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2.10.2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跨國共製節目《No. 60》新加坡演出成功 結合臺灣經驗與國際資源為藝術家開拓更多舞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跨國共製的《No. 60》舞蹈,本周末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演出,正在當地參加「亞太區表演藝術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Centers)年會的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今(21)日出席首演,宣示北藝中心致力成為亞洲共製中心的決心,並邀請各會員代表參加2024年將在北藝中心召開的台北年會。《No. 60》為泰國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舞團的創作,由北藝中心、濱海藝術中心和日本橫濱表演藝術集會共同製作,2020年已在橫檳和臺北藝術節演出。舞作由泰國傳統舞蹈箜舞的59個動作對當代表演者的意義出發,以「解構」來「建構」傳統。此作品的舞台概念暨燈光設計曾睿琁亦來自臺灣。克郎淳非常感謝北藝中心的協助,讓他的作品能到三個地方演出。他說:「做表演藝術是很辛苦的,需要有錢,還要結合不同專業的人一起,做出來不一定有地方呈現,因為北藝中心,幫我解決了這些問題。」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雖然今年中才正式開幕,但節目籌備的工作早在之前就積極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要成為國際共製中心,透過與其他場館合作,分享資源,幫助藝術家實現他們的想像,並拿到國際舞台展演,提高藝術家的能見度,這個成果己陸續展現,《No. 60》就是其中之一。王孟超說:「臺灣的表演藝術發展至今,不僅有國外最先進的知識,也累積了很多本土獨特的經驗,已經到了可以與國際交流、分享的時候。北藝中心不只提供空間,也會提供這些軟體資源,讓臺灣的表演藝術更加豐富多元。」北藝中心近期還有兩檔共製節目登上國際舞台,分別是葉名樺的《波光閃閃的房間》和Phitthaya Phaefuang (Sun)的《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剛在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演出,即將在挪威卑爾根劇院(BIT-Teatergarasjen)演出。王孟超此行也出席「亞太區表演藝術協會」年會,與其他亞太地區場館的主管和表演藝術專業人士交流在疫情、經濟、國際局勢等皆不確定的情況下,場館如何與藝術家共同合作,創造永續未來。王孟超說,這個年會2024年在北藝中心舉行,屆時會凝聚全台的表演藝術能量,呈現給國際的同業,讓他們看到臺灣的軟實力。
- 2022.10.16聖誕跨年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看馬戲逛市集 國內外及免費節目呈現當代馬戲的多樣風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將於聖誕到跨年期間舉辦歡騰的馬戲節,為熱熱鬧鬧的開幕年畫下燦亮的句點。系列活動包括國內外備受好評的節目、也有北藝中心馬戲棚計畫的階段性呈現、還有聖誕市集及街頭馬戲藝人表演,類型有付費演出也有免費表演,有針對成人觀眾的新馬戲也有適合親子共賞的家庭節目,並在前期舉辦四場工作坊,讓對馬戲技巧有興趣的朋友們學習基本竅門。希望以多面向的呈現方式,讓大家從不同角度去體驗馬戲這一項古老藝術在21世紀的新風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說:「北藝中心開幕三個月內呈現了超過150檔節目,打響了這一炮,站穩在臺灣表演藝術圈的地位,也獲得很多觀眾的回響,都成為我們規劃節目的參考。秉持著『打開可能,成為可能』的精神,我們在歳末推出一系列馬戲節目,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希望欣賞藝術不受限,讓這個場館再度成為闔家同樂的地方。」國外節目《人類狂想曲》魔人神手製造所(La Main de l’Homme)自克萊蒙.