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4.10.24臺德攜手,共創兒童青少年劇場新視野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首屆國際論壇為促進臺灣與德國在兒童及青少年劇場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與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Goethe-Institut Taipei)將於2024年10月24日至27日,首度共同舉辦「臺德2024表演藝術國際論壇─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創新與研究」。德國經驗 x 臺灣熱情,激盪創新火花 德國兒童及青少年劇場在過去二十年來蓬勃發展,已成為劇場界不可或缺的一環,臺灣近年來也積極推動青少年藝術教育,北藝中心更藉「臺北兒童藝術節」平台深耕兒童劇場,同時積極為青少年觀眾推出劇場作品,此外,「夏日瘋劇場」計畫,讓青少年有機會實際參與戲劇工作,親身感受劇場魅力。 此次論壇將聚焦「年少觀眾」,從文化政策、藝術創作、節慶規劃、空間打造到特色體驗等面向,邀請臺德兩地劇場界菁英分享實務經驗,共同探討如何為兒童青少年打造更豐富多元的劇場體驗。給兒童的音樂劇 以圖像、歌聲、想像力說故事 來自德國的庫圖里耶劇團 (Theater Couturier)也將於10月25日、26日兩天演出作品《聲音的線條》, 庫圖里耶劇團長年一直和音樂家一起工作,創作適合親子一起欣賞的戲劇作品,他們發展了自己的詩歌、音樂與繪畫戲劇語言,演出風格幽默,以音樂、歌唱、戲劇和偶戲表演征服觀眾的心。《聲音的線條》是一部給兩歲以上小朋友的音樂劇,以線條、形狀、歌聲和想像力說故事,演出時使用一條長線,兩名演員藉著這條長線變化出不同的形狀,編織出高山、湖泊和動物,加上歌唱、擺動、為不同故事內容配上不一樣的聲音,空間和聲音的結合很緊密,短短30分鐘,充滿了魔力與童趣。交流臺德兒少藝術教育經驗,共創美好未來 首場講座邀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總監格德.陶博 (Gerd Taube),以「德國青少年劇場的體制、政治框架與當代美學趨勢」為題, 深入探討德國青少年劇場的體制、藝術發展,以及其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長年在臺灣深耕兒童劇場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其推動的「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可說是臺灣文化界的一大奇蹟,紙風車的腳步遍布全臺368個鄉鎮,透過每一場戶外演出,為孩子們帶來歡笑與感動。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任建誠也將在講座上分享紙風車如何克服萬難,將劇場搬到偏鄉,以及全臺百萬觀眾的參與,如何改變了臺灣的文化面貌。 另有多場精彩對談講座,包括格德.陶博將與巴伐利亞兒童戲劇節「珍奇櫥窗」藝術總監安卓.瑪莉亞.艾歐(Andrea Maria Erl),以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盟主余浩瑋對談,談論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藝術節策畫;禿鸛劇團聯合藝術總監蒂娜.俞可 (Tina Jücker)與園濱劇院―柏林少年國家劇院聯合總監克莉絲汀娜.舒兒茲 (Christina Schulz)、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等,一起談論兒童及青少年的劇場空間與經營。報名與詳細場次資訊可至北藝中心網站:https://tpac.org.taipei/Goethe 查詢。歌德學院官網:https://www.goethe.de/ins/tw/cn/index.html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oetheInstitutTaipei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oetheinstitut_taipei/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臺德2024表演藝術國際論壇─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創新與研究將於10月24日至27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行,記者會現場與會嘉賓大合照。