、31日(六)和1月1日(日)16:30在藍盒子演出。攝影:Dan Rama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