達贊(Clément Dazin)在2016年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馬戲好手創辦以來,不到10年已經成為法國新馬戲團隊中重要一員,尤其是2017年的《人類狂想曲》(Humanoptère),不但巡演法國,還受邀到義大利、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演出。作品的構想很簡單:七個人、14隻手、49顆球、一個空蕩蕩的舞台,沒有佈景,焦點全凝聚在表演者身上,透過熟練的手法和精心編排的動作,球在他們手上不僅是雜耍的道具,也是現代人生活的象徵:家庭、個人、工作、健康等不同的責任交錯降臨,我們能不能把每一件事都接手得穩穩當當?《人類狂想曲》12月23日(五)19:30、24日(六)14:30和19:30在球劇場演出。國內節目《馬戲派對》好萊塢2017年大片《大娛樂家》及其戲中主角巴納姆(P. T. Barnum)啟發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馬戲派對》。由巴納姆創辦並以他為名的馬戲團稱雄業界逾百年,極盛時號稱為「地表最強秀」,《馬戲派對》既以此為主題,當然少不了各種各樣的馬戲技法:扯鈴、帽子、大鐵環、空翻、 吊環、空環、手帶、跳板、倒立、 疊羅漢 、雜耍、椅子頂等最歷久彌新讓人看了要摒住呼吸的戲法,都串成劇情的一部份,用來描述巴納姆曲折離奇的一生。舞台上則搭出一個傳統的馬戲棚,讓觀眾親見傳統馬戲在一個大棚底下,如何容納各種各樣不容於世俗,但敢挑戰自己體能極限,追求舞台上的光與熱的人。《馬戲派對》12月24日(六)和25日(日)14:30在藍盒子演出。這兩檔節目將於10月21日對會員預售,24日正式啟售,詳情洽官網www.tpac-taipei.org及粉絲團。馬戲棚計畫系列活動北藝中心的馬戲棚計畫以培育馬戲創作人才為核心使命,自製馬戲節目為最終目標,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創作者及專家學者,策畫線上及線下的專業工作坊,匯集馬戲、非馬戲的學員一同參與,相互交流、討論、思辨,增強多方藝術領域的吸收,啟發創作動能。亦透過「創作提升計畫」持續孵育過往在計畫中發展的馬戲創作,協助具發展潛力的作品進一步提升,並且提供創作發展的資源、媒合創作顧問協作,使創作者及其作品在更紮實、穩定的環境及狀態下發展。高空馬戲藝術家胡嘉豪受馬戲棚「創作提升計畫」支持,延續發展去年呈現的創作概念,並由北藝中心媒合劇場導演陳侑汝擔任其創作陪伴,將帶來實驗性創作《拋棄式人類》的階段性呈現。透過有一定程度危險性的高空馬戲,探討習慣於用完即丟的一次性物品的現代人,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定位,不要也成為隨用隨拋的拋棄式人類?這個表演於12月30日19:30、31日和1月1日16:30在藍盒子演出。由星合有限公司&合作社策劃執行的「Open Studio」,於10月24日、11月7和21日、12月12日19:00到22:00在臺北試演場,針對有基礎肢體技能及對馬戲感興趣的對象,進行馬戲技巧(雜耍、大環、高空、Acrobatics)的基礎練習及交流,有專業老師帶領,讓專業人士與對馬戲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交流。活動免費,報名方式洽官網及粉絲團。今年馬戲棚「創作工作坊」,由策展人周伶芝擔任策畫統籌,邀集各領域的專業師資規畫工作坊的主題內容並引導學員建立創作方法,學員匯聚來自馬戲、非馬戲背景,在兩週密集的創作思辨及交流激盪工作過程中,他們將共創發展於北藝中心非典型/公共空間呈現的作品。呈現日期為12月31日和1月1日,地點在北藝中心公共空間,詳情稍後於官網及粉絲團公告。聖誕市集與馬戲節同時還有聖誕市集,在北藝中心一二樓舉行,集合文創商品與節慶,帶給大家一個有質感的聖誕節。市集其間將邀請街頭藝人現場馬戲表演,並在戶外天狼座舉行免費馬戲工作坊,讓公眾親身參與,體驗馬戲樂趣。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說:「馬戲是一種最古老的表演藝術型式,而且在不同社會文化裏都有。這項古老的演出,到了21世紀更加推陳出新,經過藝術家的巧思,容納的戲法更多樣,能承載的意義也更豐富。北藝中心的這個馬戲節,要讓大家看到當今的馬戲演出,如何吸收了其他類型的劇場表演知識,以更精進的身體量能、更先進的劇場設備、更宏大的藝術企圖,在娛樂觀眾外,也引發深一層的思考。」