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10.13日常小物,舞台奇蹟 2024北藝馬戲節化身控制狂們的百憂解為推廣當代馬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十二月將迎來第二屆的「馬戲節」, 自十二月七(六)至廿九(日)日止,共帶來五檔精彩節目,除了可以看見各類型馬戲表演者精煉的個人技巧之外,更可以看見馬戲技巧在戲劇、物件劇場、舞蹈領域的精采應用。 今年兩檔國外作品,分別是法國當代馬戲團體「銀河集會」帶來的作品《超展開》,以及義大利當代馬戲新星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Andrea Salustri)的《保麗龍》。展現出完全相反的創作哲學,《保麗龍》將馬戲對身體及物件的控制推到極限,而《超展開》則刻意將表演者推入失控的深淵。 三檔國內創作皆為新作,包括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虛缺號》、導演洪唯堯的《落地前六釐米》、以及北藝中心的自製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在充滿節慶氣氛的歲末,為觀眾帶來全新的驚喜。保麗龍起舞!馬戲鬼才精心布局的詩意作品 《保麗龍(Materia)》,是來自義大利的當代馬戲新星安德里亞.薩魯斯特里(Andrea Salustri)的作品,透過特殊的手法讓保麗龍看起來有了生命,可以表演、跳舞,隨著表演者的想法移動,視覺效果驚奇。巡迴歐洲十三個國家,超過卅個節慶及場館,包括威尼斯雙年展、柏林藝術節、哥本哈根馬戲藝術節等。 安德里亞表示,保麗龍的輕盈與不穩定,令他看見無限的可能性,他也將此視為一種挑戰和探索,「最有趣的部分不是使用保麗龍做什麼技巧,而是保麗龍本身能做什麼技巧。」 這改變了過去觀看馬戲表演者展示技巧的習慣,演出中觀眾不自覺地將保麗龍視為舞者,以圓、片狀、顆粒等不同型態展示各種舞姿。細緻的收音,甚至能聽見保麗龍舞者的聲音。安德里亞和保麗龍同臺表演已十分有心得,「唯一能和保麗龍共舞的方式就是輕柔的對待它,如果試著抗拒,它就會斷裂。」故事情節《超展開》為事故意外 銀河集會置身超驚險舞臺 法國當代馬戲團體「銀河集會」於2015年成軍,五位創始成員將雜技與戲劇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情境雜技」。作品以失衡、危險為核心,讓觀眾在驚險刺激中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他們的作品讓雜技不再僅是一種挑戰地心引力的優雅方式,而是一種應對不可預測的能力。 《超展開》的原文「Zugzwang」是西洋棋術語,描述先手不利的迫移局面。演出讓表演者置身絕境,舞臺上靜置著一間剖面公寓,彷彿一幅等待故事/事故發生的畫作。突然間牆壁撕裂,椅子跳舞,地板震顫至混亂,場景顛倒,由裂縫、門、通道、陷阱和各種物品組成的混亂公寓,迫使表演者每一步都驚心、下一秒都屏息。因一切動作都源於現實情況,就產生了有時接近編舞,有時似乎完全是即興的特技動作。 「我們的出發點不僅僅是馬戲團本身,而是對人類及其與敵對環境所保持的關係的當前反思。 」銀河集會成員馬蒂厄‧布萊頓(Mathieu Bleton)這麼表示。劇場導演洪唯堯玩馬戲!新作《落地前六釐米》顛覆想像 劇場導演洪唯堯今年首度挑戰馬戲,帶來全新作品《落地前六釐米》。「落地前六釐米」 指的是空中動作時,表演者最後調整身體的關鍵時刻,這個瞬間充滿了不確定,也決定了動作是否能完成。 在這部作品中,觀眾也會看到五位各有專長的表演者。如曾馳騁網球場的張汶皓將舞蹈與網球的節奏完美融合,街頭舞者陳聖崴將街頭的活力帶進劇場,舞者曾淯婷擅長將傳統舞蹈與現代科技結合,過去是廚師的朱宸祐以他幽默的個性讓雜耍圈表演充滿反轉與意外,而熱愛生活的戴郁仁則將生活點滴融入他的砌磚表演中。 導演洪唯堯將創造各種完美動作前的「六釐米」的瞬間,如排練發展過程中,刻意設計各種高難度動作,如走繩、空中飛人等,並以工業用電風扇或網球發射機干擾,表演者必須展現精準的身體控制能力,以及面對未知的勇氣。以身體書寫不完美的人生故事《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 由北藝中心2023年馬戲棚計畫延伸出來的自製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邀請陳武康和周伶芝擔任創作概念,與演員王健銘、朱宸祐、吳政穎、陳宥任和黃翊共同創作。