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4.12.22從廢棄到非凡,藝術重生與環境對話 藝術家薩魯斯特里 ,以「保麗龍」書寫詩意的物件劇場義大利藝術家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 (Andrea Salustri)於國際上火紅的作品《保麗龍》 (Materia),以常見的物品保麗龍為主角,透過物件劇場的形式,重新審視人類與物件的關係。薩魯斯特里表示,從最初的實驗性探索,到逐步建立表演順序的過程,以及他與保麗龍之間發展出的特殊情感連結,他表示,呼籲觀眾重新思考人類與環境、與物件之間的互動方式,並從廢棄物中看見美感。從街頭藝人到當代藝術家 跨界創作的獨特視角 薩魯斯特里將保麗龍發展成一個有生命力的角色,原本沒有生命的保麗龍,在薩魯斯特里的巧思下像是一個有思考、有行動力的生命。在表演過程中,觀眾的注意力會逐漸從操控物件的人,轉移到操控的行為本身,最後聚焦於被操控的物件。薩魯斯特里來自義大利羅馬,曾是街頭藝人,擅長接觸式雜耍和火焰操控。擁有羅馬大學哲學學位後移居柏林,深入鑽研當代舞蹈。在柏林舞蹈工廠和柏林大學舞蹈中心接受專業訓練,並曾獲2018-2019年歐洲未來馬戲計畫獎。保麗龍的無限可能 探索物件與人類的關係 薩魯斯特里表示,在創作這部作品之前,他對保麗龍並沒有特別的看法。最初選擇保麗龍作為創作材料,是因為他從馬戲團表演轉向舞蹈後,開始嘗試將舞蹈的技巧應用於日常物件。並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保麗龍具有許多可能性,因此決定深入探索。 隨著他不斷地實驗和探索,對保麗龍的看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薩魯斯特里表示,他發現保麗龍雖然是相對便宜的包裝材料,但是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可塑性。他透過操控保麗龍,創造出各種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並賦予保麗龍一種生命力。 在創作過程中,薩魯斯特里與保麗龍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結。他開始欣賞保麗龍的獨特之處,並試圖在看似平凡的材料中發現美感。他認為,「人類可以與非人類的物件產生共鳴,就像我們會對陪伴我們多年的物品或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產生情感依戀一樣。從丟棄到藝術 重新看待日常物品 薩魯斯特里表示,作品《保麗龍》裡試圖重新思考人們與環境的關係。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物件為基礎的環境中,我們與物件的關係往往是基於使用和經濟價值。」他希望透過作品賦予被丟棄物品的價值,並挑戰觀眾對日常物品的固有看法。 薩魯斯特里表示,他對保麗龍的看法經歷了從漠不關心到產生興趣,再到發展出情感連結的過程,也讓原本使用完畢就被當作保麗龍廢棄物的保麗龍,轉變成具有藝術價值和表現力的媒介。 值得一提的是,表演中使用的保麗龍皆會收集並運回位在柏林的公司,由大麥蟲的幼蟲消化後製成堆肥,而一部份的保麗龍殘餘物也會轉化成系列藝術品巡迴展出。演出將於十二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義大利藝術家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 (Andrea Salustri)於國際上火紅的作品《保麗龍》 (Materia),以常見的物品保麗龍為主角,透過物件劇場的形式,重新審視人類與物件的關係
- 2024.12.22不一樣,才精彩。 「問題兒童」們的浪漫表演革命由北藝中心2023年馬戲棚計畫延伸出來的自製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將在本週登場,這部作品邀請陳武康和周伶芝擔任創作概念,並和表演者王健銘、朱宸祐、吳政穎、陳宥任和黃翊共同創作,他們一起探討「馬戲」的本質,從「問題兒童」這個命題為出發點,追溯作為表演者,一路在追求完美過程中所面臨的掙扎與挑戰,並實踐他們作為藝術創作者的大膽、浪漫且實驗的奇想。王健銘:在《問題兒童》中探索表演的無限可能 熱愛馬戲的表演者王健銘,畢業於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他在《問題兒童》中,將身體視為接收器,透過與物件的互動,探索表演的無限可能。他認為,大型物件直接影響身體姿態,而小型物件則能創造獨特的節奏。他特別享受在失敗中尋找創作靈感,例如在丟接物件時,關注物件掉落瞬間身體的變化。 與其他四位創作者的合作,也讓王健銘深刻體會到「肉身先行」的創作方式。他表示,透過長時間的排練,大家建立了深厚的默契,並在過程中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火花。他特別欣賞其他創作者精湛的技巧,並從中獲得許多靈感。 王健銘認為,與觀眾保持適當的距離是表演的關鍵。他喜歡在表演中與觀眾互動,甚至不介意挑戰觀眾的界限。