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4.06.27臺北市政府主辦 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起跑 邀請大小朋友一起「開啟兒童模式」百場免費節目 闔家歡笑整個夏天 臺北夏天最歡樂的盛事——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即將於六月廿九日(六)登場。由臺北市政府主辦、每年與市民約定開心過暑假的兒童藝術節,今年的免費活動超過百場,特別邀請大、小朋友一起「開啟兒童模式」,近距離感受藝術、熱鬧一夏。藝術就在家隔壁 共度親子時光無價 臺北兒童藝術節免費演出的重頭戲,當然是許多家長和小朋友殷殷期盼的「藝術樂園」,於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戶外廣場登場,共有卅三檔、七十三場的演出,內容涵蓋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多元藝術形式,其中包括不定時出沒廣場的「快閃突擊隊」,帶來和觀眾的驚喜互動;還有「角落音樂會」,將由不同學校的音樂社團帶來悠揚樂音,為夏日午後增添藝文氣氛。 「互動展覽」也是造訪北藝中心不能錯過的重點之一,在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八日期間,除了每週一休館日之外,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空間三個展區同步登場。由藝術家團隊打造「忘記時間的祕密基地」,透過裝置與尋寶活動,讓小朋友動手體驗藝術的趣味。 此外,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重返大安森林公園帶來免費的大型戶外演出,於七月廿日至廿一日在露天音樂臺安排二檔的熱鬧演出。其中包括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經典作品《潘朵拉的盒子》,融合馬戲、雜耍、舞蹈和小丑等元素,帶來最適合夏夜的歡騰;還有身聲跨劇場的《希望之翼》,則結合現場音樂、戲劇肢體、傀儡高蹺等多元形式,充滿活力的演出為兒藝節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前進社區」節目,將於七月二日至八月一日在臺北市十個行政區的場域舉辦,共計有十檔、六十場免費演出,精選國內優質親子節目,承辦的臺北表演藝中心表示,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就能在自家附近欣賞精彩表演。其中《春天佇佗位》改編臺語童謠並結合繪本,講述一段都市與鄉村、老人家與孩子們相遇的動人故事;《哪吒鬧龍宮》則是由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兒童布袋戲團——巧宛然掌中戲團,帶來改編自封神榜的精彩故事,看著學生們精湛的操偶,絕對讓小觀眾們目不轉睛。更多節目及活動資訊,請見臺北兒童藝術節網站: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caf。購票節目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786234540375265280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行之有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近年推出的「藝術樂園」受到大眾熱烈的歡迎。圖為2022年演出現場。(蔡耀徵攝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6.24省思生態浩劫 北藝中心跨國共製作品《蝙蝠祭》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首演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跨國共製的作品《蝙蝠祭》(Bat NightMarket),歷經三年階段發展之後,終於在英國倫敦首度完整呈現。這個由臺灣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Robert Charles Johnson)共同創作的作品,是該藝術節成立七十五年來首度出現臺灣藝術家作品,別具意義;《蝙蝠祭》在倫敦首演後也將於八月回到臺北藝術節登場。顧廣毅透露,屆時臺灣版也會順應場地而有所調整,與倫敦版有所差別,在不同場地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北藝中心帶領台灣作品,首登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 顧廣毅表示,整部作品設定的時空為2035年,帶領觀眾逛一次「未來夜市」,內容描述2035年,蝙蝠因生態浩劫而滅絕,人們透過生物科技打造蝙蝠食用肉,有人吃蝙蝠,也有人怕蝙蝠,進一步思考蝙蝠與人的共存關係。演出現場結合互動式體驗、視覺藝術裝置、沉浸式表演,帶觀眾從未來看現在,從中更加認識蝙蝠的重要性。 具有多重領域專業的顧廣毅1985年出生於台北,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社會設計研究所、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同時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社會設計師、教師等多重身分。