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2.09.22「藝術不止在劇場內!」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透過5G讓偏遠學生體驗VR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紮根士林,立足臺灣,把藝術帶出劇場的圍牆,在9月份舉行五場「VR虛擬實境偏遠小學體驗活動」,分別進入彰化和臺北的五個小學,讓他們觀賞VR電影,體驗先進的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成果。此活動為北藝中心獲文化部支持展開飛行船宇宙啟航之5G科技藝術推廣計劃之一項,其目的是除了場館內的演出外,可以運用5G科技的無時空特性及低延遲特性,讓藝文體驗不侷限於劇場的圍牆內,拉近因為地理、年齡、或其他原因不能親自來北藝中心的孩子們與北藝的距離。北藝中心帶著VR的設備,在9月12日到彰化漢寶國小、13日到王功國小、19日到臺北平等國小、20日到陽明山國小、23日到溪山國小,由校方協助安排體驗場地,讓學校師生觀賞徐漢強導演的《全能元神宮改造王》,讓學生們不用出遠門也能一同體驗5G科技藝術。五場活動共有668名學子參加。《全能元神宮改造王》是一部結合傳統民俗及復古電玩的VR喜劇,曾獲選日舞影展並獲世界VR論壇最佳敘事獎,此作品是高雄電影館授權得以讓學生免費觀賞。有小朋友後反應:「很開心,因為我一直想要VR當生日禮物,今天終於能體驗了!」還有小朋友在看完北藝中心的介紹後說:「這棟建築物非常有趣。」「那裏看起來很好玩,如果可以去的話,一定會非常開心。」北藝中心研發部經理張玉玲表示,北藝中心的場館定位「Open for All」,期許能透過5G的科技力量,為大眾與北藝中心之間建立一座橋梁,也希望透過「VR虛擬實境體驗」,讓比較少有機會來到北藝中心孩子,認識這棟獨特的建築設計及VR科技體驗,留下與眾不同的回憶。北藝未來還會繼續努力,多方尋求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努力將藝術文化的接觸拓展到場館以外。林育全攝影
- 2022.09.21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空間與表演親密接觸 免費表演《Still (life) in Taipei》串起空間與個人的關連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跨國共製邀請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和香港編舞家余美華,與七位臺灣藝術家共同為場館量身定製《Still (life) in Taipei》,上周末演出後,很受歡迎,很多民眾對於沒有專程來看表演,表演卻突然發生在身邊而且是為自己而演,都有著意外的驚喜。此一表演還會持續兩個周末(9月24、25日、10月1、2日),歡迎民眾親自體驗。假日信步走進北藝中心,在一樓服務台詢問最近的表演、坐在大階梯上等人、或在二樓觀賞紙雕、坐在鯨魚椅上玩手機、瞭望S玻璃外的圓山,突然有人湊近來問你是不是臺北人?來北藝中心做什麼?不要緊張,這不是無聊人士來搭訕,而是北藝中心開幕季的一個節目。《Still (life) in Taipei》是一個不必買票、也不能預先排定時間的表演。七位表演者於北藝中心周末開放的時間,在公共空間穿梭,與民眾互動,由打招呼開始,探問彼此與臺北的關連,了解民眾對當下共處的場域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印象,乃至進一步分解「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意涵,表演者隨著問答的脈絡展演特定的動作、擺出「靜物」的姿勢,啟發更深一層的聯想。《Still (life) in Taipei》創作者為薩維耶・勒華和余美華。勒華近期作品多探討展覽中的時間與空間,以及在博物館或其它公共空間,觀眾與現場藝術之間的關係。余美華的編舞檢視私人與公眾的敘事及歷史,將表演作為與他人相遇和陪伴的場地。《Still (life) in Taipei》同樣在公與私的空間遊走,發生在大庭廣眾之下,然而又是與個別民眾私密的互動,彷彿是專為一(群)人所做的演出。上周末演出後獲得很好的迴響,有民眾表示表演很隨機在身邊發生,而且表演者穿著就像是路人,是意外的驚喜。還有民眾說表演者主動來搭訕,感覺很親密,不像進劇場看戲那樣被動,而且表演是在問答間產生,彷彿自己也參與了創作。七位表演者包括佛朗明哥舞蹈家李律、演員高若珊、表演藝術家曾智偉、舞蹈家許生翰、表演和影像藝術家許家玲、變裝表演家張義宗、舞蹈家劉奕伶,他們都分別和勒華和余美華溝通分享討論過,決定出能代表自己的經驗專長、又符合創作者整體構想的表演內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與國際合作的腳步從未因疫情而停止,《Still (life) in Taipei》克服萬難演出,非常不容易。這個表演把場館打開成為遊動的表演廳,破除大眾對看表演的成見和期待,把表演融入生活,把表演者變成朋友,是北藝中心「打開可能,成為可能」精神的絕佳體現。《Still (life) in Taipei》在9月24、25日、10月1、2日11:00至20:00繼續演出,10月1日白晝之夜延長到子夜0時,詳情見https://www.tpac-taipei.org/events/single/285。林育全攝影
