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3.08.30傳統硬核心 科技新體驗 國光劇團年度新戲「魔幻雙齣」即將登場國光劇團今年推出年度新製作【魔幻雙齣】,9月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實驗劇場與臺中歌劇院中劇場兩地演出,在藝術總監王安祈老師的規劃下,包括《試妻劈棺》、《傀儡幻戲》、《伐子都》、《活捉》四齣劇目,以傳統戲的表演藝術為核心,結合現代劇場的實驗思維,將是一檔別開生面的演出。莊子牽引出「死生一夢」:《試妻劈棺》與《傀儡幻戲》 「死生一夢」由莊子來串連《試妻劈棺》與《傀儡幻戲》兩個故事。《試妻劈棺》講述莊子遊歷歸來,為試探人間是否有真情,假死並化身為翩翩公子楚王孫,王安祈藝術總監從莊子妻女性角度出發,在極短篇幅內,由化身的眼神反思自身十年寂寥,銜接《傀儡幻戲》,成為一場詰問死生的演出。《傀儡幻戲》原創為臺大戲劇研究所碩士洪菁的劇作《傀儡幻戲圖》,國光劇團曾在2015以《幻戲》為名在木柵國光劇場演出,本次再由林建華王顗瑞兩位編劇再做創發。故事敘述傀儡藝師張聰,返家探視義父白爺爺時,發現義妹冬兒已病故成白骨,白爺爺卻仍以為女兒只是臥病在床,張璁為了安慰白爺爺,便懸絲換命,讓冬兒「起死回生」,卻傀儡產生真情感。生死界線,在兩個故事中都模糊,都有不同程度的解讀。本次演出,《試妻劈棺》由林庭瑜飾演田氏,鄒慈愛飾演莊周;《傀儡幻戲》由京崑小生溫宇航與王鶯驊、凌嘉臨、黃家成共同演出,戴君芳導演,共同串聯生死命題。判官明鏡映出「陰陽雙照」: 《伐子都》與《活捉》 呼應「死生一夢」以莊子一角來局外觀照、串聯兩齣戲,《伐子都》與《活捉》兩戲同演便以陰間判官來連接。《伐子都》一劇有「東方馬克白」的美稱,本次演出保留主角公孫子都的精彩武戲,以及用身段來表演內心驚嚇、恐懼等高潮迭起情緒的表演核心,敘事上則以倒敘方式,讓醜馬童至陰間向判官告狀開啟故事,讓表演節奏更加精煉,也讓觀眾更能進入劇情。緊湊情節同時也挑戰主演李家德的體力調節,讓人十分期待。判官案前有醜馬童為主申冤,亦有情癡者一心想返陽與愛人再續前緣,故有閻惜姣死後回人間「情勾」張文遠,兩人同赴陰間再續情緣的《活捉》,由黃宇琳、陳清河主演,展現「蹻功」硬底子絕活和丑行絕妙身段,共同展現「陰陽雙照」。魔幻雙齣,魔幻寫實 傳統戲曲劇場以演員的表演技藝為核心,國光劇團在製作現代劇場演出時,首要著重如何讓演員的一身絕藝結合現代文化意涵,讓作品帶給觀眾更多思考,煥發嶄新的生命力。編劇之一的林建華表示:「『魔幻雙齣』的製作構想,借鏡西方文學的『魔幻寫實」概念,在原本寫實的敘事架構中,凸顯『魔幻』的『鬼魂』、『夢境』、『回憶』、『意識流』、『由心生幻』等元素,似幻似真。」本劇結合戲曲的寫意美學與多元的舞台、燈光、影像手法,音樂設計上也邀請到姬君達參與(「死生一夢」)。「魔幻」不只發生於劇場舞台,國光劇團在前台導覽上也精心設計了「AI沉浸式體驗」的活動,讓民眾能夠體驗。相信這樣的傳統內在核心、實驗劇場形式展現的演出,能讓傳統與現代水乳交融,重塑戲曲經典,並定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 2023.08.29《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影片洛杉磯電影獎摘金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被世界看見兩大VR金獎導演黃心健X張文杰 展現臺灣新媒體藝術創作能量甫於今年8月迎接開幕週年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由兩大導演VR金獎導演黃心健和張文杰聯手量身操刀《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影片,日前榮獲美國洛杉磯電影獎(LAFA)的最佳奇幻影片(Best Fantasy Film)獎項!影片以北藝中心空間在魔幻氛圍及多維視角轉換,帶領觀眾感受北藝中心建築所呈現的未來美學。《漂浮北藝,微糖少冰》是由曾獲威尼斯影展的黃心健,與曾獲洛杉磯電影獎的張文杰,依照北藝中心空間特色打造的VR影片,以多維度視角的轉換,穿梭於場館之中,與未來感十足的建築設計不謀而合。《漂浮北藝,微糖少冰》突破空間的限制,影片中設計的鯨魚意象,用來呼應波浪狀的S型玻璃,鯨魚潛入被S型玻璃包圍的場館,以奇幻的方式介紹各空間,其中最令觀眾驚豔的,是俯瞰三座劇場的漂浮視角。