意在探討「馬戲」的本質,及表演者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掙扎與挑戰。 熱愛馬戲的表演者王健銘,畢業於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喜歡在馬戲世界裡探索多元包容性與各種可能性;朱宸祐早年是一名廚師,綽號也叫廚師,2015年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開始學習與接觸馬戲生態;吳政穎來自高雄,早期以火舞、街頭表演起步,畢業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目前在馬戲之門從事馬戲創作和劇場表演。 陳宥任畢業於台灣戲曲學院,表演跨足行為藝術、戲劇、舞蹈、馬戲,擅長默劇小丑,作品以幽默包裝深刻道理;作為一名馬戲表演者與自由藝術家,黃翊長期沉浸於扯鈴的練習,他試圖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與馬戲物件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並藉此與觀眾分享他的內心世界。 馬戲顧問周伶芝表示,馬戲是一個常被邊緣化的表演形式,故身在其中的表演者很擅於跳脫主流的價值觀。這部作品想問:如果不符合社會的原先標準,那麼是否就是一個問題兒童?是否就成為破壞世界規則的慢性病?鷹架下的心靈迷宮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新作《虛缺號》 此外,長年致力於臺灣新馬戲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繼《苔痕》入圍台新藝術獎後,再度與德國舞蹈劇場團隊「支離疏製作」合作,推出全新作品《虛缺號》,將馬戲技巧與舞蹈劇場的敘事結合,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震撼。 舞臺上可見巨大鷹架矗立,雜草叢生,一群去個性化的表演者,在這個揭露與隱匿、真實與虛構、自然與人工同時存在的壓縮空間裡,反覆行走、奔跑、攀爬、墜落,隱喻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我們不斷接收著大量訊息,卻又因資訊過載而迷失了自我。 作品透過馬戲的肢體語言和舞蹈劇場的結構,將現代人的心靈狀態具象化,呈現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畫面。邀請觀眾一同反思,在這個充滿雜訊的世界中,我們如何找回自己。北藝中心馬戲節將於十月十六日中午十二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演出相關資訊請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網。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
- 2024.09.03【小心間隙 挺進前行】 聚焦創新與未來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重返臺灣 匯集全球菁英 共探表演藝術未來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將於九月四至六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舉行,AAPPAC年會睽違十二年再度回到臺灣,以「小心間隙,挺進前行」(Mind The Gap, Lead The Path)為主題,聚焦探討全球表演藝術場館在傳統創新、在地連結、永續發展以及AI技術等方面的挑戰與機會。與此同時,臺北市政府首度舉辦的「潮臺北」(Trendy Taipei)活動也將於九月二至八日登場,串聯演唱會、產業論壇、城市行動,邀請全球音樂、影視、科技產業的菁英齊聚臺北,屆時的臺北勢將有一個熱鬧非凡的藝文秋天。圖:20240904 AAPPAC開幕_AAPPAC主席-Douglas Gautier AM(阿德雷德) 開幕致詞及歡迎新會員@TPAC PHOTO by Grace Lin、Paul ChaoAAPPAC年會遇上「潮臺北」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表示,AAPPAC的角色非常重要,不僅促進藝術交流與場館合作,更是創意和文化外交的重要平臺,強化各國的深度聯繫,我們十分榮幸,在睽違十二年之後,AAPPAC年會再次來到臺灣。臺北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城市,相信在本次年會豐富的日程安排下,大家將會有一個難忘的城市體驗。 