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4.08.06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盛況空前 十萬人共襄盛舉 開啟兒童模式創造親子美好回憶由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承辦的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在熱鬧一個多月之後,於八月第一個周末圓滿落幕。邁入第廿五個年頭的臺北兒藝節以「開啟兒童模式」為主題,規模較往年更大、照顧對象更廣,如睽違四年重返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二場戶外演出、六十場前進社區演出,以及首次辦理的輕鬆自在音樂會。期間雖然因颱風一度打亂行程,但仍締造近十萬人參與的佳績,較去年大幅增加了四萬三千多人,在許多孩子的心裡埋下藝術的種子,也為成千上萬的家庭創造親子同樂的美好回憶。 作為臺灣第一個兒童藝術節品牌,老字號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是每年夏天最被期待的親子盛會,早在五月初家長們就開始引頸期盼兒藝節手冊問世,不同於嘉年華會形式的熱鬧大活動,臺北兒藝節拉長戰線、深入各行政區的「前進社區」,將熱鬧精彩的節目帶到市民生活周遭,常被家長們稱為「暑假救星」,用一場場適合孩子觀賞的表演,在整座城市織就一張綿密的網,讓孩子們在夏天的歡聲笑語中,一點一滴習慣了被藝術包圍的生活。參與人數破紀錄!觀眾回饋熱情高漲 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規模更甚以往,共有十一檔焦點節目、二檔童創基地,及超過一百四十場的免費演出,包括睽違四年、再度回到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二場大型戶外演出,以及一連四個周末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廣場登場的「藝術樂園」。其中,重返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臺的大型戶外演出,無論是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經典作品《潘朵拉的盒子》,還是身聲跨劇場的《希望之翼》,都吸引了許多民眾一同享受悠閒的周末夜晚,單場參與人次即破三千人,為夏夜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參與戶外演出的觀眾表示:第一次看是十年前,這次感受到不同的氣氛,現場增加不少互動橋段,小朋友很喜歡,因為有趣好玩,孩子整場都很專注。 向來被家長們視為兒藝節重頭戲的藝術樂園,今年在四個周末的時間裡,一共舉辦卅三檔、七十三場的演出,吸引一萬多名觀眾參與;加上在北藝中心公共空間舉辦的互動展覽「忘記時間的祕密基地」,有近四萬五千人次的參觀人數,光是在北藝中心參與兒藝節免費活動的民眾就高達五萬五千多人。 許多媽媽會在家長群組分享攻略,安排好時段盡可能將所有節目一網打盡,每次換場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少家長目標明確地帶著孩子轉移陣地佔好位置,顯然事前做足了功課。 為了進一步實踐文化平權的理念,今年的「前進社區」擴大舉辦,在臺北市十個行政區共推出十檔、六十場免費演出,精選國內優質親子節目,讓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就能在自家附近欣賞精彩表演。前進社區活動經營多年也吸引不少鐵粉, 除了看自己所在社區的表演,還遠征至其他行政區,希望多看幾場節目,現場工作人員認出了不少熟面孔不僅跨區而且連年報到;還有一對國中生姊弟騎著腳踏車趕場,在南港區的九如活動中心他們與工作人員分享:小時候媽媽都會帶他們來看表演,是童年暑假美好的回憶,現在雖然國中了,但是他們仍想來回味那份歡樂的記憶,還擬定了看戲攻略,希望能跨出自家的範圍。 今年兒藝節售票節目成績也十分不俗,購票觀眾達二萬二千多人,而前進社區參與的人次也近一萬五千人,加上藝術樂園、互動展覽、以及戶外演出,總參與人數近十萬人次,透過撒出綿密的網、一場一場的耕耘,累積出亮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大人小孩的心中留下悠長的歡樂記憶。