美國洛杉磯電影獎評審陣容皆為美國影視業界的專業人士,並致力扶植新創影視團隊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兩位金獎導演繼2022年的合作《浮光童夢》入選後,今年新作《漂浮北藝,微糖少冰》再獲LAFA評審團青睞,奪下最佳奇幻影片獎項,製作品質再次受國際級電影獎肯定,也是臺灣新媒體藝術創作能量的展現,更為北藝中心進一步打響國際知名度。得知獲獎消息後,黃心健表示,非常感恩能成為「漂浮北藝」團隊的一員,並與才華洋溢的張文杰導演合作。很榮幸獲得洛杉磯電影獎的最佳奇幻片獎項,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恭喜所有參與這項項目的團隊成員。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是近幾年來唯一蓋在市中心的場館,旁邊就是士林夜市,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在設計的時候就強調透明、平權、開放,所以整個場館的劇場刻意設計在空中,留出最大的廣場空間,供民眾互動使用。這次透過最新的VR科技打破劇場間有形的界線,讓公眾能帶著飛翔之眼,在北藝中心建構的虛擬空間裡翱遊,體驗藝術與空間的結合。整部《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影片環繞著「Open for All」當代劇場的核心精神,北藝中心除了是一個匯聚創意能量的藝文樞紐、與時俱進的表演藝術基地,更是一座全民劇場,想體驗《漂浮北藝,微糖少冰》VR虛擬實境的民眾可購票進場,看北藝中心如何萬丈高樓平地起,詳細購票資訊請至: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60595224964059137。體驗內容介紹:https://www.tpac-taipei.org/tour-vr
- 2023.08.24亞當計畫重返實體年會 8/24-27首次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行跨國藝術交流 「像生態一樣思考」主題引領三大單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發起的「亞當計畫 - 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將於8月24日至27日舉辦年會。此次活動邀請到30多位國際場館、平台代表及策展人來台共襄盛舉。今年同時也是北藝中心開幕後,首次的實體年會和國際專業社群連結,北藝中心透過亞當計畫,連結亞太地區場館與藝術節夥伴的資源,持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發展。今年度策劃的主題為「像生態一樣思考」,為期四天的年會活動將透過三大單元「藝術家實驗室」、「新作探索」、「交流與論壇」,引導參與者重新思索生態和整個藝術圈的相互影響;同時也將與2023臺北藝術節相互呼應,數件與生態緊密相關的作品將在亞當計畫期間登場。邁入第7屆的「亞當計畫」是一個以藝術家為核心的跨領域、跨文化的合作交流的網絡平台,目的為建立全新的亞太地區(包括紐澳)網絡平台相互聯繫、共享資源,讓各種創作領域的藝術家在這個平台相遇、深化彼此間的交流對話,發展未來的跨國合作計畫。目光對準亞洲共製中心 北藝支持創作者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從2017年起,當北藝中心還在籌備期間就已啟動「亞當計畫」,核心的概念就是讓「北藝中心成為亞洲共製中心」,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串聯各國的場館以及藝術家。劉若瑀指出,今年「亞當計畫」邀請到30多位國際場館、平台代表及策展人來台共襄盛舉,「亞當計畫」是一個與國際連結的盛事,透過「亞當計畫」讓北藝中心與亞洲亮起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說,從2017年在構思「亞當計畫」的時候,就希望可以像iPhone一樣以數字標示進展,今年已經是ADAM7,我們很高興第七屆的亞當能走向空前盛大的規模,希望藉由未來四天,包含「藝術家實驗室」、「新作探索」、「交流與論壇」等不同的活動,讓國內外的藝術家可以分享彼此創作的心得,讓這個平臺更加成長茁壯。