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4.07.08臺灣表演藝術櫥窗演出首登場, 廿三檔精選節目一次看北藝中心創新規劃,策展人換你做做看 八、九月之交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很國際!有睽違十二年重返臺灣的「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還有北藝中心夏末盛事「亞當計畫」的登場。為了把握難得亞太場館齊聚的良機,將臺灣優秀的表演藝術團隊進一步推向國際,北藝中心在八月卅日至九月八日首度推出「臺灣表演藝術櫥窗演出(Showcase)」,安排十二場、廿三團精彩節目匯演,展現臺灣創作的多元樣貌與豐沛能量。北藝中心首度開放一般觀眾參與Showcase,體驗策展人的視角並嘗試跟策展人一樣挑選節目。 北藝中心首度舉辦「臺灣表演藝術櫥窗演出」(Showcase),有別於一般Showcase僅向策展人和場館代表開放,首次邀請一般觀眾入場,觀賞由臺灣資深評論家精選出的廿三組臺灣作品,同時有機會擁有策展人手冊、策展人名牌等,真實體驗策展人的工作,還能自己挑選心儀的節目,規劃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藝術節。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這次主辦AAPPAC年會不僅是一場展現臺北城市力量與藝術成就的盛會,也向世界宣告臺灣是亞太表演藝術的重要據點。她相信藉由Showcase演出,國際友人們會發現,在議題探討、人文關懷、與創意實踐上,臺灣的劇場藝術家從不缺席。表演力、創作力!Showcase輪番上陣,北藝中心是亞洲共製中心的實踐地 「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將在八月卅日至九月八日登場,屆時除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超過廿個國家的會員代表之外,加上「亞當計畫」總計有來自歐洲與亞太地區二百位藝術家、策展人來臺觀賞演出,藉由這場耀眼的藝術盛事,北藝中心也將協助團隊在演出之外,整理出專業的巡演資料,拓展國際市場,創造國際共製機會。 資深評論人汪俊彥是「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的評選召集人,他表示,此次活動展示了臺灣現代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和力量,是一次文化交流的重要探索。本次在評選的過程中,著重討論亞太所共同發展的時代、城市和創作之間的關係,「其中所暗示的未來觀眾『兒童」、『城市』指的不僅僅是題目,而是城市在大環境和劇場滋養中,所帶出來的作品藝術能量。」 汪俊彥指出,作品與創作對於當下歷史、社會、時空的提問,也是規劃時看重的內容,「這些作品都呈現了在臺灣創作時空的條件下,對於整個世界劇場的思考。」將格局拉到整個世界,在於作品的類型如舞蹈、戲曲、戲劇等,本身就具備世界的語言,「當臺灣藝術家以作品回應這些不同類型,就重新詮釋與介入了類型,這樣的連結也串起了整個AAPPAC的狀態與需求。」此外,汪俊彥說明,考量檔期、製作條件和空間等,本次也有很多遺珠之憾,仍有很多好作品無法呈現。體驗專業策展方法,遇見藝術背後的故事 「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共有十二場、廿三團演出,每團演出長度約為廿至卅分鐘,為讓觀眾有更完整的體驗,北藝中心特別設計三種策展人套票,觀眾購買套票可獲得策展人線上手冊、策展人名牌等,深入體驗策展人的工作,理解藝術創造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購買策展人套票的觀眾們,將獲邀出席「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茶敘」,近距離與台灣當今活躍的表演藝術評論人與策展人交流,分享彼此策劃節目的思考方式、選節目的標準,及如何拓展國際連結,如何找到好節目等。臺灣表演藝術櫥窗將於北藝中心各空間演出,詳細場次可至官網查詢。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program?kw_ids[]=1499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捌號會所作品《夢廻春閨》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呈現。