節目多元、服務周全,滿足大小朋友喜好 今年兒藝節除了擴大規模,在節目安排上也致力於照顧更多族群。像是今年首次規畫的《莫札特的盛夏》輕鬆自在音樂會,當天在專業導聆的帶領下,大小朋友輕鬆地聆聽莫札特經典的第四十號交響曲,還學到很多音樂知識。所有觀眾都能自在地隨自己的狀態進出觀眾席,不必擔心他人眼光或影響其他觀眾。現場觀眾表示:非常好的演出,講解非常詳細,帶孩子看表演沒有壓力,不必時時提醒孩子乖乖坐好,希望可以有下次的演出。 在觀眾服務的部分也盡可能照顧多元族群,今年首度於藝術樂園期間在北藝中心廣場提供多功能流動廁所車,紓解觀眾排隊上洗手間的壓力;同時在戶外演出時,服務臺貼心地提供了防蚊液,在戶外演出和前進社區的現場都規劃了嬰兒推車集中放置服務,也有輪椅區和同行者陪伴座位等多項服務,希望讓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民眾都能放心參與兒藝節的各項活動。串聯各類舞臺,讓潛力創作者面向觀眾持續發展 今年兒藝節節目串聯北藝中心長年策劃及執行的多項專案及節慶,包括曾參與過「馬戲棚計畫」的演員,及「臺北藝穗節」的參演團隊,都受邀於藝術樂園演出。而《我的初戀是頭鹿》及《媽呀!外星人》兩檔節目,其主創和演員皆來自北藝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他們在培訓過程接觸完整的音樂劇創作、編導、演出等訓練,如今在兒藝節端出成果,題材和表演都獲得觀眾好評。如《我的初戀是頭鹿》的觀眾描述:演出就像七十分鐘一鏡到底的流暢電影,要能夠掌握節奏真的不簡單,除了青春笑聲,濃度也夠感動。 臺北兒藝節向來著重深耕,給予好的創作幾年的打磨時間,耐心地逐年階段呈現,2020年在兒藝節首演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便是一例,在當年大獲好評之後連年演出,每年都更進化,如今已成為兒藝節的招牌節目。這部由明日和合製作所所打造的兒童沈浸式劇場作品,內容探討情緒處理與彼此理解的課題,故事中的黑婆婆象徵負面情緒,作品期望能創造親子間互相理解和對話的可能。 小朋友第一次要走進黑婆婆的家時,都會害怕在外面等待的媽媽因此消失不見,但是在工作人員的耐心引導與陪伴下,小朋友幾乎都會勇敢地參與劇情走進去,然後擁有了開心又難忘的劇場體驗;不少家長回饋表示:看著孩子走入那扇門的背影時,忍不住流下不捨又安慰的眼淚。這些年下來,許多小朋友成為小路的忠實粉絲,每年都要再看一次。 今年兒藝節收穫不少觀眾的肯定,在兒藝節的問卷回饋讚許今年兒藝節活動十分豐富,也對於新增很多適合幼兒觀賞的表演感到開心;觀眾們還敲碗許願每年的兒藝節都能有這樣的規模,為大小朋友創造一個又一個充滿快樂回憶的夏天。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藝術樂園戶外演出(張之馨攝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8.01對青春的凝視與回望 黎煥雄攜手吳子敬跨世代對話重現《闖入者》2024臺北藝術節即將於本周五登場,打頭陣的節目為劇場重量級導演黎煥雄與新生代導演吳子敬攜手合作重現的《闖入者》,跨越時空展現八〇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風華。這次演出由黎煥雄提供原始作品架構,並由吳子敬添加新觀點,兩代劇場導演共同打造,既是黎煥雄對於青春的回望,也是面對新時代的省思。一齣在客廳排的戲,黎煥雄小劇場美學的起點1986年黎煥雄廿四歲,《闖入者》是他首部執導的劇場作品。當時他就讀淡江大學,就在彼時租屋的客廳排練這齣戲。首演後好評如潮,成為他劇場生涯的關鍵起點,後來更因此受到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主任馬汀尼邀請,參與新象小劇場演出。時隔多年,重新回到當年踏入劇場的起點,黎煥雄表示,他在九〇年代之後就開始跟劇作家紀蔚然合作,創作、執導許多中大型戲劇作品,包括現代戲劇、音樂劇、以及歌劇,但小劇場始終在他心中,「《闖入者》的重現對我而言不是重返小劇場,對我來說,小劇場一直是最核心的點。」吳子敬表示,重現版的《闖入者》確實保有小劇場的精神,「其核心精神是表演的凝聚,一種表演者對於身體和聲音的掌握,以及某種對世界的提問,帶有一點挑釁、一點反抗的狀態,是確實存在的。」吳子敬與黎煥雄共同工作多年,剛開始合作時認為自己看了這麼多黎導的作品,應該很了解他,沒想到每天回家以淚洗面,「我怎麼都聽不懂他說什麼?」後來他花了很多時間不停閱讀黎導的文字才克服這個問題。