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2.03.08北藝中心再登FT金融時報 臺灣搶攻國際文化版面新頂峰耗時10年,北藝中心走過跌宕的建設時期,終於迎來銀球上的曙光。2021年不僅登上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全球最具顛覆性8大建築」,以及TIME雜誌「世界100大最佳景點」,更攻佔英國衛報「全球藝文亮點」的殊榮。就在今年,北藝中心再獲FT金融時報跨頁大篇幅報導,可謂國際文化版面的新寵兒,再現臺灣文化之光。金融時報以反白大標題「歡迎來到未來藝術空間」定位北藝中心,長文介紹道,中心位址就座落在臺北捷運劍潭站旁,銀球浮空與幾何後現代組合造型,象徵北藝中心的國際指標級地位。而這個設計起源竟來自於一張畫在航空雜誌上的草稿,主持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兩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他們回憶起這段從阿姆斯特丹到臺北的歷程中,大衛表示「草圖上畫有立方體、三角形和球體。在過去的13年間,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保留那個原始的構想,並專注在如何將其實現。」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上FT金融時報報導(翻攝自金融時報)根據建築師大衛的觀察,「臺北是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城市。人們對待文化的方式有別於世界上許多地方──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設計北藝中心建築本體時,就以實驗性的手法展現出士林夜市商圈中知名鴛鴦麻辣鍋「一鍋三味」的象徵,3個劇場舞臺區,「大劇院」、「球劇場」、「藍盒子」等集中於中央玻璃立方體基地,外推的銀球、梯形與矩形量體作為浮空觀眾席,且大劇院與藍盒子更是號稱「劇場界的變形金剛」,能組合成擁有百米舞臺的「超級大劇院」。因此大衛如此描述,「我們必須設計出一座獨特的建築物,讓人們能夠真正地使用和從中學習──在臺北,文化不僅是存在於舞台上,而是存在於城市之中。」大大提升藝術來自生活的存在模式。北藝中心登上金融時報「歡迎來到未來藝術空間」分類大標報導(翻攝自金融時報網站)由北市府斥資近67億新台幣(約1.783億英鎊)興建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其中三大劇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球劇場」(大衛表示也有人稱呼它為「那顆蛋」,已經有各式各樣的綽號出現,更有臺灣民眾稱北藝中心為「皮蛋豆腐」)。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是臺灣滿譽國際的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執行長王孟超則是知名舞臺設計師,多次與雲門舞集合作,長期深耕劇場界。金融時報指出,北藝中心希望每年舉辦600場活動和演出,預期吸引60萬名觀眾。王孟超更期待看到「人們進進出出,即便不看戲也無妨。」期許讓北藝中心就像每位臺灣人的「氣質好厝邊」,走入劇場就像拜訪鄰居一樣輕鬆愜意。建築師表示他們最喜歡北藝中心的地方:「我喜歡陽光能夠穿透進大劇院。對未知的下一刻感到興奮,但仍然跟世界連接在一起。」王孟超則喜歡「天臺」,這也是一個隱藏在戶外的小戲台。期待北藝中心作為臺灣文化新地標能夠打破內外框架與空間,由生活走入藝術,藝術發生自生活,無論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這個場域發生。因此王孟超更表明,「觀眾與表演之間仍然能保有非常親密的互動。這是一個21世紀的建築案;這些空間可以容納各種不同規模的戲劇,也能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嘗試。」北藝中心近年屢屢登上國際版面,為臺灣博得許多國際能見度,在3月11日起至5月15日止試營運前,無疑為臺灣文化攻佔國際舞臺,再創臺灣新頂峰。FT金融時報北藝中心相關報導原文 請見此
- 2022.01.10「試一下,更好」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試營運 3月啟動歷時十年,獲選2021年時代雜誌全球最佳百大景點,並被CNN與英國衛報選為全球藝文亮點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於3月至5月試營運。針對三座劇場及戶外演出場地,以「試一下,更好」為目標,邀請15組團隊規劃46場售票演出、12場免費演出。同時提供試營運主辦節目六折優惠,歡迎民眾走進場館,共同完善場館的空間及服務。不斷提升的臺北城市 穩步邁進的國際場館座落於劍潭捷運站旁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與大衛・希艾萊特領軍的知名建築公司——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組成國際團隊負責設計,預計於2022年7月啟用,8月正式開幕。開幕前夕,北藝中心審慎規劃自3月11日至5月15日,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試營運期間,將陸續開放室內三座劇場。包括興建期間備受矚目的球形外觀,實為800席的「球劇場」,內裝依著球體設置半弧形觀眾席,每一排座位均可享受等距的觀賞視角。