他將多重領域的專業,運用在藝術創作上,長年關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使他的作品顯得格外不同。 顧廣毅指出,這幾年因為疫情,人們對於蝙蝠總是感到恐懼,認為是不好的生物,但其實蝙蝠在生態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傳授種子和花粉,是維持生態平衡的要角,也是需要保護的物種。台灣藝術家團隊攜手合作,一場跨領域、跨文化的盛宴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參與了《蝙蝠祭》在倫敦的首演,他說明,演出場地在倫敦科學館的展覽空間,觀眾漫步在夜市的攤位與攤位之間,除了趣味性,也有藝術與科技跨界結合的意義。 他表示,每一個攤位都呈現一道以蝙蝠為主題的創意料理,加上六位表演者湊巧都是亞裔出身,食物設計也由台灣的食物設計師吳雅築(Rain Wu)擔任,觀眾可以吃到用西瓜做成的蝙蝠血糕、特調的蝙蝠檸檬珍珠茶、用南瓜做成的蝙蝠肉刈包等純素創意料理,並從中引導觀眾深入探索蝙蝠的生態與文化意涵。 林人中表示,《蝙蝠祭》是一場跨越國界與文化的藝術盛宴,希望藉此作品引發觀眾更認識蝙蝠,並思考人類如何在未來與自然共存。 《蝙蝠祭》是2021年北藝中心和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邀約顧廣毅創作之作,他邀請羅伯特.強森一起創作,由強森擔任整體視覺和裝置、展場設計,顧廣毅則是擔任作品概念、各攤位的概念與作品文本創作。 強森畢業於荷蘭愛因霍芬設計學院社會設計研究所碩士,是Studio Ficta工作室創辦人,2022年於倫敦設計博物館駐館。他擅長電影、互動設計和設計研究,關注範圍包括人類學、生態學等,他也擅長透闊虛構寫作,塑造角色和對話,作為設計與研究工具,以獨特的敘事方法,突顯人們在勞動、材料與循環經濟中的廢棄物處理等社會議題。 《蝙蝠祭》於疫情間開始發想和創作,過去曾有三階段的創作發表,包括2022年在台灣科學教育館的〈蝙蝠筵席實驗室〉、2023年在倫敦國王學院之倫敦科學藝廊的〈蝙蝠早午餐實驗室〉,以及同樣在2023年於台北試演場的〈蝙蝠盛宴——第三階段呈現〉。本節目免費參與,7月1日18:00開放報名,更多資訊可至節目介紹頁面: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program/972。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片為北藝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共製的作品《蝙蝠祭》,展演現場是一場夜市文化饗宴。(攝影©Ellie Kurttz,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6.19一部獻給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史詩鉅作 同島一命 金枝演社《西來庵》,再現生猛、草根、爆發力金枝演社醞釀多時的旗艦大作《西來庵》,過去受疫情期間影響、一波三折,即將在八月九至十一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首演。該劇以1915年日治時期的西來庵事件為背景,講述余清芳率領數千農民為了守護家園而起義,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台語天團金枝演社以生猛的草根力量重新詮釋這段抗爭歷史。廿名演員搬演萬馬千軍、雄壯大時代下的小歷史! 西來庵事件發生於1915年日治時期的台灣,發起人包括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他們以宗教力量號召民眾群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這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力抗爭,雖然最終起義失敗,但展現了台灣人不畏強權、勇於反抗的精神。 金枝演社導演王榮裕表示,「西來庵事件是一場屬於農民的起義,如果起義成功,願望是人人都有田種,這次有廿名演員一同表現出千軍萬馬,這是屬於一個年代、一群人的生存戰爭,一部屬於庶民的史詩,講的不是只有大歷史,更是屬於個人的小歷史,希望能讓觀眾們都有回到過去、親臨現場的感受。」 記者會上編劇游蕙芬指出,「金枝演社的《西來庵》是改編自西來庵事件,史料中對西來庵事件的主角有很多描述,但在整個事件中,其實也間接包含了上千的農民及地方仕紳,呈納的範圍很廣;所以在創作時,最想要呈現的是那個時代的不同階層與面向的人物群像臉孔,從地方仕紳、一般農民、像余清芳這樣的「浮浪貢」和江定的抗日英雄;也再用一對兄弟作為另一條主線描述,透過庶民人物呈現大時代下面的小歷史,在面對不同的情境,面對日本政府殖民的剝削和壓迫,回到所有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想法及夢想,共同激盪出大歷史、小人物的畫面。」 飾演余清芳的演員韋以丞也指出「這齣戲並非歷史故事或紀錄片,而是以戲劇方式重新演繹西來庵事件,讓觀眾知道,這就是金枝演社在廿一世紀想要訴說的台灣精神。」肉身抵抗槍林彈雨,台灣人抗日史上的重要篇章 王榮裕指出,《西來庵》是北藝中心早在2014年就邀約的作品,原本預計2022年開幕季演出,但遇到疫情停演,如今總算要正式登場。事實上,他早在廿年前就想要製作這部作品,他對於農民起義、帶有英雄特質的題材特別感興趣,而且他相信金枝演社獨有的草根和生猛特質,能讓作品更有表現力。 