這次二人攜手重新詮釋黎煥雄首部劇場作品,在吳子敬的「闖入」,以及黎煥雄自己再「闖入」後,增加了新的篇幅,宛如穿越多重時空,帶領觀眾重新閱讀臺灣劇場史。《闖入者》全劇的架構是將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同名獨幕劇作品,以及美國作家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小說〈美莉安〉,二部作品拼貼、融合在一起;上半場描述一個劇團正在演出劇中劇《闖入者》,下半場劇中的劇團排練〈美莉安〉。透過劇中劇的形式,探討「闖入」這一個普遍而深刻的主題。此外,導演本人也出現在戲裡的後設觀點,在當時的臺灣小劇場是從沒有人嘗試過的創新方式,獨特的美學觀點因此引起熱烈的討論。間奏曲:黎煥雄與廿四歲的自己對話至於卅八年後的重現版會不會也出現導演上陣演出的橋段呢?吳子敬表示,由於這次有二位導演,因此導演將不會真正上場演出,但導演的意象會透過影像以及演員翻閱筆記時出現;特別的是,這次在上下半場的中間,還有一段劇組稱為「間奏」的段落出現。吳子敬表示,在這個「間奏」段落,劇中的演員會嘗試一些劇中的新片段,「這些段落和時間與空間有關,也會對照卅八年來的歷史變化。演員在場上翻閱導演筆記,提到黎導卅八年前是從這部小說作品裡獲得的靈感;這樣的安排,也等於是黎導在與廿四歲的自己對話。」跨世代的對話與思考:2024年的《闖入者》黎煥雄表示,相隔多年後有新世代導演吳子敬的加入,能夠補充文本內容並提出新觀點,「我們談論的『闖入』,是指當生命被介入、一段歷史或一個空間被介入,加上某種生命的神秘感,這些種種和當代觀眾的關聯,交由觀眾自己決定。」黎煥雄說,這次要呈現的不是1986年獨有的「闖入」情境,「而是透過世界的語彙,以較廣闊的視野,傳達我們對『闖入』主題的回應。」吳子敬表示,1986的《闖入者》談的是「後設」,後設的英文是meta,而meta又是現在主流社群媒體的名稱,所以他將這個概念擴大為討論如今當紅的元宇宙、去中心化的世界、虛擬佔據現實等話題。他說,很多東西大家以為過去了,但其實是一個週期,他在文本的隱喻和符號中找到了許多可能性,並將這些元素與當代的社會議題結合起來,重新思考「闖入」這件事。跨足劇場和音樂界,四場講座打開不一樣的黎煥雄北藝中心從七月份開始舉辦一系列「北藝人物」講座,其中有四場「聽說黎導退社了」講座,便是以黎煥雄為主題人物。從河左岸到人力飛行劇團,黎煥雄跨足音樂劇、歌劇和小劇場,以「如詩般的語言」獨樹一幟。歌手魏如萱形容與他合作如「通靈」,默契十足;音樂人陳建騏則讚賞黎煥雄深厚的音樂底蘊,兩人攜手打造出多部膾炙人口的幾米音樂劇。指揮家簡文彬回憶,他在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期間,曾邀請黎煥雄執導貝里尼歌劇《諾瑪》和華格納的《尼貝龍的指環》四部曲,間接促成黎煥雄獲邀赴德國萊茵歌劇院執導普契尼歌劇《杜蘭朵》,黎煥雄提出有別於歐美製作版本的既定東方印象,並大膽融入香港雨傘革命等當代元素,以獨特的美學觀點征服歐陸,成為德國萊茵歌劇院的定目劇。黎煥雄在講座中回顧他從新竹中學的文藝少年,到創作首部劇場作品的歷程。他沒有學院框架,從文學、電影與音樂汲取養分,自八O代起持續耕耘至今,累積了現代劇場編導廿七部、音樂劇及新媒體音樂劇場編導十部、歌劇及音樂劇場十五部的作品。藝評人汪俊彥認為臺灣有一位像黎煥雄這樣由八O年代小劇場時期耕耘至今的創作者十分幸運,跨越近四十年的歷史透過黎煥雄的眼睛,在時間當中不斷穿梭,並向未來投射。這次演出將於八月二日至四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為觀眾呈現黎煥雄與吳子敬兩代導演之間的跨世代對話與劇場美學的交會。此外,8月2日(五)首場演出後將舉辦演後座談,歡迎觀眾踴躍參加,更多訊息請上北藝中心官網查詢。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闖入者》演前記者會,現場演出照片。(攝影許斌,人力飛行劇團提供)