他強調,誠實地面對自己,探索內心深處的想法,是創作的原動力。朱宸祐:從問題兒童到舞台上的舞者 朱宸祐曾經當過廚師,綽號也叫廚師,2015年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時,開始學習與接觸馬戲表演。他表示,從小就是個「問題兒童」,經常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感到格格不入。他回憶起學生時代,因學習障礙和個性叛逆而常被老師貼上標籤,但他在表演藝術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在《問題兒童》這個作品中,朱宸祐以雜耍道具「圈」為媒介,探討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戰。他提到,在學習雜耍的過程中,他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他從未放棄。他將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與他在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反抗精神連結起來。 朱宸祐認為,希望透過他的表演,打破傳統的表演標準,讓觀眾看到表演藝術的多元性和可能性。在與其他創作者的合作中,朱宸祐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創作過程中大家會互相激發靈感,共同探索表演的無限可能。黃翊:與扯鈴共舞,探索自我與表演的邊界 以扯鈴為專長的表演者黃翊,從小就對扯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在傳統教育體制下,他卻被貼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然而,正是這種與體制的衝突,讓他更加堅定了對表演藝術的追求。 在《問題兒童》裡,黃翊以大量的扯鈴為媒介,探索他與物件、與世界的關係。他將這些年累積下來的扯鈴,視為自己成長的見證,並透過與它們的互動,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經驗。 黃翊表示,他希望透過這個作品,讓觀眾看到物件背後的故事,以及表演者與物件之間的情感連結。陳宥任:在灰色地帶尋找自我 陳宥任畢業於台灣戲曲學院,表演跨足行為藝術、戲劇、舞蹈、馬戲,擅長默劇小丑,他表示從小也因為與眾不同而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籤。他將過往經歷轉化為藝術,探索自我認同與社會期待之間的矛盾。 這次他以布拉圈為媒介,呈現一個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自我。他試圖擺脫傳統雜耍技法的束縛,透過肢體和空間的運用,傳達出內心的掙扎與困惑。 陳宥任表示,藉由這個作品,他希望能和那些曾感到格格不入的人產生共鳴。他認為,每個人都曾因與社會期待不符而感到迷惘,但這並不代表這樣不符合期待是錯誤的。吳政穎:以棍子說故事,探索表演的可能性 吳政穎來自高雄,最初以火舞、街頭表演開啟了他的演出旅程,他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現在從事馬戲創作和劇場表演。吳政穎表示,他從小熱愛陣頭,並將這種熱情延續到對棍術的鑽研。在《問題兒童》這個作品中,他以棍術為核心,發揮想像力探索不一樣的表現可能。 吳政穎認為,馬戲表演在展現技巧之外,也傳達了自我,他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將自己多年來對棍術的理解和情感傳達給觀眾,也會加入一些實驗性的元素。他希望觀眾能夠從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他對表演藝術的熱情和對生命的獨特見解。《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演出將在12月13日、14日登場,地點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786234540375265280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演員大合照,由左至右依序為吳政穎、陳宥任、朱宸祐、黃翊、王健銘( @攝影- Paul Chao,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12.22銀河集會馬戲作品《超展開》,在崩塌的世界中尋找希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24馬戲節本周迎來法國的馬戲團體「銀河集會」,帶來震撼人心的作品《超展開》。這齣作品營造一個正在崩解的世界,透過精湛的馬戲技巧、獨特的舞台設計和充滿各種超展開的情節,探討人類在面對崩塌的環境時,如何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創造力。 