策展人林人中表示,「亞當計畫」投入很多的人力以及藝術資源,希望讓來參與的國內外的藝術家、策展人,能夠相互的交流、合作,創造出更多精彩的作品。林人中也介紹本次「藝術家實驗室」的客席策展視覺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和表演藝術家陳塵,帶領12個藝術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駐地研究,而藝術家駐地的發現、五感的體驗和對環境的研究分享會,也為今天「亞當計畫」年會揭開序幕。亞當計畫的重點單元「藝術家實驗室」由臺灣第一民族視覺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和表演藝術家陳塵攜手客席策劃,以「流動的秘蜜」為命題,試圖從水和海洋政治中學習。 來自10個國家的12位藝術家,有臺灣、伊朗、澳洲、瑞士、巴西、越南、日本、美國、印尼、紐西蘭等地藝術家來臺進行一個月的集體駐地研究,探索生態系統與原民知識的多樣性。參與的包含藝術家蘇羅爾‧達拉比(Sorour Darabi)[伊朗/法國、德國]、角林‧芬奇(Gok-Lim Finch)[澳洲]、丹尼爾‧赫爾曼(Daniel Hellman)[瑞士]、謝杰廷[臺灣]、卓家安[臺灣]、維克多‧金城(Victor Kinjo)[巴西]、林瓊(Quỳnh Lâm)[越南]、松本奈奈子(Nanako Matsumoto)[日本]、普朗索敦‧歐克(Prumsodun Ok)[美國/柬埔寨]、關優花(Yuka Seki)[日本]、娜塔莎‧通蒂(Natasha Tontey)[印尼]與路易‧札克尼爾(Louie Zalk-Neale)[紐西蘭]。串聯2023臺北藝術節 擴大能量在「新作探索」單元中,則持續鼓勵跨文化研究和創作的階段性發展,藉由多樣的表演藝術形式,藝術家能夠深入探討個人對歷史和身體的思辨。今年將呈現3件作品,包括新生代藝術家列嶼維杰(Leu Wijee)、石田ミヲ(Mio Ishida)以及洪瑋翎攜手合作,呈現《博物館II:羈》計畫。他們將藝術家的身體視為一座博物館,將身體的展示空間視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鄭文琦和吳其育的作品《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重新審視深藏的臺灣歷史,並探究臺灣的國族意識形態在二十世紀的殖民歷程中如何形塑而成。最後,余美華和董怡芬合作的《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將母性和他者身分作為表演方式,展現成為母親的一種生態系統。在「交流與論壇」單元共有3場的座談及圓桌討論會,策展人及藝術家們將針對生態系、酷兒、藝術生產、(全球)南方等主題提出看法並進行交流討論。同時亞當計畫將與2023臺北藝術節串連,一同呈現由拉泰‧陶莫帶來的專題講座《Faiva Haka-文化行動的藝術》,以及幾件與生態關鍵字息息相關的作品《太陽與海》、《脫殼》、《百葉》、《玉山是一個處理器》、《海洋島嶼礦山》、《蝙蝠盛宴》,而今年臺北藝術節全新策畫的駐節研究計畫《流行群島》也將於亞當計畫年會期間呈現成果。此次除了參與亞當年會以及觀賞藝術節的節目,也安排策展人與臺灣各世代藝術家見面,參訪雲門舞集、舞蹈空間舞團等,希望讓他們了解臺灣表演藝術發展樣貌,進一步促成跨國合作和交流。歡迎大家在亞當計畫中,像生態一樣思考,更多活動資訊可至亞當計畫官網:https://www.tpac-taipei.org/adam。
- 2023.08.22裝置藝術劇場《脫殼》首見球劇場水面舞台 李銘宸《百葉》帶觀眾探索北藝中心大劇院2023臺北藝術節夏季驚喜 跨界演出全新觀賞體驗2023臺北藝術節主題為「萬物運動」(Dancing Ecosystems),本週帶來從海鮮移轉到海洋視野的《脫殼》,由非典型劇場導演陳煜典及裝置藝術家范承宗攜手合作,8月24日至27日參與龍蝦的求生運動,邀請觀眾一同關照海洋萬物的生存,深入劇場感受龍蝦心(身)境,同時也是球劇場首次水面舞台呈現。由導演李銘宸為核心的創作團隊「風格涉」打造視覺系劇場《百葉》,8月26日至27日在北藝中心大劇院以裸劇場景觀反思人類造光行為,探索當劇場回到一片黑暗,現實中如何再造幻覺,呈現最當前的社會議題與藝術跨界能量。