臺北市作為臺灣的文化重鎮,自廿世紀初即孕育了豐富的藝術創作,積極打造多元的藝文場域,如牯嶺街小劇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並舉辦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等國際級藝文盛事,將臺北推向國際舞臺,成為亞洲重要的藝文重鎮。今年首度舉辦的「潮臺北」,延續這股藝文能量,聚焦於音樂經濟、產業論壇以及城市計畫,希望促進產業發展,建立全新的臺北城市品牌。圖:20240904 AAPPAC開幕_臺北市市長蔣萬安致詞@TPAC PHOTO by Grace Lin、Paul Chao疫情後的劇場新趨勢:線上劇場 自Covid-19爆發以來,全球表演藝術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2024 AAPPAC年會首日,以臺灣線上劇場的初探與個案研究出發,探討後疫情時代劇場的數位轉向。 講者周慧玲教授以問卷調查和藝術家深度訪談的方式,研究歐洲、亞洲和美洲等十一國、八十多個線上戲劇節目,解析以雲端為基礎的數位表演模式,重新審視劇場藝術的核心精神——「現場性」和「共存性」,探討後疫情時代,不同形式的線上戲劇如何延續或翻新既有的戲劇產業結構和戲劇美學概念。周慧玲教授長期致力於數位戲劇與戲劇研究交流社群,本次年會專題演講期待透過其對於線上劇場的寶貴洞見和劇場實踐經驗,讓與會者對於戲劇本質與線上戲劇有不同想像。潛力新作 臺灣焦點作品 在年會期間也規劃了二項系列活動,包括由AAPPAC大會籌劃的「新作探索(Connecting Series)」,以及由臺灣表演藝術團隊輪番登場的「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前者是為會員們搭建一個尋求國際合作的平臺,提供各國藝術家或團隊分享開發中的潛力新作提案;後者則讓來自各地的策展人透過濃縮的精華認識臺灣的表演藝術脈動,在年會期間共有六場Showcase、共十二組團隊的選粹呈現。有近兩年造成劇場搶票熱潮的躍演《勸世三姊妹》、莎士比亞原著劇本經典改編的窮劇場《母親.李爾王》、2022年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及2023年臺北藝術節廣受好評的《夢廻春閨》,演出型態包含音樂劇、當代舞、傳統戲曲等,展現滿滿臺灣表演藝術能量。 同時,在年會的開閉幕演出,北藝中心也相當用心地安排,其中,開幕表演由《桑布伊 X 布拉瑞揚舞團》擔綱,舞蹈空間舞團帶來的特別演出《碎月》,而閉幕演出則為臺北藝術節好評之作──同黨劇團的《父親母親》,希望讓來自亞太各地的AAPPAC年會參與者藉此更能了解臺灣表演藝術的多彩多姿與豐沛的創意。論壇亮點:國際視野下的表演藝術新趨勢 年會期間的論壇將鎖定四大議題及一場專題演講進行交流,包含「藝術的持續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與保鮮」、「鄰里生活:文化場館正與社區共舞」、「恆長永續:天長地久是一個動詞」、「演算劇場:AI技術的劇場旅程」。針對每個議題都邀請了劇場及組織重要的領導人與談。 年會第一場對談以「藝術的持續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與保鮮」為題,由劇評汪俊彥主持,邀請臺灣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及新加坡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共同探討傳統藝術如何在自身生命中發酵,與當代藝術結合,創造出不失本質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 「鄰里生活:文化場館與社區共舞」論壇,邀請全球文化區網絡協會(GCDN)總監Gregorio Lucena Scarpella將親臨會場,分享全球文化區的創新理念與實踐案例。 GCDN致力於透過跨國界合作,推動城市文化發展,並與在地社區建立緊密連結。文化區的概念,是透過國際藝術交流,活絡城市經濟,同時保持對多元議題的包容性。另外還有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總裁Yvonne Tham及奇利瓦克文化中心執行總監Jean-Louis Bleau,分享其所在城市文化區的成功經驗。 