銀河集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將馬戲藝術與當代議題結合,他們持續發展「情境雜技」,也就是將馬戲技巧與特定的情境結合起來,身體面對不同情境或突發狀況所做出即時反應,如:在結冰的路面上保持平衡以避免滑倒;進而創造更具深度和意義的表演。超連結電影,非線性敘事的視覺盛宴 銀河集會的作品《超展開》也體現了「情境雜技」;他們在作品中打造一個崩解和毀壞的世界,並使用大量的布景和機械裝置來呈現紛亂的世界觀,沒有預設的敘事框架,而是通過即興的方式對各種不可控的情況做出反應,展現每個人在面對分崩離析的環境時所採取的應對措施。 舞台上的每一塊場景都充滿了巧思,每一段表演都充滿了即興的元素。表演者在這個不斷崩塌的環境中,以精湛的雜技技巧和豐富的表情,展現出人類在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和智慧。 《超展開》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超連結電影」(Hyperlink Cinema)概念,這是一種非線性敘事的電影概念。他們在演出中使用移動的牆面布景,在大劇場中又誕生出各種小劇場,並通過這種方式在各個故事之間進行快速地切換,如同電影場景的轉換。以音樂來抵抗世界,在混亂中尋找秩序 音樂在銀河集會的作品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認為,音樂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是肢體開發的一環。他們在舞台上使用麥克風收錄聲響,如:輪子滾動和機械運作的聲音,並將這些聲音放大,以強調作品概念。還有一首法文歌曲的日語和義大利文版本,並以卡拉OK形式共同演唱,以此作為抵抗分崩離析的世界的一種方式。 銀河集會對當代馬戲發展,創始成員之一馬蒂厄.布萊頓(Mathieu Bleton) 表示,當代馬戲已經發展出不同的形態和形式,並納入社會議題,讓馬戲的概念也變得更加流動和具有彈性。演出將於十二月十四日、十五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登場。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超展開》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精湛的馬戲技巧、獨特的舞台設計和充滿創意的道具運用,將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感官體驗。(©攝影-Martin Argyroglo,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11.28有關今日(11/29)臺北市議會議員關心本中心處理同仁陳情職場不法侵害案件之回應有關今日臺北市議會,議員對本中心處理同仁陳情職場不法侵害案件之關心,本中心發表聲明如下:有關此霸凌案之調查程序皆係依相關規定辦理,本中心對於同仁的需求,一直秉持關懷的方式給予協助。王文儀董事長依此原則與本中心人事主管共同與當事人進行關懷會談。對於今日此事件的呈現,本中心感到非常遺憾,王文儀董事長及本中心將全力配合文化局後續調查。本中心在藝術的道路上,將持續以人文關懷的精神前進,並衷心感謝各界的支持與指教。
- 2024.11.24失衡、失控、失重!北藝中心馬戲節兩部新作解構「正常」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推廣當代馬戲不遺餘力,年底第二屆馬戲節將登場,兩場由臺灣劇場人打造的原創馬戲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和《落地前六釐米》,不單單聚焦在馬戲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更做了不同的嘗試,讓表演與自我、社會對話。《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何謂正常、不正常 自北藝中心2023年馬戲棚計畫延伸而來的全新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試圖打破這些固有的框架,重新思考「正常」的定義。透過對身體、心理和社會的深入探索,表演者們試圖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處。 作品概念陳武康表示,他從日常的健康檢查發想,探討社會規範、標準對每個人的影響,並以此發想作品內容,「健康檢查除了檢測身體機能,也像是社會對個體的一種規範。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受到各種標準的衡量,例如:身高、體重等。這些標準無形中塑造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從健康檢查到馬戲舞台,探索生命中的不完美 陳武康表示「馬戲表演是否也存在著一套固定的標準?什麼樣的表演才算得上是『好的』馬戲?」