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自製的裝置藝術劇場節目《脫殼》,介於展覽、表演與參與藝術之間,呈現被老饕譽為頂級佳餚的龍蝦,卻因為大量捕殺讓生長緩慢的龍蝦面臨生存危機,原本不死之身的龍蝦如何展開求生運動。談起陳煜典和范承宗合作的《脫殼》的機緣,陳煜典提到,早在創作的初期,就已確定邀請范承宗參與,希望在作品中減少語言的使用,延續非人類中心的主題。范承宗的視覺作品本身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並有清晰的敘事脈絡,而范承宗過去曾創作一系列名為「龍宮 Dragon Palace」的裝置作品,也與海洋生物有關,成為這次合作的重要契機。范承宗表示,作為一位經常前往劇場觀賞演出的觀眾,他一直渴望參與劇場創作,甚至多次在社群軟體發佈限時動態,表達希望能有劇場領域的人能夠找他合作,之後就收到《脫殼》的邀約!起初也擔心自己的作品較為抽象,可能會被要求直接呈現一隻龍蝦形象。然而,和陳煜典等人多次的討論後,范承宗更深刻地理解《脫殼》要傳達的內容,對這次的合作充滿信心。裝置藝術劇場內有機創作 觀眾見證場景從無到有觀眾進劇場欣賞《脫殼》時,會發現舞台上並沒有已完成的裝置藝術作品,而是透過表演者在舞台上逐步呈現。在劇場觀眾見證下,表演者於漆黑的舞台上遊移、行動,從無到有建構起象徵龍蝦生息之處的「龍宮」。整場表演過程中,不斷藉由龐然大物的形成,持續引發觀眾如何更友善地與海洋和動物共存的深刻思考。本次演出呈現三大部分:首先「搭建的動態」展示表演者如何運送竹子至場中央並搭建裝置。其次,「外骨骼」部分呈現龍蝦特殊的外骨骼結構,表演者將竹子轉化為外骨骼並穿戴,進行仿生脫殼的動作。最後,「脫殼後的身體」則是表演者在脫去外骨骼後,透過肢體動作呈現自然界生物脫殼後的新生狀態。光影創造劇場虛實性 李銘宸從生活觀察發想劇名本週六、日另一檔在北藝中心大劇院演出的《百葉》,則帶著觀眾思索:「去除聲光效果及功能的劇場空間可以是什麼?會產生什麼樣的觀看形式、表演內容與觀演體驗?」透過對劇場功能的保留與去除,探討當劇場只有一片黑暗時,會是什麼樣的情境。《百葉》是由李銘宸為核心的創作團隊「風格涉」所呈現,風格涉的作品取材生活日常,以劇場藝術作為媒介與創作方法,曾多次提名及入選台新藝術獎,被喻為「劇場之中的當代藝術」。 從臺北藝穗節發跡,被劇場界所注意到的李銘宸,提及《百葉》的創作歷程,他表示,一開始討論的核心是「如果劇場不開燈,那會是什麼樣的觀演體驗或表演形式?」在摸索時期的過程中,有天在臉書上看到一則關於百頁豆腐實際上不是用豆腐製作的新聞標題。他點開手機,試圖搜尋相關內容,但在輸入前兩個字時,手機顯示的不是「百頁」,而是「百葉」。於是他聯想到「百葉窗」,並開始思考與「光」相關的體驗和感受,似乎與「黑暗」有關,因此選定「百葉」作為這次創作的劇名。李銘宸進一步解釋說,「再加上我很喜歡中文同音不同字的這件事,劇名的發音可以有『百葉』、『百頁』、『百業』、『百夜』、『bye ya』等多種可能性。」因此,在思考英文劇名時,他也延伸類似的邏輯,選定了「Louver/Shutter/Blinds/Hundred Leaves」這些字詞。前三個詞在英文中都指向「百葉窗」的概念,而單字之間加上的斜線則猶如一片片百葉窗的意象。李銘宸透露,一直以來,他傾向於注重感覺,僅僅是光線透過百葉窗間的間隙透進來的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就很「有感」。所以他期望在這次的作品裡,不是讓觀眾看到舞台上一定要發生什麼事,而是能夠讓觀眾充分地感受大劇院空間。今年夏天邀請民眾走入劇場,翻轉人類中心視角,邀你一同前來打造一場跨物種、跨領域、跨地方的生態藝術行動。《脫殼》於8月24日至27日於北藝中心球劇場演出,購票資訊可至: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51071065639112706。《百葉》於8月26日至27日於北藝中心大劇院演出,購票資訊可至: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51846251682484226,臺北藝術節詳細節目內容可上官網https://www.tpac-taipei.org/festival-taipei或至北藝中心粉絲團。