AAPPAC與GCDN首次策略合作,共同擴大國際藝文交流版圖,為與會者帶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在劇場藝術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演算劇場:AI技術的劇場旅程」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深入探討AI技術如何與舞蹈創作結合,並開啟舞者身體的新想像。如:臺灣雲門舞集的《波》 透過AI將舞者的身體數據化,並與舞者在舞臺上即時互動,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Google藝術與文化專案經理 Pierre Caessa也將分享與英國編舞家Wayne McGregor共同合作開發出舞作《LIVING ARCHIVE》的創作歷程。此外,還有日本前衛藝術家梅田宏明將分享其在高科技舞蹈領域的創新經驗,臺灣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則將分享如何將新媒體融入身體創作。透過這些案例,與會者將能深入了解AI如何改變編舞家的決策,並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舞體驗。從北藝出發 串聯全臺藝文館所 年會期間共有來自十九個國家及地區、超過二百位表演藝術界人士齊聚一堂,包括AAPPAC會員、國內外藝文機構及表演團隊代表。參與的國家包含亞太地區國家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等、澳洲、紐西蘭;另外,也有非亞太地區的國家會員參與,像是美國、加拿大、瑞士、西班牙、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 除了精彩的論壇與表演,北藝中心也規劃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邀請與會者一同探索臺灣的藝文場館。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及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導覽,到新北投車站、溫泉博物館的參觀,以及自費行程至雲門劇場、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地探訪,讓參與者深入感受臺灣的藝文環境。AAPPAC年會相關資訊請詳見北藝中心官網。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20240904 AAPPAC開幕全體大合照(來自十九個國家及地區、超過二百位表演藝術界人士齊聚一堂)@TPAC PHOTO by Grace Lin、Paul Chao)
- 2024.08.29裸身革命,蘇品文《剩女經濟》挑戰身體政治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最新作品《剩女經濟》本周末將於臺北藝術節登場,這部作品不僅延續了他對身體表演的深入探索,更探討當代社會中對性別、年齡及女性角色的複雜議題。蘇品文曾以《少女須知》系列作品在臺北藝穗節獲得年度大獎肯定,自2018年以來,他將裸體表演作為主要的創作工具與方法,並且觀察到在臺灣社會中,裸體表演仍然面臨歧視,這一回,他企圖將「剩女」這個看似負面的標籤,轉化為引發社會對話的契機。從「剩女」出發,探討女性自主與困境 蘇品文的作品今年在公視表演廳播出後,收到了一則評論稱「這是一個露奶的表演」,他認為這種評論顯示出臺灣文化中對裸體的刻板印象,以及對身體和性別的高度歧視。這種反應揭示了在討論中存在的權力不平等,也突顯出對彼此尊重的不足。 蘇品文表示,儘管他展現了全身,卻有人把他的藝術創作簡化為「露奶」,這種訊息挑戰了他作為女性主義藝術家的身份,也突顯了他面對身體歧視時的困境。裸/身探討性別政治 三年前,蘇品文提出了「裸/身」的概念,意在重新定義「裸」與「體」的關係,並探索它們在不同文化和語境中的意義。例如,在倫敦駐村期間,他被提醒要遮蔽所有窗戶,以避免讓未成年人看到他的裸體,這反映了不同地區對裸體的不同接受度。 在《剩女經濟》中,蘇品文希望深入探討更廣泛的性別政治、身體政治以及女性主義藝術家的真正意圖。他指出,女性主義藝術家不僅僅是在倡導月經假、工時平等或薪資平等,而是對女性主義的理解需要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包括社會運動和街頭運動之外的討論。重新定義「裸體」與女性主義 蘇品文表示,現在四十歲的他,已知道如何成熟地參與女性主義對話,「過去,可能難以找到合適的話題來展開討論,但現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臺灣的性別運動已經獲得顯著的進步,十年前無法想像社會能夠公開討論多元成家或墮胎權等問題,但今天已經能夠進行這些討論。」