- 2024.07.30打開「北藝筆記」,形塑你的劇場學 遇見「北藝人物」,探索重量級創作者的風格養成即將於八月登場的2024臺北藝術節以「時間博物館」為主題,除了多檔精彩節目,也推出免費系列講座,包括以人物為主的「北藝人物」、以作品為主的「北藝筆記」,橫跨兩個月共計廿場精彩講座,有王榮裕、黎煥雄、瑪蒂德.莫尼葉、麿赤兒等重量級主角,也有會員預購即秒殺的《親愛的帕索里尼》相關影展與講座,講者來自學術界、流行音樂、古典音樂、視覺藝術等領域,皆為一時之選。 六、七月份共進行十場講座,以導演黎煥雄為主的四場講座,從他的音樂劇、歌劇到小劇場作品,爬梳近40年來他的創作脈絡;以導演王榮裕為主題人物的三場系列講座,自他的生命史到金枝演社美學的整理,讓我們看見臺灣土地的生命力,如何在劇場開花;另外還有藝評人郭亮廷、學者陳雅萍,對於法國當代舞蹈的發展及重量級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的創作哲學,有更深度的解析;至於導演許哲彬則從作品出發,談國外劇本在地轉譯的思考。八月講座與電影起跑精彩可期的劇場通識課 與藝術家最親密的對話 接下來在八月份還有一系列精彩可期的講座即將登場。八月十日北藝大戲劇系專任副教授林于竝將主講《什麼是舞踏?》,為觀眾揭開舞踏的神秘面紗。本次臺北藝術節的重點藝術家麿赤兒,師承舞踏大師土方巽,將舞踏技巧與他的創作結合,成立知名舞團「大駱駝艦」,睽違廿七年後,他再度踏上臺灣的土地,帶來《黃金雨》,而他與馮莎‧夏紐也將於八月十五日親自分享兩人相遇的起源,以及如何透過表演表達思想自由,重新定義當代舞蹈;八月廿九日將迎來法國重量級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與大家分享創作哲學,並解析新作《黑暗之光》的靈感起源與如何將文本轉換成肢體的過程。 今年臺北藝術節的重頭戲《親愛的帕索里尼》以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的電影服裝為主角,北藝中心特別邀請電影界名人黃文英、聞天祥、楊元鈴及鴻鴻等人,從服裝、電影及劇場等面向,為這位電影大師進行全方位的解析。黃文英自電影《索多瑪120天》的服裝設計出發,談服裝對於演員進入角色的重要性;曾策畫過帕索里尼影展的策展人楊元鈴,則帶來帕索里尼驚世駭俗作品背後的創作意念;聞天祥從蒂妲.史雲頓與帕索里尼於電影的現身做為起點,細細梳理相關作品;鴻鴻自劇場的角度出發,讓觀眾知道帕索里尼不僅是電影導演,也具備劇場編導的身份。此外,帕索里尼的經典電影《索多瑪120天》、《伊底帕斯王》和演員蒂妲・史雲頓的代表作《美麗佳人歐蘭朵》也將重新上映,系列講座與電影將於八月十日、十一日、十七日、十八日在光點台北舉行。 「北藝筆記」系列講座也將於八月登場。泰國導演維帢亞‧阿塔瑪與泰國文化研究者梁震牧將分享《曼谷公寓》的創作歷程,並剖析泰國社會詭譎的現況;比利時藝術家米耶‧沃洛普則將以精簡的四十五分鐘,分享《一路到底》的創作故事;生物藝術創作者顧廣毅與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將分享耗時三年的共製節目《蝙蝠祭》的創作歷程,並預告將在北藝中心打造蝙蝠主題微型夜市。而烹飪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位在士林夜市旁的北藝中心,特別規劃北藝筆記的另一系列「北藝好食光」講座及走讀體驗,將於八月三日至四日舉辦,邀請各領域的文化職人與生活達人,以人文角度咀嚼臺灣飲食文化,期望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保存屬於臺北的味道。《飲食》雜誌創辦人焦桐帶來《味道福爾摩莎》講座,探索臺灣美食的發展歷程,以及農業、畜牧業和養殖業如何支撐餐桌上的豐盛佳餚;郭元益副總經理郭建偉及舒喜巷共同創辦人黃飛霖的《相遇士林新街 回味青春的五味雜陳》,從士林市場出發,探索地方的美食記憶。日常的街頭小吃積累的是人們對生活的印記與感知,《臺灣美食小吃的身世》由作家曹銘宗主講,從小吃看臺灣的繽紛並陳;中廣流行網「超級美食家」主持人王瑞瑤則帶來《從牛肉麵談美食融合》講座,臺灣牛肉麵究竟有多少種?清燉和紅燒又有哪些做法?你最愛的牛肉麵是哪一家?除了內容精采的講座之外,「北藝好食光」還將安排士林夜市走讀活動,由黃飛霖作為引路人,帶領觀眾們從北藝中心出發,走過見證士林榮景的復發竹木行、農作物集散地的士林堆集場、人聲鼎沸的士林市場,最終來到士林鬧街的信仰中心慈諴宮,邀請觀眾一同散步於迷人的地方故事,發現屬於士林除了夜市之外的巷弄閒情。更多資訊請至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網查詢。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北藝人物: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event?kw_ids[]=1474北藝筆記: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event?kw_ids[]=1475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北藝中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今年推出重磅活動「北藝人物」 ,邀請多位劇場人、藝術家舉辦對談講座,探索臺灣劇場多元發展過程。