- 2023.08.17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太陽與海》亞洲首演 場館變身人造海灘臺北藝術節重塑藝術邊界 《Temporary Title》裸身共鳴2023臺北藝術節是每年夏天臺北表演藝術的盛事,本週末將帶來兩檔獨特的跨界演出,包含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跨領域歌劇、亞洲首次巡演的《太陽與海》,將於8月19日至27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藍盒子演出。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和香港藝術家余美華的《Temporary Title》,將翻轉舞蹈和觀看的定義,於8月18日至20日在北藝中心11樓大排練場顛覆觀眾的想像,兩檔節目優游在當代劇場-模糊視覺藝術跟表演藝術的邊界,歡迎民眾一同體驗。觀眾身歷其境俯瞰舞台 34噸白沙改造成室內海灘201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呈現的驚人之作《太陽與海》,曾被《紐約時報》譽為「過去十年表演藝術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此次更首次巡迴到亞洲。想像陽光、海灘、悠閒的人們、溫暖的陽光,被移植到劇院內部,使觀眾可居高臨下俯瞰演員,彷彿擁有「上帝視角」,超然地觀察地球上各種生物的形態;而海灘上的人們邊曬太陽邊吟唱內心獨白,包括夢想、日常生活,及氣候變遷與生態浩劫的真相。看似悠閒輕鬆的渡假場景,其實隱含著高度的社會警醒。詩意的場景、感人的歌聲與歌詞中描述的氣候議題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場生態歌劇將在長達4小時的循環演出中呈現。製作團隊運用34噸白沙將北藝中心的藍盒子改造成室內海灘,而為了整體色調的柔和,演出中無論是沙子的顏色還是海灘上的表演者,都呈現出相對平靜、溫和的色調,低彩度更貼近於長時間待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情境。《太陽與海》是由立陶宛的導演盧吉兒.巴澤吉凱特、作詞人珐伊法.格蘭麗帖與作曲家麗娜.拉蓓利代,跨足各自專業的三人攜手合作共創。希望讓嚴肅的主題在輕快的情境中自然呈現,歌曲的旋律多以流行曲風為主,帶著一絲熟悉感,讓觀眾陷入一種介於悲劇與喜劇之間的複雜情感中,也保持開放的態度,不過度給予框架或引導,讓每個人都有空間解讀此作品。觀眾也是演出一部分 與裸身表演者互動引爆話題《Temporary Title》則是一部融合表演和視覺藝術的作品,觀眾入場時會看到「活著的展品」赤裸的舞者隨機變化為植物、礦物、動物、人類及機器,觀眾可選擇觀看的角度,感受舞者塑造出的裸地景。部分的段落,每一位舞者會選擇一位觀眾,開啟真摯與坦誠的對話,舞台的界線因此消彌於無形,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消失無蹤。這場演出規劃在北藝中心的排練場展開,採看展的形式,凡是持當天票券的觀眾,可以選擇在15:00至19:00的展期入場。而隨機加入展場的舞者和觀眾,都將影響著表演空間中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形成一種有機變化的狀態。擁有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的編舞家薩維耶・勒華,在1991年開始融入藝術創作,他的非傳統思維模式和分子生物學背景影響了他的作品,嘗試拆解舞蹈及身體的多重可能性。與共同創作者余美華透過在特定時間內開放自由進出,《Temporary Title》展現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建立的關係與私密距離,讓觀眾不僅是旁觀者,也是整個場景的參與塑造者。期待透過2023臺北藝術節這兩檔非典型的展覽式劇場、劇場式展覽,呈現最當前的社會議題與藝術跨界能量,邀請民眾在本週末來北藝中心欣賞體驗演出。《太陽與海》於8月19日至27日於北藝中心藍盒子演出,購票資訊可至: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51062183816060933。《Temporary Title》於8月18日至20日於北藝中心11樓排練場演出,購票資訊可至: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50815564452757504,臺北藝術節詳細節目內容可上官網https://www.tpac-taipei.org/festival-taipei或至北藝中心粉絲團。