王榮裕相信等待多時有其意義,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命運和發表的時間點,「這齣戲像是在等待、孵化它自己首演的時間,現在的世界局勢也很適合看這齣戲,這幾年來,世界局勢變化、烏俄戰爭等,都和劇情很有共鳴,不同年代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 對於時隔兩年的重演,團隊在演員和劇本上都有許多調整,演員們也紛紛表示「在這次排練時,感受到大家更有凝聚力,劇本也在修整後更好更完整,雖然兩年前沒有順利上演,但也印證了導演所說的,西來庵正在等待屬於自己開花的時機。」、「一個故事不會在講了一遍之後就結束,它會隨著時間變化,持續講下去,在這兩年之間這個世界又有更多的事情發生、所面對的東西不一樣,台灣的歷史其實就是不斷的抗爭和突破的過程,《西來庵》這部戲的發展也是這樣。」他們不只是神棍!老祖宗們的另一種解讀 西來庵事件裡的人們,處在新舊時代的交接時期,他們相信舊時代的價值,想要守護,卻也對新時代有所盼望。在清朝時期,台灣是屬於半自治狀態,較為自由,但日本人一來,嚴加管理,加上語言不通,造成當時的台灣人諸多反彈。 由於余清芳在號召群眾時,採取了一些有爭議的方式,像是募款、宣導符咒可以刀槍不入等,被後世人認為是「神棍」或是「土匪」。但在《西來庵》這齣戲中,金枝演社用不同於過往的角度解讀老祖宗們,導演王榮裕表示,「輿論說他是神棍,他確實是神棍,但是怎麼有這麼勇敢不怕死、會只為了私利用自己的生命去拼搏的神棍呢?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百多年前屬於我們祖先的故事,在過去,西來庵事件雖然失敗了,但到現今依舊留下了重要的記號,失敗不見得只會是錯誤,也可以成為未來學習的機會。」 2024臺北藝術《西來庵》將於八月九日至八月十一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上演,詳情請洽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program/964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89916800217571329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2024臺北藝術節金枝演社《西來庵》記者會精彩片段。(攝影:張震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6.13【小心間隙 挺進前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 6/14報名起跑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在睽違十二年後重返臺灣,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接棒主辦,於今年九月四至六日盛大登場。北藝中心公布本屆年會主題為"Mind The Gap, Lead The Path"(小心間隙,挺進前行),聚焦探討全球表演藝術場館面臨的傳統創新、在地連結、場館永續以及AI技術等四大挑戰,期待能為劇場經營者帶來全新啟發。 為期三天的年會活動包含一場專題演講、四場大型論壇、開閉幕表演及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共計六場十二組團隊的選粹呈現。北藝中心同步宣告自六月十四日起至八月十五日受理報名,除了AAPPAC國際會員之外,也開放國內表演藝術團隊與文化機構報名。國內外劇場領導者聚集 聚焦表演藝術現在與未來 AAPPAC致力於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場館間的藝術交流,目前有來自廿個國家的八十二個場館會員,是亞太地區深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國際組織。2024年會主題為"Mind The Gap, Lead The Path"(小心間隙,挺進前行),聚焦思考如何面對當今表演藝術的挑戰,並同時擁有有足夠知識與能量向未來持續挺進。 AAPPAC主席Douglas Gautier表示,AAPPAC成員在年會中將分別就節目、培訓計畫、市場和管理倡議、以及技術發展各方面進行交流,彼此激勵、挑戰和互相支持。他認為成員之間的對話是AAPPAC的核心使命,期待藉此將亞太地區建立為表演藝術行業的領導者。Douglas很高興年會在2024年重返臺灣,因為在他眼裡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平台,相信這次的年會將為所有成員帶來難忘的體驗。 此次年會鎖定四大議題進行交流,包含「藝術的持續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與保鮮」、「鄰里生活:文化場館正與社區共舞」、「恆長永續:天長地久是一個動詞」、「演算劇場:AI技術的劇場旅程」。針對每個議題都邀請了劇場及組織重要的領導人與談,其中,特別邀請到今年年會的策略夥伴、全球文化區網絡(GCDN)總監 Gregorio Lucena Scarpella出席,擴大國際交流版圖與效益。GCDN致力於打造不同國家與地區會員之間策略合作與知識分享的交流平台,並開創全球城市藝術文化產業交流的可能性和機會,文化區的營造將成為今年AAPPAC 年會對談的重要焦點之一。 