- 2022.09.20北藝中心開幕季參觀回路多媒體互動特展倒數計時 10/5起回路定時免費開放 穿過建築一窺劇場堂奧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參觀回路多媒體互動特展,即將暫告一段落,展期進入倒數階段,想體驗多媒體互動特展的民眾,敬請把握最後機會。從10月5日到12月31日,將會在固定時間開放參觀回路原始的樣貌免費參觀,讓民眾有機會一窺劇場的內部空間,從另一個的角度認識劇院後場的日常。北藝中心參觀回路沉浸式互動體驗特展,自開放以來,已有近兩千人參觀,獲得許多好評,也收到很多寶貴的建議,會彙整作為下一階段回路展覽的參考。在特展暫告一段落之後,為回饋大眾對北藝中心開幕季的支持,同時讓外界得以體驗參觀回路的原始設計理念,10/5起至12/31,每周三至周日下午二時~五時,將暫停多媒體互動裝置導覧,免費開放參觀。想把握最後機會看特展的觀眾,可至https://www.tpac-taipei.org/tour/publicloop購票。參觀回路是北藝中心建築的特色之一,這條從大門外貫穿整棟建築的通道,看得真的是「劇場的內部」,這條參觀動線看到的是劇場在日常運作中的狀態,透過幾處特別選擇的地點,可以經由觀景窗一窺劇院空間,看到的可能是工作人員在搭台、可能是團隊在排練、也可能是休息中的舞台、或是正在調燈漆黑一片,一窺神秘的劇場後台,還能在路途中與表演者不期而遇...不同時候到訪,實際情況都會不同!藉由沿途設置的解說牌,參觀民眾可以自在走訪,從中發現一些劇場的小秘密。參觀方式採現場排隊取號(每天發放150張號碼牌)及團體預約(每天2組,每組20-50人)兩種,詳細辦法可見官網www.tpac-taipei.org與粉絲團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公告。由於參觀回路全程多階梯,請衡量體能狀況參加。建議3歲以上之幼童入場觀賞,12歲以下兒童需有大人陪同參觀。北藝中心為臺北市地標性建築藝術,除呈現表演藝術活動,也有其他跨界運用的空間可能性。即將來到的臺北白晝之夜,以北藝中心為四大展區之首,代表匯聚創意能量的藝文樞鈕,接下來還會有臺北時裝周,利用大劇院、藍盒子與各個過渡空間的轉換,讓與會賓客可以在這座充滿啟發想像力的建築體內,體驗與欣賞臺灣設計師的創意。
- 2022.09.05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打造《波光閃閃的房間》 穿梭於歷史舞蹈名伶之間探索自我被譽為「為台灣編舞的歷史,寫下了長期被人忽視的女性面向」的葉名樺,將在2022臺北藝術節演出《波光閃閃的房間》,把過去三年來研究20世紀中外的舞伶的結果,透過多樣的表演手法呈現出來,述說一個21世紀的臺灣舞者,如何經由對舞蹈的熱情與與歷史上的名伶相互凝視。從小就學芭蕾舞的葉名樺,自2009年《捕捉》開始掙脫學院體制,與舞蹈拉開距離,而成為一個觀察者,進而產生足夠的自信,把舞蹈搬離劇場,進入真實的場域,打開文本,閱讀非虛構人物故事,讓自己進入他人的生命,再由這些生命,回頭省思自己。於是在2020開始《SHE》的計畫,回顧二十世紀中外舞伶,以肉身走進教科書上的傳奇,一路追溯到自身個人的生命際遇。2021年,疫情中產生出《SHE_O.S.》在螢幕中敘述畫面之外的聲音,如同名伶的個人經歷,穿越時空與邊界,在身體上留下痕跡。最終篇《波光閃閃的房間》回歸實體,運用系列創作中嘗試過的多種手法:現場舞蹈、物件、影像、音畫分離、場景轉換等,運用意象,訴說舞者人生中多角色的扮演,探索不同層次觀看方式的作品。葉名樺說,歷史元素的再創給了她創作的安定感,彷彿所有基於他人生命的演繹,都能幫助她更好的認識自己。《波光閃閃的房間》名字源自於個人經驗,2013年她在挪威駐村,「窗外就是海,海天一線,銀光閃爍」。在都市生長的她,每天與自然面對,產生了某種體悟,不需要語言。但另一方面,《房間》也是回應著名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每個女人都該有個自己的房間。來到此刻現代,或許那會是個波光閃閃的房間,房間裏有無限可能,房間裏有著一切時空,房間裏不只有夢,房間裏還有跳舞的女人」。陳宥文攝影