左一為金枝演社創辦人游蕙芬分享金枝演社的創辦過程以及她和王榮裕的相識過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7.18亞當計畫第八年首度走出臺灣 「藝術家實驗室」前進曼谷激盪新火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亞當計畫」邁入第八年,2024年主題為「舞動時態」,作為亞洲地區少數專以藝術家交流共創為核心的平臺,今年首度走出臺灣,將「藝術家實驗室」移到國外舉辦,和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BIPAM, 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合作,邀集泰國、臺灣、越南、印尼、日本與澳洲等地的藝術家一起激盪創作火花,期待能有更深度的文化交流。「亞當計畫」全名為「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林人中擔任策展人,有別於其他著重於節目挑選性質的展會,亞當計畫強調以藝術家主導,邀請亞洲各國藝術家一起發想創作,從互動網絡中爬梳創作脈絡,從不同的對話裡尋找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以藝術家為主導的平臺 亞太藝術創作新力量 林人中表示,亞當計畫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藝術家跨國交流的平臺,「從臺灣出發,放到亞太的脈絡,做跨文化、跨領域的交流,發展到現在邁入下一階段,將『藝術家實驗室』移到國外舉辦,這也是多年來和各場館、組織建立深厚交流的成果。」 今年亞當計畫以「舞動時態」(Choreographing Theirstories)為主題,主要探討多義複數的歷史如何重塑對當今時代的理解,以及藝術家們如何透過身體運動、行動和流動性,將身體、場域和歷史間的關係相互思辨與交織。時態如何舞動 他、她和他們的故事 「藝術家實驗室」是亞當計畫的焦點單元,今年在曼谷與臺北雙城舉辦,由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藝術總監莎莎賓.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擔任客席策展人,和臺灣藝術家黃鼎云一起帶領「藝術家實驗室」在曼谷、臺北兩地進行。今年藝術家包括來自越南、泰國、印尼、日本、澳洲、德國和臺灣等地,將透過非二元文化敘事的視角,深入探討城市、地方和社群的文化,以及個人和集體的「他的故事」(history)、「她的故事」(herstory)和「他們的故事」(theirstories)。國際重量級策展人導師齊聚臺灣 培育下一代策展新星 值得一提的是,北藝中心今年首度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聯手推出「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以培育下一代策展人為目標,規劃密集實務課程提供年輕策展人與導師學習、與同儕交流的機會,從中發展策展理念,拓展橫跨表演及視覺藝術領域的文化視野。國際導師群包括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節聯合藝術總監丹尼爾.布蘭加.古貝(Daniel Blanga Gubbay)、澳洲墨爾本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創意總監傑夫.可汗(Jeff Khan)、巴西Panorama藝術節藝術總監奈塞.洛佩茲(Nayse López)、英國曼特斯特國際工房創意總監劉祺豐(Low Kee Hong)、南非藝術節藝術總監魯瑟拉・西塔(Rucera Seethal)、及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節目策畫總監Faith Tan。透過全球公開徵件選出八位來自印尼、香港、澳洲、愛沙尼亞以及臺灣的新銳策展人,亞當年會將成為導師及同儕間對話、研究和學習的空間。