而AI技術的發展與專業知識是如今的全球顯學,AI如何應用在劇場也成為表演藝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為此,今年的年會特別邀請到Google文化藝術專案經理 Pierre Caessa,他將分享與英國編舞家 Wayne McGregor 共同合作開發出舞作《LIVING ARCHIVE》的創作歷程。這件作品透過編舞家數百小時的編舞紀錄影片及舞團成員的獨舞影片素材,訓練出一套AI編舞系統,改變了過往編舞家的創作方式。 除此之外,與談人還有布拉瑞揚舞團藝術總監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新加坡實踐劇場總監郭踐紅、澳洲阿德萊德藝術中心執行長兼藝術總監Douglas Gautier、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執行長Yvonne Tham、以及雲門舞集行政總監洪凱西等一時之選。 潛力新作 台灣焦點作品 同場加映 在年會期間也規劃了二項系列活動,包括由AAPPAC會員報名呈現的「新作探索(Connecting Series)」,以及由臺灣表演藝術團隊輪番登場的「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前者是為會員們搭建一個尋求國際合作的平台,提供各國藝術家或團隊分享開發中的潛力新作提案;後者則讓來自各地的策展人透過濃縮的精華認識臺灣的表演藝術脈動,在年會期間共有六場Showcase、共十二組團隊的選粹呈現。有近兩年造成劇場搶票熱潮的躍演《勸世三姊妹》、莎士比亞原著劇本經典改編的窮劇場《母親.李爾王》、2022年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及2023年臺北藝術節廣受好評的《夢廻春閨》,演出型態包含音樂劇、當代舞、傳統戲曲等,展現滿滿臺灣表演藝術能量。 同時,在年會的開閉幕演出,北藝中心也相當用心地安排,其中,開幕表演由《桑布伊 X 布拉瑞揚舞團》以及舞蹈空間舞團 《碎月》擔綱,而閉幕演出則為臺北藝術節好評之作--同黨劇團的《父親母親》,希望讓來自亞太各地的AAPPAC會員藉此更能了解臺灣表演藝術的多彩多姿與豐沛的創意。 2024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臺北年會將在六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五日開放報名,除了會員之外,也提供特殊優惠給國內臺灣表演藝術團體及藝術家、文化機構報名參加,預計將有超過廿個國家,近二百五十人參與;報名參與年會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在年會期間免費觀賞開閉幕演出以及Showcase的呈現。詳情請洽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https://tpac.org.taipei/AAPPAC2024
- 2024.05.202024臺北藝術節8/2-9/8登場 「時間博物館」一窺他們的故事邁入第廿六屆的臺北藝術節即將於八月二日至九月八日登場,今年的主題為「時間博物館」,包括九檔售票、一檔免費節目、二場免費駐地研究分享,共計四十場次的演出,參演藝術家來自日本、法國、比利時、泰國、臺灣,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看待及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售票節目五月廿七日由北藝中心會員預購起跑,六月三日全面啟售。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表示,臺北藝術節是每年夏天臺北表演藝術的盛事,多年來引進國際節目、支持國內團隊創作、並促成國內外藝文團隊跨領域創新作品。本屆的主題「時間博物館」,顯示了時間會過去,而藝術創作永遠有一代一代的新人接手,也是未來的希望。呼應本次主題,推出的節目主題包含經典重製、對女性處境的反思、時代集體與個體文化的壓抑,每一種都代表不同年代的詮釋。今年的節目多元,並且首度規劃近廿場的「北藝人物」、「北藝筆記」深度講座;同時,八月底至九月初搭配北藝中心國際活動舉辦的「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也有廿二個作品的精彩匯演,提供大眾更多元的方式參與今年的臺北藝術節。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儀提及,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節目裡,有多位重量級的藝術家帶來精采的作品,如第廿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導演黎煥雄、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王榮裕、前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總監暨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以及日本傳奇舞踏大師麿赤兒(Akaji Maro);而中生代與年輕藝術家的加入,則讓時間博物館背後象徵的「歷史」,有了不同的象限,劇場可以是重述歷史,也可以是生命的再回溯,或是架空歷史的想像,這些說故事的方式,都是劇場最迷人也是最重要的時刻。本次參與的藝術家橫跨世代,節目呈現出對於藝術家重要的時刻,同時提出其自身看法。如同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會存放在博物館,今年臺北藝術節端出的節目就在「時間博物館」的脈絡呈現。