其中19個半開放式包廂,讓觀眾獨享不受干擾的觀賞體驗。而「大劇院」設計兩樓層觀眾席收納1500個座位,超近的觀賞距離強化臨場感。最後800席的「藍盒子」是全台最大的實驗劇場空間,讓中小型的演出得到足夠的觀眾支持。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提及:「文化是轉化城市的重要力量。北藝中心作為國際級的表演藝術場館,期待能提供表演藝術產業向前進的新契機、活絡在地商圈、強化國際觀光。市府今年也特意將臺北燈節和白晝之夜集中在士林舉辦,盼以北藝為首,讓臺北充滿活力。」長達2個月試營運 舞台到洗手台都要檢查臨近場館工程的尾聲,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場館硬體已進入最後驗收階段,這段時間感謝各局處及廠商的協助跟配合。也祝福北藝接棒後順利營運。」長達2個月的試營運,北藝中心將陸續開放公共空間,包括戶外廣場、劇院一至二樓大廳,七樓咖啡廳及戶外平臺。目的在測試設備檢修、清潔維護頻率及門禁安全。三劇場空間則於演出開放,測試技術設備、人力配置、服務流程及觀眾動線。演出測試為試營運重點,為求謹慎,共邀請15組團隊,作品涵蓋當代劇場、現代舞、音樂劇、兒童劇、偶戲等不同類型,每座劇場規劃至少12場以上的演出,並提供一周到兩周的裝台時間進行技術設備、演出人力測試。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團隊及觀眾在試營運期間的回饋,是試營運的重點,需要大家的建議,讓五、六月的調整優化做得更完善。同時感謝臺北市政府,給予場館充裕的時間把事情做到最好。」團隊與觀眾一起試 主辦節目全面六折為確保良好的觀眾體驗,北藝中心規劃單館、雙館及三館分階段測試,讓服務流程及觀眾動線逐步加壓,同時穩定服務品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測試是場館的必經之路,感謝團隊共襄盛舉,我們相信經典作品在全新場地將有新的火花。也更期待觀眾一起小試身手。所以此次試營運主辦節目票券全面6折!針對士林地區的朋友,我們也規劃了免費索票的機制。歡迎團隊、觀眾與在地鄉親一起『試一下』,讓我們『更好』。」進劇場與逛夜市一樣輕鬆北藝中心位居捷運劍潭站側,近士林夜市的地理優勢,將創造更生活化的藝文場景。藝術家們也鼓勵觀眾不用把進劇場當成是嚴肅的事情,而是日常的一部分。多數團隊也提及:「來北藝的看戲體驗從下捷運後就開始了,如晚上八點演出的節目,可以六點先去士林夜市吃飯,再到附近景點遊逛,最後才是進劇場欣賞演出。」試營運期間北藝中心主辦節目全面6折,於1月14日(五)中午十二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節目詳情請至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查詢:https://www.tpac-taipei.org/ 或 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北藝中心旗艦館」:https://www.opentix.life/。另音樂劇《阿堯Shemenayha!》為合辦節目,節目詳情請至「天作之合劇場」官網:https://www.perfectmatch.tw/
- 2021.07.20時代雜誌2021世界最佳景點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上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獲選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地方─臺北的代表景點之一,於昨(20)日公佈,與杜拜的未來博物館、安藤忠雄負責整修計畫的法國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隈研吾所設計的丹麥歐登塞安徒生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一同入選。北藝中心是臺北巿全新的展演空間,預計今年完工,2022年3月試營運、7月開幕。時代雜誌提及,過去一年半的挑戰改變世界。處在這樣特殊環境的人們,依舊找到創新和適應的方法,因而2021年百大景點特別向這些具有獨創性、創造力、復甦當地的人們與事物致敬。而「北藝中心以其引人注目的外觀──一個巨大銀色球體從建築物一側突出作為標誌」,將成為臺北這座充滿文化與寧靜城市的全新地標。北藝中心由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設計。在有限的基地裡,放入3個劇場空間,包含1500席的大劇場;500-800席的多形式中劇場;及另一座800席、世界唯一圓球造型的中劇場。三座劇場從不同方向嵌入到中間的大型建築正方體,可各自獨立運作,必要時也可以連通成為2300席的超級大劇場。這種空間的彈性運用的美學理念,靈感來自士林夜市鴛鴦麻辣鍋。不僅給予劇場創作者更多想像空間,更成為建築與劇場設計的創舉。位於臺北藝文樞鈕位置的北藝中心,今年初入選CNN最令人期待、具顛覆性的八個建築名單之一,此次再獲時代雜誌的肯定。除了啟發想像力的建築外觀,執行長王孟超也表示,受到國外媒體的讚譽,對北藝中心而言是好的開始。但真正重要的是明年開幕之後,北藝中心應該要成為臺北市民新的文化生活選項;與藝術家及策展人們共同努力,探索台灣當代劇場新的樣貌。這是北藝中心團隊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才足以回應外界對這座新場館的肯定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