- 2022.09.22「藝術不止在劇場內!」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透過5G讓偏遠學生體驗VR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紮根士林,立足臺灣,把藝術帶出劇場的圍牆,在9月份舉行五場「VR虛擬實境偏遠小學體驗活動」,分別進入彰化和臺北的五個小學,讓他們觀賞VR電影,體驗先進的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成果。此活動為北藝中心獲文化部支持展開飛行船宇宙啟航之5G科技藝術推廣計劃之一項,其目的是除了場館內的演出外,可以運用5G科技的無時空特性及低延遲特性,讓藝文體驗不侷限於劇場的圍牆內,拉近因為地理、年齡、或其他原因不能親自來北藝中心的孩子們與北藝的距離。北藝中心帶著VR的設備,在9月12日到彰化漢寶國小、13日到王功國小、19日到臺北平等國小、20日到陽明山國小、23日到溪山國小,由校方協助安排體驗場地,讓學校師生觀賞徐漢強導演的《全能元神宮改造王》,讓學生們不用出遠門也能一同體驗5G科技藝術。五場活動共有668名學子參加。《全能元神宮改造王》是一部結合傳統民俗及復古電玩的VR喜劇,曾獲選日舞影展並獲世界VR論壇最佳敘事獎,此作品是高雄電影館授權得以讓學生免費觀賞。有小朋友後反應:「很開心,因為我一直想要VR當生日禮物,今天終於能體驗了!」還有小朋友在看完北藝中心的介紹後說:「這棟建築物非常有趣。」「那裏看起來很好玩,如果可以去的話,一定會非常開心。」北藝中心研發部經理張玉玲表示,北藝中心的場館定位「Open for All」,期許能透過5G的科技力量,為大眾與北藝中心之間建立一座橋梁,也希望透過「VR虛擬實境體驗」,讓比較少有機會來到北藝中心孩子,認識這棟獨特的建築設計及VR科技體驗,留下與眾不同的回憶。北藝未來還會繼續努力,多方尋求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努力將藝術文化的接觸拓展到場館以外。林育全攝影
- 2022.09.21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空間與表演親密接觸 免費表演《Still (life) in Taipei》串起空間與個人的關連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跨國共製邀請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和香港編舞家余美華,與七位臺灣藝術家共同為場館量身定製《Still (life) in Taipei》,上周末演出後,很受歡迎,很多民眾對於沒有專程來看表演,表演卻突然發生在身邊而且是為自己而演,都有著意外的驚喜。此一表演還會持續兩個周末(9月24、25日、10月1、2日),歡迎民眾親自體驗。假日信步走進北藝中心,在一樓服務台詢問最近的表演、坐在大階梯上等人、或在二樓觀賞紙雕、坐在鯨魚椅上玩手機、瞭望S玻璃外的圓山,突然有人湊近來問你是不是臺北人?來北藝中心做什麼?不要緊張,這不是無聊人士來搭訕,而是北藝中心開幕季的一個節目。《Still (life) in Taipei》是一個不必買票、也不能預先排定時間的表演。七位表演者於北藝中心周末開放的時間,在公共空間穿梭,與民眾互動,由打招呼開始,探問彼此與臺北的關連,了解民眾對當下共處的場域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印象,乃至進一步分解「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意涵,表演者隨著問答的脈絡展演特定的動作、擺出「靜物」的姿勢,啟發更深一層的聯想。《Still (life) in Taipei》創作者為薩維耶・勒華和余美華。勒華近期作品多探討展覽中的時間與空間,以及在博物館或其它公共空間,觀眾與現場藝術之間的關係。余美華的編舞檢視私人與公眾的敘事及歷史,將表演作為與他人相遇和陪伴的場地。《Still (life) in Taipei》同樣在公與私的空間遊走,發生在大庭廣眾之下,然而又是與個別民眾私密的互動,彷彿是專為一(群)人所做的演出。上周末演出後獲得很好的迴響,有民眾表示表演很隨機在身邊發生,而且表演者穿著就像是路人,是意外的驚喜。還有民眾說表演者主動來搭訕,感覺很親密,不像進劇場看戲那樣被動,而且表演是在問答間產生,彷彿自己也參與了創作。七位表演者包括佛朗明哥舞蹈家李律、演員高若珊、表演藝術家曾智偉、舞蹈家許生翰、表演和影像藝術家許家玲、變裝表演家張義宗、舞蹈家劉奕伶,他們都分別和勒華和余美華溝通分享討論過,決定出能代表自己的經驗專長、又符合創作者整體構想的表演內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與國際合作的腳步從未因疫情而停止,《Still (life) in Taipei》克服萬難演出,非常不容易。這個表演把場館打開成為遊動的表演廳,破除大眾對看表演的成見和期待,把表演融入生活,把表演者變成朋友,是北藝中心「打開可能,成為可能」精神的絕佳體現。《Still (life) in Taipei》在9月24、25日、10月1、2日11:00至20:00繼續演出,10月1日白晝之夜延長到子夜0時,詳情見https://www.tpac-taipei.org/events/single/285。林育全攝影