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指出,當代文化的活力來自於觀點的開放與相互激盪。這次時間博物館的英文命題「Embodying Theirstories」——強調的是經由劇場的想像力,將眾人的故事記憶重新書寫。當歷史(history)不再是他的(his)時候,每一次無可複製的展演、行動及經驗都成了一次活檔案的現身,而「時間博物館」希望能邀請大家走進劇場,感受那絕無僅有的時刻,思辨歷史,並與台上台下的眾人共同創造當下。再現歷史現場 感受大時代氛圍 1986年廿四歲的黎煥雄推出首部劇場導演作品《闖入者》,2024年由劇場重量級導演黎煥雄與新生代導演吳子敬攜手合作重現《闖入者》,跨越時空展現八〇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風華,隨著《闖入者》踏上時光機,呈現跨世代的對話。劇情融合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經典獨幕劇《闖入者》(Intruder)與卡波特(Truman Capote)短篇小說《美莉安》(Miriame),觀眾將透過劇場回顧歷史、反思當代社會,演出不僅是對當年小劇場風潮的致敬,更揭露青春的焦慮與對噤聲社會的對抗。「闖入者」將於八月二日至四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 曾以《雨中戲台》入圍第卅二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表演團體獎」的王榮裕及金枝演社,這次帶來新作《西來庵》,以1915年漢人及平埔原民武裝抗日事件為背景,重現一場驚天動地的義軍搏命之戰。故事緊扣兄弟結義、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主題,透過細膩的角色刻劃與悍氣十足的場景,引領觀眾深入探索臺灣歷史的B面,體會那段比正史還精彩的民間俠義傳奇。導演王榮裕解釋,《西來庵》的英文劇名是「The Loser of Legend」,因為我們看到的大歷史都是成功者,但在世界上,成功者還是少數人,小歷史反而是一些所謂的「失敗者」所建立的。一個完整的人生觀、史觀,應該是有成功、有失敗;就像不是只有喜劇,也有悲劇英雄一樣。金枝演社年年度史詩鉅作《西來庵》將於八月九日至十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震撼登場。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故事橫跨半世紀的歷史和政治變遷,劇中年近半百的主角阿文,在養父遺物中發現一張疑似生父舊照,從而踏上尋根之旅,最後竟揭開家族暗藏多年的秘密。本劇透過本土布袋戲發展,複寫臺灣人在不同政權統治下求生存的努力,並帶出國族及身份認同、性別認同等多重議題。劇中六位演員精湛詮釋三十六個角色,《父親母親》2021年推出、2023年好評重演,今年再度將於九月六日至八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同黨劇團的編劇邱安忱笑稱,此作品創作之初含括「台語、歷史、布袋戲」相對較有門檻的題材,今年卻迎來第三度的演出。導演蘇洋徵補充說明,雖演出題材對觀眾有進入門檻,但《父親母親》的詮釋就像用電影快速剪接的方式,讓故事像公路電影般在悲傷沉重間來回,用此方法說一個好故事,年輕一代就可以理解。「歷史在等待人們發現,而我們怎麼訴說才是重點。」個人生命經驗的再回溯 尋求解放曙光 比利時視覺藝術家米耶・沃洛普(Miet Warlop)回應瑞士導演米洛勞的劇場史命題,所呈現的《一路到底》將於八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精彩上演。這是一場無限循環的演唱、編舞及體操所組成的節目,沃洛普回應劇場史系列的方式是回溯自我創作的歷史,回顧自己的跨領域創作史。繼七年前沃洛普悼念亡兄的作品《Sportband》之後,《一路到底》讓我們看見悲傷未曾消失,然而藉著彼此承擔,讓悲傷轉向成對生命和集體的歌頌。劇中呈現的現場競賽與演唱像是沃洛普精心鋪陳的隱喻,如慶典般將彼此獨立又一同完成這場合奏,看似互不關聯的個體,因著一首歌形成共同體,十二位表演者透過一首歌的表演,突顯劇場的生命力與社會意義。 法國大師級編舞家、前法國國家舞蹈藝術中心總監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帶來新作《黑暗之光》,於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亮相。 這件作品改編自德法公視影集《H24》,劇中揭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環境給予的種種暴力。女性身處各種困境,從街頭騷擾到性侵,從蕩婦羞辱到父權至上,《黑暗之光》挑選《H24》中九個真實故事,將鏡頭語言轉化成其他表現手法,包含身體、音樂和言語,展現女性面臨此情境的憤怒感慨、並抒發創傷,同時也期望能為每個故事,都點亮希望之光。 來自國際藝壇的矚目力作《曼谷公寓》將於八月廿四日至廿五日在水源劇場上演,是由泰國新銳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經典作品重製,以獨特的隱喻手法,探討泰國社會的集體盲目信仰或崇拜。演出呈現採雙面舞臺,故事講述二間公寓、四個人,平行的生活交織出對社會結構的犀利反思,是對當代泰國社會的深刻寫照,並且窺探泰國社會不可觸碰的三大支柱:宗教、軍隊與君主制度。 