他認為,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傳統的馬戲表演往往強調技巧的精湛和完美的呈現這部作品的表演者展現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失敗了可以重來,陳武康認為,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每個人獨一無二。 另一位作品概念周伶芝表示,與傳統馬戲強調技巧精湛不同,《問題兒童》注重表演者對自我身體和心理的探索。表演者們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從失敗中學習。他們將這些經驗帶到舞台上,呈現出一個真實、脆弱,卻又充滿力量的自我。 周伶芝表示,表演者在發展和排練過程中面對自己的限制和脆弱,甚至在舞台上展現失敗。因為人生是由無數的失敗組成的,失敗正是成長的養分。長標題濃縮作品內容,一個充滿詩意的開端 這部作品是集體創作,演出者包括王健銘、朱宸祐、吳政穎、陳宥任和黃翊們,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交流、碰撞,探索身體和心理狀態。同時將自己的經驗、感受和對世界的看法融入到作品中,打造具有獨一無二觀點的作品。作品標題是內部討論和投票,最後由演員陳陳宥任獲選,以劇場少見的長標題名稱,概括整部作品主題。 陳武康也說明整部作品會以遊走式的方式呈現,「平常在街頭看馬戲表演,表演者都是在一個框框範圍裡施展技術,這次的演出沒有這個『框框』,觀眾可以更被這些表演籠罩和感受馬戲表演者的感受,近距離看他們的技術表演。」洪唯堯《落地前六釐米》挑戰極限,探索生命中的不確定性 劇場鬼才導演洪唯堯首度跨足馬戲領域,帶來全新作品《落地前六釐米》。這部作品展現他獨特的導演風格,為馬戲提供了新觀點。 《落地前六釐米》發想自空中動作表演者的最後關鍵調整階段——短短六釐米。在這段時間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決定了動作的成敗。洪唯堯表示,「我想要探索的是,在成功之前的這一刻,那份緊張、期待和不確定性,才是最迷人的。」成為超人的道路,從墜落中尋找美感 受到德國哲學家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將人比喻為走鋼索的人啟發,洪唯堯表示,「人像是走在鋼索上的生物,這一頭是動物,那一頭是超人。我們不斷地在成為超人的路上行走,過程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生命充滿了無限可能。」馬戲比劇場更當下,創造全新視覺體驗 為了營造出失衡、失控的狀態,舞台上設置了大型電風扇、網球發射機等道具,不斷干擾表演者的動作。洪唯堯表示,觀眾可看到表演者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反應,「那種掙扎、奮鬥的過程,最真實、最動人,我希望觀眾能夠沉浸在這個充滿能量的空間中,感受表演者身體和心靈的極限挑戰。」 身為劇場導演,洪唯堯也將戲劇、舞蹈元素融到馬戲表演,讓作品具有視覺震撼力,也帶有哲學思考。表演者來自不同領域,包括馬戲、舞蹈、運動等,洪唯堯表示,「馬戲最迷人的是發生在當下的一切,那種不確定性,甚至比戲劇還要當下。我希望通過這些表演者的合作,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舞台,讓觀眾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演出將於12月13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落地前六釐米》將於12月28、29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落地前六釐米》在可控的發球機下, 不可控的網球路徑, 挑戰著演員的每條神經 (©攝影-林育全,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11.17溫暖冬日,藝文饗宴! 北藝中心好食光X藝術探索雙重奏2024冬季歲末,臺北表演藝術中再度突吹圍繞著「食」與「藝」主題的系列活動,預計在北藝中心場館內外登場,包括「好食光徵文贈獎典禮」、「好食光講座」、「藝術家領路」、「夜遊」、「美食市集」、「Blue Box Bar 快閃酒吧」、「北藝小戲台:週六音樂夜」、「《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虛擬實境」等,透過演講、導覽、表演、市集等多元形式,邀請觀眾深入探索表演藝術魅力,感受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結,於11月16日至17日登場。用文字訴說食物的味道與記憶,「好食光」徵文活動得獎名單揭曉 於7月至9月中徵件的「北藝筆記:好食光徵文活動」頒獎典禮,於11月16日下午2點30分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太陽廳東南角隆重舉行邀請大眾以文字書寫出屬於這座城市共鳴的味道,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和寫作新秀踴躍參與,為臺灣的飲食文化脈動注入了新穎而動人的元素。