- 2022.09.20北藝中心開幕季參觀回路多媒體互動特展倒數計時 10/5起回路定時免費開放 穿過建築一窺劇場堂奧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參觀回路多媒體互動特展,即將暫告一段落,展期進入倒數階段,想體驗多媒體互動特展的民眾,敬請把握最後機會。從10月5日到12月31日,將會在固定時間開放參觀回路原始的樣貌免費參觀,讓民眾有機會一窺劇場的內部空間,從另一個的角度認識劇院後場的日常。北藝中心參觀回路沉浸式互動體驗特展,自開放以來,已有近兩千人參觀,獲得許多好評,也收到很多寶貴的建議,會彙整作為下一階段回路展覽的參考。在特展暫告一段落之後,為回饋大眾對北藝中心開幕季的支持,同時讓外界得以體驗參觀回路的原始設計理念,10/5起至12/31,每周三至周日下午二時~五時,將暫停多媒體互動裝置導覧,免費開放參觀。想把握最後機會看特展的觀眾,可至https://www.tpac-taipei.org/tour/publicloop購票。參觀回路是北藝中心建築的特色之一,這條從大門外貫穿整棟建築的通道,看得真的是「劇場的內部」,這條參觀動線看到的是劇場在日常運作中的狀態,透過幾處特別選擇的地點,可以經由觀景窗一窺劇院空間,看到的可能是工作人員在搭台、可能是團隊在排練、也可能是休息中的舞台、或是正在調燈漆黑一片,一窺神秘的劇場後台,還能在路途中與表演者不期而遇...不同時候到訪,實際情況都會不同!藉由沿途設置的解說牌,參觀民眾可以自在走訪,從中發現一些劇場的小秘密。參觀方式採現場排隊取號(每天發放150張號碼牌)及團體預約(每天2組,每組20-50人)兩種,詳細辦法可見官網www.tpac-taipei.org與粉絲團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公告。由於參觀回路全程多階梯,請衡量體能狀況參加。建議3歲以上之幼童入場觀賞,12歲以下兒童需有大人陪同參觀。北藝中心為臺北市地標性建築藝術,除呈現表演藝術活動,也有其他跨界運用的空間可能性。即將來到的臺北白晝之夜,以北藝中心為四大展區之首,代表匯聚創意能量的藝文樞鈕,接下來還會有臺北時裝周,利用大劇院、藍盒子與各個過渡空間的轉換,讓與會賓客可以在這座充滿啟發想像力的建築體內,體驗與欣賞臺灣設計師的創意。
- 2022.09.05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打造《波光閃閃的房間》 穿梭於歷史舞蹈名伶之間探索自我被譽為「為台灣編舞的歷史,寫下了長期被人忽視的女性面向」的葉名樺,將在2022臺北藝術節演出《波光閃閃的房間》,把過去三年來研究20世紀中外的舞伶的結果,透過多樣的表演手法呈現出來,述說一個21世紀的臺灣舞者,如何經由對舞蹈的熱情與與歷史上的名伶相互凝視。從小就學芭蕾舞的葉名樺,自2009年《捕捉》開始掙脫學院體制,與舞蹈拉開距離,而成為一個觀察者,進而產生足夠的自信,把舞蹈搬離劇場,進入真實的場域,打開文本,閱讀非虛構人物故事,讓自己進入他人的生命,再由這些生命,回頭省思自己。於是在2020開始《SHE》的計畫,回顧二十世紀中外舞伶,以肉身走進教科書上的傳奇,一路追溯到自身個人的生命際遇。2021年,疫情中產生出《SHE_O.S.》在螢幕中敘述畫面之外的聲音,如同名伶的個人經歷,穿越時空與邊界,在身體上留下痕跡。最終篇《波光閃閃的房間》回歸實體,運用系列創作中嘗試過的多種手法:現場舞蹈、物件、影像、音畫分離、場景轉換等,運用意象,訴說舞者人生中多角色的扮演,探索不同層次觀看方式的作品。葉名樺說,歷史元素的再創給了她創作的安定感,彷彿所有基於他人生命的演繹,都能幫助她更好的認識自己。《波光閃閃的房間》名字源自於個人經驗,2013年她在挪威駐村,「窗外就是海,海天一線,銀光閃爍」。在都市生長的她,每天與自然面對,產生了某種體悟,不需要語言。但另一方面,《房間》也是回應著名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每個女人都該有個自己的房間。來到此刻現代,或許那會是個波光閃閃的房間,房間裏有無限可能,房間裏有著一切時空,房間裏不只有夢,房間裏還有跳舞的女人」。陳宥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