《剩女經濟》是由臺北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跨國共製、臺灣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所創作的最新舞作;跳出《少女須知》三部曲、《少女練習》向觀眾體現社會期待下的「女性」樣貌,這次將焦點聚集在探索「剩」的文化與市場消費導向的經濟意義,關注「大齡」、「剩女」等社會標籤,以全新觀點出發,引領觀眾們探索一段跨越語言及文化背景、共同思辨現今性別權力關係的對話。《剩女經濟》將於八月卅日至九月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七樓大型排練場演出。從希臘神話到架空世界的現世寓言 日本劇作家前川知大(Tomohiro Maekawa)的經典作品《太陽》,由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許哲彬執導,集結劇場中、新生代優秀演員,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架空的世界,帶來一則哲學式的科幻寓言,將於八月九日至十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故事在一個病毒蔓延的時空背景下展開,探討族群分化、刻板印象與進化論的命題,唯有互相理解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劇中設定原本人類賴以為生的「太陽」,卻很諷刺地成為劃分人類成一邊一國的關鍵因素,在經歷政治失能後,深入詰問人們對於「生存」與「選擇」的哲學思辨。 日本舞踏團大駱駝艦舞踏團麿赤兒(Akaji Maro)與法國當代編舞家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則將於八月十七至十八日,攜手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帶來舞蹈作品《黃金雨》。這場以希臘神話為靈感、串起兩地神話、相異舞蹈風格的跨文化對話,將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超越國籍、文化與年齡的身體交流。顛覆主流社會的審美經驗,二名舞者分別以太陽神和愛神的形象出現,開啟各種相遇、試探與互動。由八十一歲的日本舞踏傳奇麿赤兒與馮莎・夏紐共同呈現,演出獵奇,既是舞蹈,也像是一場探索人類身體的神聖儀式,將探索人性、身體和扮裝的無限可能性。 除了節目展演外,延續去年啟動的「Cruising」國際策展人駐節研發計畫,印尼策展人海莉・米納提(Helly Minarti)攜手太魯閣族藝術家瓦旦.督喜、菲律賓藝術家吉諾(Ginoe)與日本藝術家上原沙也加(Sayaka Uehara)潛入島嶼及海洋史觀的《內之海》,將呈現階段發展;此計畫今年迎來京都藝術節策展團隊接棒,以「味之旅」為概念邀請李銘宸與臺灣、日本、菲律賓藝術家進行食物遷徙與混種史的研究。而歷經與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LIFT)三年研發共製,由臺灣生物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設計師羅伯特.強森(Robert Johnson)共創的作品《蝙蝠祭》,結合裝置、飲食、遊戲、講述及參與式展演的生物藝術市集,邀請民眾一同體驗。 2024臺北藝術節五月廿七日北藝中心會員預購開跑,六月三日全面啟售,購票資訊請洽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查詢。所有活動請上官網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或追蹤北藝中心粉絲團。為服務藝術節觀眾,由策展人林人中規劃的臺北藝術節《時間博物館》選戲指南將在五月廿二日於北藝中心11樓排練室四舉辦,觀眾可免費報名https://pse.is/5wwgzf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
- 2024.05.15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6/29起跑 北藝中心為你「開啟兒童模式」5/20全面啟售 免費及售票演出逾200場 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第廿五屆臺北兒童藝術節即將於六月廿九日至八月一日登場,邀請大小朋友一同「開啟兒童模式」,透過兒藝節熱鬧多樣的節目與活動安排,讓心境重回童年的美好時光。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規模更甚以往,包括十一檔焦點節目,二檔童創基地,節目類型涵蓋馬戲、音樂、戲劇以及音樂劇等,於五月廿日中午十二點全面啟售;此外還有免費演出,在台北市十個行政區都能輕鬆欣賞到精采節目。 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出席今(十六日)記者會時表示,今年兒藝節有超過二百場的免費活動及售票節目,包含六十三場國內外的售票節目,提供大小朋友選擇。還有「前進社區」帶著各式精彩節目走進臺北市十個行政區,讓市民在家附近就能親近表演藝術。此外,「互動式展覽-忘記時間的秘密基地」則在北藝中心南極座與二樓公共空間,邀請觀眾創造夏日小型樂園。林奕華興奮地說,回到舉辦兒童藝術節的初衷,文化藝術本來就是城市發展重要一環,也是城市進步的表徵。讓藝術扎根,從小成為孩子的好朋友,讓藝術開花結果,不只小朋友,就連大人也都「開啟兒童模式」。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儀則指出,今年兒藝節擴大規模,除了精彩的售票節目之外,藝術樂園的免費演出延長到四週。