- 2023.08.16臺北藝術節《夢廻春閨》 傳統X現代跨界表演盛宴戲曲唱腔+音樂演奏+當代劇場 8/18-20中山堂演繹經典閨怨2023臺北藝術節已於本月登場,本週推出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跨藝術音樂表演《夢廻春閨》,將於8月18至20日於中山堂光復廳登場。由捌號會所醞釀三年,以《夢廻春閨》從現代視角重新詮釋閨怨故事,映照古往今來未曾停止的戰爭,將詩經與傳統戲曲交織結合現場音樂演奏,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視聽享受,2022年於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首演時,獲得如潮好評,被該音樂節藝術總監譽為「邀請過最好的臺灣節目」。今年回歸演出,呈現結合傳統戲曲唱腔、現代音樂演奏、當代劇場空間運用的三合一新樂╱劇種,創造令人難忘的表演體驗。經典故事現代詮釋 用音樂傳達文字能量《夢廻春閨》以民初京劇《春閨夢》為靈感,故事描述三國時期一位新婚女子的丈夫被迫參軍,因思念丈夫而陷入夢幻與現實之間的交錯糾纏,搭配充滿音樂性與節奏感、且富有想像空間的《詩經》文句,構成生動的敘事內容。導演王嘉明表示,《春閨夢》寫於民國初年,時逢軍閥引發的頻繁戰事,而從三千年前、三國、民國初年直至現代,無情戰火所帶來的影響千古不變,戰爭之下,永遠有在家殷切盼望與苦候丈夫的妻子。王嘉明透過古老的《詩經》、民初的《春閨夢》與現代融合風格的音樂演奏,以傳統和現代的元素交織建構一場時空交錯、情識迷離的表演盛宴。藝術精英塑造感知情境 體會光復廳風華王嘉明進一步說明,這次的演出地點在中山堂光復廳,整個建築體自帶鮮明特色,再加上燈光設計讓舞台置於建築之中,從燈光、舞台、人聲到四個演奏者的編曲,形成讓觀眾可以感知整體音樂性的情境。感知情境的源頭由四位音樂家源源不絕地提供:二胡王維剛、古箏吳妍萱、笛子林小楓以及擊樂張幼欣,透過作曲家陳樂鐸的統籌與修編,四位音樂家攜手共創多元層次的音樂。而感知情境的維續則由戲曲演員兆欣和劉世勤擔綱主軸:承襲程派的乾旦兆欣,民初的《春閨夢》原本即是他的劇目之一,此次他與導演王嘉明和音樂家們共同打造《夢廻春閨》,解構熟悉的原本、結合《詩經》再親自編腔、與音樂的部分一點一滴創建出京腔、音樂、文本、唱作緊密結合、深具高度觀賞趣味的新劇。另一位戲曲演員劉世勤是票戲圈當紅演員,2021年曾以《痴夢》獲得第十六屆天津和平杯、港澳臺及海外十大名票。她與兆欣在劇中時而為主僕、時而為人與影,情節、時空與人物的虛實流動,賦予維續觀賞情境的動能。本次演出的團隊「捌號會所」是一個集結音樂家、作曲家、藝術家與藝術行政的專業團隊,以藝術陪伴和製作創發為核心業務,透過行政統籌與資源整合,協助與陪伴藝術家們開創新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優異的專業能力和強大的創作展演能量。透過國際網絡及全球巡演計畫,為藝術家鋪設踏上國際舞台的路徑。「捕貓人製品」是捌號會所在藝術家支持系統的概念下,以創新製作為目標,協助藝術家實踐作品的持續性計畫,《夢廻春閨》是「捕貓人製品」的第二號作品。劇場導演王嘉明 攜手「捌號會所」團隊捌號會所藝術總監暨《夢廻春閨》發起者林芳宜表示,《夢廻春閨》的起心動念是找回戲曲的音樂維度、理出古老劇種在當代語境裡的美學路徑,在衛武營和國藝會的研發支持後,再遇疫情延宕,反而得到充裕的創作發展期,成就這齣前所未見的創作方式、嶄新型態的戲曲音樂。游刃於傳統和當代之間的劇場敘事的導演王嘉明,帶領演員與樂手的劇演樂奏,《夢廻春閨》結合傳統的戲曲唱腔、現代音樂演奏以及當代劇場空間運用,為觀眾帶來一場時空疊合、迷離繾綣的迴旋幽夢。《夢廻春閨》的購票資訊可至: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50819728129949700,臺北藝術節詳細節目內容可上官網 https://www.tpac-taipei.org/festival-taipei 或北藝中心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