- 2022.08.31《三生萬物》完結洪千涵洪唯堯家族三部曲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探問 我們的未來在那裏?姊弟檔劇場藝術人洪千涵與洪唯堯的家族三部曲終於走到最後一部,《三生萬物》本周末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完成其與觀眾分享家族歷史的長期計劃,並進一步探索年輕人在當今的臺灣社會,要如何延續家族生命的問題。洪千涵與洪唯堯各自為臺灣劇場的青年新銳,2019年由臺北藝術節牽線,開始「內舉不避親」的姊弟合作。第一部《家庭浪漫》從自家故事發源,穿針引線拓展到臺灣人「共業式」對於家的集體幻想。接下來的《祖母悖論》以兩天為單位,用研討會的形式,讓觀眾也是參與者,大膽提問:如果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存在,我們處在同一當下,而「時間的相對」是否可以被操作?《三生萬物》總結前兩部而繼續推衍,不僅在形式上繼續創新,故事上則面向未來。以考古作為行動,站在現在的節點上,縱向追溯祖先歷史痕跡,上至上古神話裡的水神「共工」,橫向採集檢測DNA遺傳密碼,洪氏姊弟西拼東湊地、捕風捉影地、斷章取義地,完成一本給下一世的浪漫族譜。洪千涵說:「當我從20歲邁入30歲後,我可以感覺到身體出現了一種深沉的呼喚:『妳可以使用子宮,妳可以成為一位母親。』我不知道是身為女人的天性,還是祖先的召喚,又或是自私的基因的指令,還是人類生命源頭的天命。但當開始面對這個家要多一個小孩,一切問題撲面而來,我開始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誰,以及家又是什麼,所以不斷的往過去挖,找尋過去的記憶、歷史,生命中破碎的部分,試圖從中找尋方向,最後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成為自己的祖先,好像唯獨自己成為自己的神,才能突破這一切,然後一切又可以回歸,我們可以坦然的面對彼此,無所畏懼未來的小孩與家。」洪唯堯說:「我們到底要給下一代的是什麼?是基本的教育?是財富?抑或是做人的道理?其實我們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很多的想法與價值觀轉瞬就過時,而我們究竟能留下的又是什麼呢?也許就是面對這個世界所有挑戰的勇氣,並且成為一個體貼並且善良的人,也許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吧!」陳藝堂攝影
- 2022.08.30唐美雲和陳武康在北藝中心的藝術交流 《問美・雲知道》化訪談為表演 說唱台前台後的人生這是一場不同藝術專業的「跨界」演出,也是一場後輩向前輩請益致敬的儀式,更是一場名角脫下虛構人物的面具,赤裸裸向觀眾告白的親密接觸。《問美・雲知道》結合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和台新表演藝術獎得主陳武康,從「你為什麼要演戲」開始,啟動一連串關於生命與藝術的追問,逐步透顯形塑藝術家獨特個體之奧秘。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節目規劃的精神是「打開可能,成為可能」,鼓勵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混搭」「跨界」合作,《問美・雲知道》是這個精神最具體的表現。唐美雲和陳武康都是各在其領域裏獨當一面的藝術家,他們同台,就已經相當勁爆,但他們不只把本身的專業帶上台,還挑戰彼此不熟悉的表演方式,陳武康「扮演」主持人,以藝術後進的身份,請教一個國寶級演員的藝術人生;唐美雲沒有劇情、沒有角色的掩護,以自己的話向觀眾告白:她的童年、她的學藝過程、如何化身為不同的人物、哪些是她最鍾愛的角色。在今(31)日的彩排記者會上演出節目片段,包括有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助陣的《張世真下凡》,是她第一次看父親演出的劇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唐美雲的舞台張力,連大導演羅伯.威爾森( Robert Wilson )都折服,兩人在《鄭和1433》合作,她一上場,大導演就忍不住把她的戲份愈加愈多。而陳武康則是從他和編舞家傑宏.貝爾( Jérôme Bel )的合作裏看到他的能量,所以當要規劃北藝中心開幕時,他馬上就想到找兩人來合作。唐美雲說:「從事表演工作這麼久,我從來沒想過會以這種形態跟觀眾朋友見面。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場很難得的表演形態,演各種角色我可以去詮釋、去學習,但是演自己不行,所以最難,怎麼不是『演』自己,而是把自己交給進劇場的觀眾,做個好朋友,歡迎大家一起來看。」陳武康說:「感謝超哥點的鴛鴦譜,把我們牽在一起。還要感謝唐老師非常大方非常開放地讓我想問什麼就問什麼。」他說合作的過程讓她看到唐老師對爸媽的孝順和對歌仔戲的用心,希望自己的提問,能讓觀眾感到這份熱情。這個表演,既是一場真實訪談,也是兩個藝術家的心靈互動。在問與答之間,戲台上下光影交織,記憶碎片偶然拾起拼湊,生命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唯有當下心底最真實的聲音。趙紹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