在節目安排上也希望照顧到更多族群,因此首度規畫《莫札特的盛夏》輕鬆自在音樂會,觀眾可以依自身狀況隨時進出觀眾席,也不必擔心發出聲響造成其他觀眾的困擾,希望每位觀眾都能用最舒適的方式欣賞演出。今年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臺還有大型戶外免費演出,七月廿日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將帶來《潘朵拉的盒子》,有小朋友相當喜愛的特技、雜耍、舞蹈和小丑表演;七月廿一日則有身聲跨劇場的演出《希望之翼》,融合現場音樂、戲劇肢體、傀儡高蹺等形式,陪伴臺北的大小朋友度過歡樂的夏日時光。王文儀有感而發地說,在做兒童事務規劃的時候,永遠要用孩子的視角去創造世界、連結孩童,到達各種想像奇幻的地方,這也是兒藝節最重要的真義。焦點節目十一檔 類型多元經典回歸 邁入第廿五屆的兒藝節,焦點節目共有十一檔,類型多元涵蓋馬戲、音樂、戲劇以及音樂劇等。除了受好評的經典回歸,也有全新創作,更引進二齣熱門國外節目。《宇宙大冒險》 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呈獻的《宇宙大冒險》,是專為親子設計,大小朋友都能盡情享受的馬戲表演。邀請觀眾體驗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之旅,太空人將使出高超技藝,包括夢幻的特技大環、高空表演、飛躍翻滾、疊人等特技,一一克服航程中遇到的困難。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造屬於臺灣特色,兼具多元、融合與創新的當代馬戲藝術。六月廿九、卅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展開星際探險。《莫札特的盛夏》輕鬆自在音樂會 《莫札特的盛夏》輕鬆自在音樂會是為所有觀眾提供無壓力的藝術共融場合,由長榮交響樂團於七月六、七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奏《莫札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這是場歡迎各個族群和狀態的觀眾參與的音樂會,所有想進劇場體驗演出,卻又擔心自身狀況而卻步的觀眾都可以自在參與,這裡允許久坐不適的人隨時進出觀眾席,不必擔心他人的眼光或身體狀況,自在地盡情享受音樂的美好。《凱吉一歲—永遠不回頭》親子版 《凱吉一歲—永遠不回頭》親子版是一場充滿遊戲的聲響實驗室,全程為遊走式演出,觀眾可近距離觀看解構的樂器。此作品由動見体的林桂如、董怡芬、王仲堃共同創作,擅長音樂、舞蹈、機械裝置的三人,探索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音樂理念。觀眾將透過觸摸、覺察、傾聽、發現,啟動感官探險。曾在多個國際藝術節演出廣受好評,此次親子版演出,將於七月五至七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演出。《等一下下再回家》 由僻室House Peace呈獻的《等一下下再回家》,將於七月六、七日於水源劇場演出。《等一下下再回家》曾獲得2023年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創作」第三名,故事講述小寶在生日當天選擇了一趟特別的冒險,探索著失去、遺憾和單親等議題。本劇以真實孩童的視角,打造貼近孩子心靈的作品;這將是一趟大人也可以參與的、屬於孩子的公路之旅。《那一天,我在離家出走。》 《那一天,我在離家出走。》由玲瓏全勤身創作社的林方方獨角戲呈現,於七月十一至十四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排練場演出。故事以六歲主角「方方」的視角出發,描述她一個獨自在家的下午,萌生離家出走的念頭。觀眾將置身於色彩繽紛的大帳篷中,與方方一同探索幻想世界,笑中帶淚,充滿溫暖與感動。邀請觀眾攜帶玩具一同參與,這個暑假一起來感受《那一天,我在離家出走。》帶來的溫馨與啟發。《我的初戀是頭鹿》 去年創下好評的《我的初戀是頭鹿》是為青春學子打造的原創音樂劇,將於七月十二至十四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劇情講述高中生阿朱在學校發生破壞事件後,陷入了一系列神祕事件之中,卻意外愛上一位少女。《我的初戀是頭鹿》由胡錦筵、徐啟洋、陳星佑、吳璟賢四位創作者共同打造,並由曾多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僻室House Peace製作演出。獲得2023年兒童藝術節「童創基地」計畫支持,讀劇演出後好評不斷,帶觀眾重返校園,喚起初戀的回憶,感受青春的熱血與甜蜜。《搗蛋鬼莫札特》 由澳洲頂尖馬戲團隊瑟卡馬戲團(Circa)帶來的《搗蛋鬼莫札特》,將於七月十二至十四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帶領觀眾進入音樂與馬戲結合的奇幻世界。這場獨特的音樂馬戲表演以史上最具玩心的音樂天才莫札特為主題,由三位表演者包辦肢體表演與現場手風琴,帶來一連串的俏皮神曲。瑟卡馬戲團自2004年成立以來,已在六大洲四十多個國家演出,超過一百五十萬的參與觀眾,並締造場場爆滿的佳績。《晚安!星際泡泡》 加拿大科普斯劇團(CORPUS)帶來的《晚安!星際泡泡》,將於七月十八至廿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由團隊的藝術總監大衛‧丹戎(David Danzon)親自裝扮成小丑,帶來獨特的默劇表演,他在泡泡裡畫畫、跳舞、唱歌、跑來跑去搞笑,觀眾們坐在泡泡周圍,與表演者互動體驗奇幻魅力。