在國藝會的支持下,入選的臺灣四位策展人不需繳交學費;此外,導師群亦將於八月廿五日舉行二場免費公開講座,與大眾分享他們的藝術策展實踐。 以呈現新計畫的發展過程為核心的「新作探索」單元,今年與各國際夥伴合作,邀請澳洲塊動舞團(Chunky Move)、澳洲表演藝術家艾瑪.梅.吉布森(Emma Maye Gibson)、現居葡萄牙波多的巴西裔藝術家加雅.德.梅德羅斯(Gaya de Medeiros),以及香港TS Crew與日本contact Gonzo參與。 去年「亞當藝術家實驗室」的臺灣原民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和日本編舞家松本奈奈子(Nanako Matsumoto)延續了當時的相遇、交流和對話,合作開展的新作也將在今年的「新作探索」單元中進行階段性呈現,並於今年十月在京都藝術節首演。 「亞當計畫」將於八月廿三日起跑,並於八月廿八日至九月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進行五天年會。詳情請見北藝中心官網。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亞當計畫」全名為「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開創,今年首度將焦點計畫「藝術家實驗室」移到曼谷舉辦。(C) Nattarika,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7.11重返青春!《我的初戀是頭鹿》 帶你穿越校園時光 感受初戀悸動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刻正熱鬧進行中,除了專屬小朋友的歡樂,也有為青少年打造的專屬饗宴。由編劇暨作詞胡錦筵、作詞陳星佑、作曲徐啟洋、導演吳璟賢攜手合作的音樂劇《我的初戀是頭鹿》,將於七月十二至十四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故事描述一段宮廟男孩與學霸女孩衝撞體制的戀愛故事,劇情青春洋溢、笑淚交織,帶領觀眾重溫校園時光,感受初戀悸動。當青春愛情想掙脫體制束縛 《我的初戀是頭鹿》是一個校園愛情故事,但談論的其實是自我認識的主題。導演吳璟賢表示,戀愛是認識一個人的開始,對對方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也想了解對方的想法,接著會開始質疑世界運作的方式。他坦言,自己在青少年時期也曾對體制產生許多疑問,例如:為什麼不能留長髮、為什麼只能穿特定服裝去學校、為什麼要這麼早上學?他認為,透過與他人交流、認識不同想法,才能更深入了解社會,以及這些體制背後的建立原因。 故事從校園裡出現多起破壞事件,現場都有一個圖案—用麥克筆畫下的「鹿頭」開始,成天在學校鬧事的壞學生阿朱,馬上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另一方面阿朱為追求班上第二名的婕琳,決定拼模擬考第一名去向她告白,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他卻因此得知婕琳與班上第一名的正耀是神祕組織「鹿」的主謀,原來「鹿」是一個反抗學校的組織,阿朱和婕琳在行動中互相靠近並墜入愛河。然而,阿朱在一次行動中形跡敗露,三人之間出現分歧,全劇的劇情圍繞著青春期反抗體制結合戀愛情節,充滿著校園的氣息。讀劇版本全面升級! 吳璟賢打造更具活力舞台 生長在澳門的吳璟賢,為了創作《我的初戀是頭鹿》,深入研究臺灣高中制度,了解午休、模擬考、體育班等校園文化。在校園巡迴宣傳時,他更親身體驗了校園生活,觀察學生們在教官訓話時的反應,感受在校園學習的氛圍。 去年看過讀劇版本的觀眾紛紛給予好評表示,「好有日本青春電影的感覺,氛圍感滿分!」,「音樂、編曲、表演、舞臺、燈光,一切都恰到好處」,甚至想起初戀的感覺了。 吳璟賢也提及,今年的版本加入了新歌曲、全新編曲,並搭配現場樂團演出,為觀眾帶來更具活力的舞台體驗。此外,劇本也參考了觀眾回饋進行調整。本週五、六、日三天即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的作品《我的初戀是頭鹿》,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大家進劇場,一同感受、回憶校園青春生活。