為此,《剩女經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重新思考性別、身體和女性主義的深層次問題。 《剩女經濟》宣傳照上出現了香蕉、豬等形象,蘇品文表示,香蕉的意象多樣,從安迪·沃荷到性器官,這些聯想反映了人們對它的不同看法。而在臺灣,香蕉曾是重要經濟作物,只是如今可能被忽視;而在其他地方,香蕉可能僅是普通的食物或觀賞植物,這也顯示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關於豬出現在主視覺裡的意義,蘇品文說明這有雙重意義,一是反映了四十歲女性常被問及結婚和生育問題的社會評價;另一方面,它也涉及生殖與女性主義議題,尋找一個與裸體相關且能引發思考的創作場域。 《剩女經濟》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葡萄牙波多DDD舞蹈節、法國國家舞蹈中心、澳洲雪梨表演空間共同委託、製作,這個繼《少女須知》三部曲系列後的最新力作,將於八月卅日至九月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七樓大型排練場登場。節目相關資訊請詳見北藝中心官網。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90236899051794433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藝術家蘇品文作品《剩女經濟》,是他研究性別議題與實驗多種身體語言之作。唐健哲攝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8.29黑暗中的舞者 以身體鑿開傷痕 臺北藝術節《黑暗之光》直面性別暴力現場法國知名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的作品《黑暗之光》,即將於本周末在臺北藝術節登場。 這部作品改編自法國文集《H24》,集結了廿四位女作家取材自真實事件所寫的性別暴力故事。莫尼葉精選其中九個故事,透過肢體動作以身體鑿開傷痕,將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騷擾、暴力等轉化為舞蹈呈現。舞動文字裡的苦痛,聽見身體的吶喊 瑪蒂德・莫尼葉表示,舞蹈不只能傳達情感,更能將文字具體化,透過舞者的身體表現,觀眾能直面並感受到暴力對女性所造成的身心傷害。她在編創過程深入了解廿四位作家所寫的文字,並從每段文字感受到每個靈魂深處的吶喊。 莫尼葉指出:「這部作品既是語言的流動、節奏的跳躍、聲音的起伏,更蘊含著身體動作的力量,這一切都緊緊捆綁著事實的緊張與衝突。這些話語背後,是存在的勇氣,無論是行動中的或靜止的身體,都在默默見證並投入其中,展現他們的真實,堅定地站在抵抗的前線,發出自己的聲音。」直面傷痕,女性的抗爭之聲 對於莫尼葉而言,身體是記憶的載體,她希望能夠透過舞蹈呈現出女性身體所承載的歷史和創傷,「這些故事之所以能讓我們產生共鳴,是因為不僅真實,更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中,除了講述了當代的性別歧視問題,更是見證了每天聽見、看見,卻被社會忽視、遺忘和忽略的需要。」 瑪蒂德・莫尼葉是一位備受推崇的法國編舞家,曾擔任蒙比利埃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2014 年起進入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成為第一位以編舞家身份入主這個以訓練、保存和創作為主旨的舞蹈中心總監。她的作品風格獨特,結合了深思熟慮與直覺創作,並積極與其他藝術形式跨界合作,創造出豐富的藝術對話。以舞蹈書寫女人心事,溫柔接住每一個人 《黑暗之光》不僅是一場舞蹈演出,更是一場社會對話。舞者在舞台上舞動以及對觀眾訴說獨白,觀眾隨著這些獨白,也像是走進她們的世界。演出者都是女性表演者,莫尼葉表示,她並非故意不和男性表演者工作,而是從身體和創作出發,選定以全女性為主。 這些表演者的身體表現出痛苦、暴力和舞蹈,但是要談論的並不是暴力,而是在處理暴力之後,如何在不被定義為受害者的情況下生活,莫尼葉認為這支舞作有很多韌性、溫柔的舞蹈和動作,同時還有一些身體的美感,「這是一部很溫柔的作品。」七月講座精彩回顧:瑪蒂德·莫尼葉從編舞家到總監,最終仍回到創作的懷抱 七月份北藝中心舉辦了幾場以瑪蒂德・莫尼葉為主角的「北藝人物」系列講座,其中「讓邊界消失:瑪蒂德.莫尼葉的思考與存在」講座,由藝評人郭亮廷深入淺出地講述瑪蒂德.莫尼葉在當代舞蹈界的重要性。