科普斯劇團成立於1997年,精確的幽默和超現實的風格融合身體表演,作品不僅在加拿大國內廣受好評,更巡演全球卅五個國家、進行二千五百多場演出。《救援小英雄Poli - 出動吧!找回黃金獎盃》 《救援小英雄Poli - 出動吧!找回黃金獎盃》是由韓國授權的兒童音樂劇,結合炫目的燈光、投影與舞臺效果,將於七月十九至廿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故事講述布姆鎮遭遇危機,運動會的黃金獎盃被偷走的故事。波力、安寶、羅伊、赫利等救援小隊成員將出任務,聯合登山救援隊馬克和巴奇,一起奪回獎盃。由芯誠所製 C MUSICAL 和 SO International臺韓合作,將帶給觀眾一場充滿歡樂和感動的冒險之旅。《媽呀!外星人》 《媽呀!外星人》是一部充滿驚喜、感動和親情的音樂劇,將於七月廿至廿一日在水源劇場上演。本劇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自製節目,主創及演出人員皆為北藝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歷屆學員,去年在「童創基地」演出獲得極高評價。故事講述國小一年級的小魚在家裡享受快樂時光時,突然發現家中出現了一個外星人,還搶走媽媽的愛。小魚試圖用各種方法趕走外星人,最後發現了一本《外星人使用說明書》,藉此了解外星人。《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自2020年首演即一票難求,隨即巡演全臺,成為兒藝節經典之作,七月廿五至廿八日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明日和合製作所導演洪千涵與編劇吳彥霆為臺灣遊走移動式劇場設立新標竿,這部深具魔幻色彩的作品講述關於孤獨、情緒、尋找和友誼。故事從學生小誠失蹤、小路彎彎離家出走同步展開,最終老師能順利把小誠從黑婆婆家帶走嗎?詩意多變的敘述和空間運用,打破傳統兒童劇的刻板印象,為大朋友小朋友帶來今夏最繽紛奇幻的旅程。童創基地二檔 實驗室概念激發可能 「童創基地」以培養皿的角色、實驗室的概念為基礎,與藝術家攜手,開創親子劇場多元的形式與題材。透過試演和階段性呈現,蒐集觀眾的意見反饋,期待作品的下一階段能夠更豐富。今年共有《哈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二檔節目。《哈囉》 《哈囉》以單一台詞「哈囉」為主軸,深入探索孤獨、渴望連結的世界,將於七月十二至十四日在水源劇場演出。透過角色的寂寞、自得其樂、想像與期盼,如同發送摩斯密碼一般。由孫唯真與胡書綿領銜,並邀請舞台設計曾彥婷(河童)、燈光設計王芳寧、音樂設計羅棋瑄(咪咪)共同創作。演出將與觀眾互動,邀請觀眾共同探索未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帶來經典童話主角的大集合,挑戰觀眾對故事結局的意料之外。故事以一位久病在床的男孩為中心,他透過翻轉童話故事的結局,尋找幸福與快樂。《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將於七月十九至廿一日在中山堂光復廳演出。今年夏天,邀請觀眾和孩子們一同從故事中尋找力量和希望,體驗面對困境時換個角度思考的力量。藝術樂園延長共四週 藝術在玩樂中 北藝中心不只是一個表演藝術場館,每到夏日將變身「藝術樂園」,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廣場為基地,一路從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一日四個週末帶來豐富精彩的免費活動,包括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多樣形式,同時串聯北藝中心策劃及執行的多項專案及節慶,包括「馬戲棚計畫」、「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臺北藝穗節」等,邀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及創作者激盪創意,為小朋友與家長們創造一場場與藝術相遇的美好體驗。前進社區表演到家門口 互動展覽陪你過暑假 「前進社區」免費表演將持續把演出帶到臺北市各區角落,讓觀眾在平日也能在家附近就欣賞到精彩節目。今年共有十檔,包含掌中戲、台語親子音樂劇、京劇團、肢體喜劇、親子互動音樂劇場等多種類型演出。此外,兒藝節還有互動式展覽「忘記時間的秘密基地」,從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八日在北藝中心南極座與二樓公共空間,以共好、共玩、共創、共生四個面向,打造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 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五月十三日中午十二時北藝中心會員預購開跑,五月廿日中午十二時全面啟售,購票資訊請洽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查詢,活動詳情請上官網: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caf。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786234540375265280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