此次徵文活動共有82件作品投稿,散文類以臺灣市場文化為主軸,用「共鳴的味道」為題,共選入13篇精彩作品,各種台灣美食躍然於字句間,從肉粽、地瓜球、蚵仔煎......等,文學與國民美食激盪出精采火花,金句類共選出20篇,以上作品已刊登於北藝中心官網,亦於北藝中心公共空間展出,展期自即日起至12月29日止。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烹飪,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不僅是對味蕾的挑戰,更是一種承載歷史、文化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徵文活動,激發每個人對食物、對臺北、對生活的深刻思考與表達。寫作,是一種能夠讓我們與他人分享自己獨特經歷的方式,而透過文字記錄下的每一個味道與故事,也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延續並保存屬於這座城市的味道。「好食光徵文活動」,是我們希望能夠從每一位民眾的文字中,尋找到那些與食物產生共鳴的故事、情感與記憶。今天的獲獎者,展現出無比創意與深度的優秀作品。每一篇作品都是對生活的細膩觀察,是對美好時光的詩意紀錄。我們很高興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推動文學創作風氣,並且讓藝術走入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中,無論是透過飲食、寫作,還是其他各種藝術形式。」北藝好食光徵文比賽入選作品連結:https://tpac.org.taipei/event/1094舌尖上的臺北,聽專家說臺北美食故事 「好食光講座」延續今年夏天的熱烈迴響,特別再企劃四場以「食物地景」為主題的深度講座。從臺北傳統小吃、市場文化,到老城區大稻埕的獨特風味,以及個人與城市食物的連結,帶你深入探索臺北的飲食故事。 首場講座邀請到作家鄭順聰,他將以「臺北風土小吃之可能?紅燒肉.米粉湯.傻瓜麵」為題,帶領聽眾從一道看似簡單的紅燒肉,探討臺北西區獨特的飲食文化。從艋舺到大稻埕,紅燒肉的搭配方式多變,有配粥、配麵、配米粉湯等,而臺北特有的米粉湯更是別具風味。鄭順聰更將深入分析臺北乾麵的特色,如福州乾麵搭配魚丸湯的獨特組合,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涵。從味蕾到心靈,北藝中心帶你深度體驗臺北 劇場與文字工作者蘇凌,長期以敏銳的觀察力,書寫國內外菜市場的風土人情。此次講座,她將以「在市女見聞錄——市場裡的食與事」為題,分享她在菜市場中的所見所聞。從一位不問世事的女子,到成為一位深入觀察市場文化的作家,蘇凌將帶領聽眾一同品味市場裡的美食、欣賞市井小民的生活智慧,並透過她的文字,將平凡的菜市場轉化為充滿詩意的文學場景。 第三場講座「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大稻埕的小吃與生活」,邀請My灶台菜餐廳創辦人昌正浩與作家傅士玲共同主講。昌正浩出身迪化街糧商世家,對大稻埕的飲食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將與傅士玲一同帶領聽眾深入探索大稻埕的小吃世界,從滷肉飯、米糕等經典小吃,探討臺灣小吃與在地生活的緊密連結。透過兩位講者的豐富經驗與獨到見解,您將更深入了解大稻埕的飲食文化,以及臺灣小吃背後的歷史故事與烹飪技藝。 身兼美術設計師與作家的Hally Chen(本名:陳嵩嵐),將在「小吃大餐-那些伴我成長的臺北味」講座中,分享他與臺北小吃的獨特緣分。從華西街的豬肉馬場到士林夜市的美食攤位,這些熟悉的場景伴隨他成長。Hally Chen的文字作品,如《遙遠的冰果室》、《人情咖啡店》等,充滿對生活細節的細膩觀察,以及對美食的熱愛,他將帶聽眾深入了解臺北小吃背後的故事,以及美食如何滋養一個人的靈魂。北藝中心的日與夜,從下午玩到晚上 「藝術家領路」活動將由複象公場《回家》導演李承叡帶領,帶觀眾從藝術家的獨特視角,一窺北藝中心的劇場空間。活動將分為四個階段,包含藍盒子候演室的開場、藍盒子的空間介紹及作品《回家》的呈現、在排練場分享其創作歷程的故事和回憶,以及隨著聲響音樂,一起在排練場嘗試戲劇演出的肢體律動。 與白天的導覽路線不同,北藝中心特別推出「夜遊」活動,帶觀眾探索夜晚的北藝中心,感受獨特的藝術氛圍,導覽過程中將安排小丑片段互動演出,充滿娛樂與趣味性。另外也會帶觀眾到藍盒子、星空如願、排練場等空間,感受有別於白天所呈現的不同面貌與氛圍。 除此之外,另有好食光徵文頒獎典禮、美食市集、Blue Box Bar(藍盒子前廳限時快閃酒吧)、小戲台周六音樂夜、《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虛擬實境等,活動將於11月16日至17 日,從中午十二點持續到晚間十點,在北藝中心登場。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好食光」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和寫作新秀踴躍參與,為臺灣的飲食文化脈動注入了新穎而動人的元素。(photo by 蔡耀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