莫尼葉曾任職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蒙彼利埃國立舞蹈中心藝術總監,卅年來致力將舞蹈帶入法國貧民區、資助研究、與前殖民地共製舞蹈作品,更邀請自閉症患者參與創作,備受好評。 莫尼葉的創作跨足哲學、雕塑等不同領域,她認為跨界最困難的並非領域間的界限,而是人與人的界線。此次她帶來的《黑暗之光》,以女性在生活中遭受的不便與暴力為題材,透過舞者充滿情緒張力的自白,引發觀眾對性別議題的反思。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陳雅萍則在講座《當代舞蹈與法國》中,梳理1970年以來法國舞蹈的概念變化,並分享如何閱讀《黑暗之光》。她強調,法國當代舞蹈重視思考與提問,而《黑暗之光》以女性經驗為主軸,透過舞者的講述與身體姿態,引發觀眾共鳴與對話。 昨(8/29)瑪蒂德・莫尼葉於北藝中心舉行公開講座《我舞故我在:瑪蒂德.莫尼葉的編舞哲學》,她提及《黑暗之光》裡面的女性,並非要呈現女性的力量,而是脆弱及掙扎的樣子,對她而言,這個議題的起源來自於《H24》這本書:「看著H24的書籍,感受到從我自己體內、身邊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有經歷,而面對這個議題,我就是謹慎照顧好我身邊的人。這個議題並不好表達,它既真實又帶著政治性,但我們仍試圖碰觸它,希望透過藝術作品,喚起內在的意識。」瑪蒂德.莫尼葉表示。 《黑暗之光》將於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登場。相關訊息請詳見北藝中心官網。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90956783085404161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策展人林人中跟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聊到節目邀請的過程,原想邀請她與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共創的《please please please》,但在亞維儂藝術節上看到《黑暗之光》,便改變心意改邀此作。)
- 2024.08.222024亞當計畫年會登場 聯手國藝會推出表演策展人學院 培育下一代策展人第八屆「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年會即將於八月廿三日至九月一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正式登場,來自十四個國家、超過二百位藝術家及策展人聚集於臺北,以「舞動時態」(Choreographing Theirstories)為題,發展「藝術家實驗室」、「新作探索」、「交流與論壇」等三大區塊,共計十四場公開活動,進行跨領域、跨文化的深度對話。此外,今年「亞當計畫」首度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攜手合作,推出全新單元「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邀請國外重量級策展人來台,培育新世代的策展人。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亞當計畫對臺灣的藝術家而言,其實是一個壯遊計畫,我們不用出門,因為北藝中心會把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家,通通邀請到這裡。在這裡,我們透過集會,開始對話,討論,這包括藝術家實驗室,包括新作探索。所以讓我們一起壯遊,我相信經過了壯遊,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像莎士比亞所說的「世界就是舞臺」。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表示,國藝會很榮幸能夠參與此次計畫,人才培育以及支持青年藝術家,一直都是國藝會的目標,策展人學院這個計畫,我們跟北藝中心經過了近一年的討論才完成,當然就是希望培養更多新的、下一代跨國際、跨領域、跨藝術,具備整合能力的策展人,非常感謝北藝中心他們的努力。 策展人林人中表示,亞當計畫是一個平臺,為下一個世代的表演藝術的策展,提供更多的想像跟訓練的機會。他也分享這幾年京都藝術節與臺北藝術節、亞當計畫有非常多的交流,今年我們就會有新的作品10月份在京都首演。今年還有做食物相關的研究計畫,其實希望透過這樣的一種藝術節之間的交流,我們能夠在國際的場合,在亞太的場合,促進更多積極的,創造性的,委託藝術家做新作品的一種藝術節的風向。