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83079678891057153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我的初戀是頭鹿》劇照。(攝影:蔡耀徵,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7.09「舞台燈亮,請走!」 臺北藝穗節好戲上場,表演藝術的百樣可能性全球都在瘋藝穗節!夏天逛城市的最佳方法 由臺北市政府主辦,強調自由參與、鼓勵創新的臺北藝穗節邁入第十七年,今年以「舞台燈亮,請走!」為主題,共有一百四十五個團隊在卅五個場域空間,自八月廿四日起連續熱演三周,預計帶來六百一十七場次的演出,臺北藝穗節跟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一樣,只要跟著演出走,便是夏日逛城市的最佳方法。規劃承辦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昨日(十日)舉辦臺北藝穗節宣告記者會,現場有多組表演團隊輪番上陣為藝穗節暖場,也讓大家預先一窺今年藝穗節的百花齊放。 「舞台燈亮,請走!」是劇場術語,2024臺北藝穗節透過這句舞台監督下達的指令,將民眾熟悉的日常空間,在燈亮後轉化為表演者登場的舞台,成為民眾與藝術相遇的場域。而臺北藝穗節特有的開放多元的精神,任何人只要有故事要說,就可以在臺北藝穗節獲得「舞台燈亮,請上台!」的機會。臺北藝穗節因此一直是表演魂的實踐地,也是年輕藝術家敲門磚。飆舞、飆藝,高速拋接你的、我的藝術 今年藝穗節節目之一《四肆》,由舞者李律和邱琬筑同台演出,作品結合了佛朗明哥和北印度古典舞,兩人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舞蹈,透過節奏拍點找到相融之處,邱琬筑表示,作品也融入了彼此的生命歷程,她形容製作這部作品,有如以「做手工」,細細探究兩種舞蹈的根源文化,找到對觀眾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她們對舞蹈的專業與喜愛。 大可創藝的《聚.众》,將發表七個短篇舞作,其中包括邀請奧地利著名藝術家Chris Wang王翌熠創作編舞,並與舞者王珩、林靖嵐一起呈現的作品〈沙與泡沫〉(Sand and Foam),透過舞蹈表現人際與生命的關係。 成立於2023年的團隊「ROTATE.05」,在藝穗節中將發表《再・見》,作品結合視覺展覽和表演,想法來自成員蔡宜珊在疫情間的感受,在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設有扯鈴線編織而成的網絡區域,上面繪有成員們的扯鈴、生活物品、照片等,成員鄭伃君表示,過往談到扯鈴,觀眾可能會想到需要拋接到很高的地方才能表演,但是「ROTATE.05」試圖以不同的方式表現扯鈴,也融入團員們的生活經驗。《我想要一個哥哥》 資深演員賴澔哲首度執導 此外,資深演員賴澔哲首度擔任導演,和他的姊姊賴安妮一起合作,推出作品《我想要一個哥哥》,賴澔哲表示,重返舞台演出是姊姊去年的生日願望。原來姊姊小時候曾就讀舞蹈班,現在是位護理師,想要重溫舞台的魅力,「對姊姊來說,是一種跨界,對我而言也是跨界,我從一位表演者,第一次成為指導別人、給人意見的導演,是全新的學習。」 關於作品名的「我想要一個哥哥」,賴澔哲說,也反映了姊弟相處的回憶,「因為從小和姊姊吵吵鬧鬧時,都會說:我想要一個哥哥。」賴澔哲表示,透過這次創作,也更加了解姊姊。整個城市都是舞台,北藝中心計程車道首開放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臺北藝穗節皆以「城市各處即是舞台」的精神,在各種非典型空間演出,今年最特別的是連北藝中心計程車道也搖身一變成了舞台,此外還有北投大繼藝文工作室、品茶空間雜草町、古宅新空間河神的丸子、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以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小黑盒沉浸式劇場等新場地加入藝穗節的陣容。欲瞭解更多詳情,請密切關注北藝中心官方網站與臉書粉絲專頁的訊息。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2024臺北藝穗節宣告記者會,表演團隊大合照。(攝影Grace Lin,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