與國藝會聯手 打造全新策展人課程 2024亞當計畫年會首度推出的「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單元,以培育下一代策展人為目標。今年三月透過徵選方式,選出八名來自臺灣、香港、澳洲、印尼、愛沙尼亞學員參與,並邀請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節聯合藝術總監丹尼爾.布蘭加.古貝(Daniel Blanga Gubbay)、澳洲墨爾本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創意總監傑夫.可汗(Jeff Khan)、巴西Panorama藝術節藝術總監奈塞.洛佩茲(Nayse López)、英國曼特斯特國際工房創意總監劉祺豐(Low Kee Hong)、南非藝術節藝術總監魯瑟拉・西塔(Rucera Seethal)、及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節目策畫總監Faith Tan等豪華陣容的導師群,來臺與學員們交流、分享。曼谷駐地 探索每位藝術家的壓力與脆弱 「藝術家實驗室」單元也在今年首度走出臺灣,由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 (BIPAM) 藝術總監莎莎賓.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擔任客席策展人,和臺灣藝術家黃鼎云擔任協作者,帶領七位來自越南、泰國、印尼、日本、澳洲、德國和臺灣等地的藝術家,在臺北及曼谷進行兩階段駐地研究。六月已經進行的曼谷駐地研究,莎莎賓帶領大家探索許多曼谷當地不為人知的景點,用不同的視角認識曼谷,她表示駐地期間深入探討每位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提問、感受他們的壓力與脆弱,是一個美好的經歷。參與駐地的藝術家們以開放、同理與好奇心展開旅程,這種互動讓她感到難忘與感激。藝術家們八月回到臺北進行第二階段研究,期待透過今年非二元文化敘事的視角,深入探討城市、地方和社群的文化,個人和集體的他的故事(history)、她的故事(herstory)和他們的故事(theirstories),並在年會期間分享最終兩地研究成果。新作探索全新劇場作品搶先看 以呈現新計畫的發展過程為核心的「新作探索」單元,今年與澳洲、葡萄牙、日本等國際藝術組織合作,共有五件新作將於今年亞當計劃進行階段性呈現,包含澳洲塊動舞團(Chunky Move)藝術總監安東尼.漢密爾頓(Antony Hamilton)新作《U>N>I>T>E>D》,用機械裝置、印尼峇里島實驗電子樂揉合爪哇地方舞蹈呈現多元交織的舞蹈形貌;澳洲行為藝術家艾瑪.梅.吉布森(Emma Maye Gibson)帶來《焚燒野獸》,探究火的力量。 現居葡萄牙波多的巴西裔藝術家加雅.德.梅德羅斯(Gaya de Medeiros)的《衝啊寶貝!》針對子女養育提出新觀點;以武術與特技見長的香港鐵仕製作TS Crew與日本contact Gonzo以「搭橋」為切入點,提出人類對世界所帶來的干預及影響;去年「亞當藝術家實驗室」的臺灣原民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和日本編舞家松本奈奈子(Nanako Matsumoto)延續了2023的相遇交流和對話,共同打造新作《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兩人以酷兒及妖怪的視角出發,讓山的形貌跨越既定想像,於這次的亞當計畫年會中階段呈現之後,將於今年十月在京都藝術節首演。 第八屆「亞當計畫」於八月廿三日正式起跑,並於八月廿八日至九月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行為期五天的國際年會,集結所有單元的精華內容,包含策展人學院的公開講座、臺北曼谷駐地研究呈現、全新劇場作品等,參與年會的觀眾均可免費參與。除此之外,年會期間還規畫「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計有10 組臺灣優質表演團隊,帶來演出的精華呈現,展現創作多元樣貌,已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銷售。邀請各界藝文夥伴八月齊聚臺北,共同參與這場豐富多元的藝術盛會。詳情請見北藝中心官網。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89979925889736705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