(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7.04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重量級初次訪台 重新演繹傳奇服裝向義大利名導帕索里尼電影致敬榮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重量級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將於今年八月首度來台,帶來由時尚歷史學家奧利維耶・薩亞(Olivier Saillard)所構思的作品《親愛的帕索里尼》(Embodying Pasolini)。將於八月廿三日至廿五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演出,這是一場結合電影、時尚、歷史的華麗呈現,在義大利、法國、希臘引起熱烈迴響之後,首度跨出歐洲,於臺北帶來亞洲首次、同時也是獨家的演出。電影服裝的另一種可能性 這檔別開生面的演出是由帕索里尼電影中出現過最具影響力的近卅件服裝擔綱演出,而奧利維耶・薩亞與蒂妲・史雲頓則在舞台上重新賦予它們靈魂。這些服裝散見在《馬太福音》、《老鷹與麻雀》、《伊底帕斯王》、《豚小屋》、《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索多瑪的120天》等經典電影。舞台上,他們從箱子中取出這些服裝,依序穿上或凝視它們,在觸摸與眼神中,這些服裝彷彿不是「物件」,而是栩栩如生的角色。 蒂妲・史雲頓說:「當你觸摸《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帕索里尼本人穿過的服裝時,你仍然能感受到它的顫動;當談到《索多瑪的120天》的服裝時,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令人興奮和危險的感覺。」 奧利維耶・薩亞表示:「劇服是服裝的極致,每一件衣服只為了一部電影而生。但我們的想法是分析電影結束後,服裝還能夠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這場表演中,沒有劇情、也沒有事件,服裝從演員的身體抽離開成為主角,而蒂妲・史雲頓成為完美的載體,她隱藏在布料後面,以揭示服裝的另一面。從爭議到傳奇:帕索里尼的藝術遺產 帕索里尼是廿世紀義大利最具影響力和爭議的電影導演與詩人,一生拍過十二部長片,獲得包括柏林金熊獎、以及坎城、威尼斯等三大影展獎項肯定以及影評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像是《馬太福音》和《索多瑪的120天》等,在視覺和敘事上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還挑戰了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和審查制度。他毫不避諱地抨擊社會的不公、反對消費主義,還有對宗教、學生的批判,這使得他在藝術成就之外,也經常成為爭議的焦點。讓服裝成為電影的靈魂 《親愛的帕索里尼》表演中所出現的戲服,是由二度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設計師達尼羅・多納蒂(Danilo Donati)為帕索里尼的電影特別設計,這些服裝不僅是電影道具,更是電影靈魂的一部分。達尼羅・多納蒂為人熟知的作品還包括1997年的《美麗人生》、1967年《伊底帕斯王》、1968年《羅密歐與茱麗葉》等。 他為了呈現獨特的效果,常使用不同的材質與不尋常顏色拼接來完成服裝,再加上時時創新,如令人驚豔的立體結構垂肩花苞袖,都讓他的設計獨樹一幟。義大利名編劇文森索・希拉米(Vincenzo Cerami)曾形容達尼羅・多納蒂「既是稀有精緻的藝術家,又是感性的材料操控者」;而義大利編劇兼導演詹弗蘭科・安傑盧奇(Gianfranco Angelucci)也曾評價達尼羅・多納蒂的作品「徹底顛覆了義大利電影的視覺品質,把電影推向了任何一種特效都無法媲美的奇幻詩意之巔」。 多納蒂電影作品逾四十部,約有四十件服裝由負責製作的法拉尼工作室(Farani Workshop)妥善地保存至今。在工作室中散發著神秘且迷人氛圍的服裝, 被奧利維耶・薩亞與蒂妲・史雲頓聯手再度翻出,透過《親愛的帕索里尼》這一場彷彿行為藝術又像是一場鄭重儀式的表演,重新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讓曾經為電影增色的戲服,以主角的身分躍上舞台再次鮮活起來。 《親愛的帕索里尼》將於七月十七日開放北藝會員預購、七月廿四日全面啟售。同時,北藝中心以「深度閱讀」的形式,規畫多場「北藝人物(Profile)」系列講座以及大師影展,為觀眾提供多角度閱讀經典作品的方法。欲瞭解更多詳情,請密切關注北藝中心官方網站與臉書粉絲專頁的訊息。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穿著電影《馬太福音》中角色希律底服裝的蒂妲・史雲頓。(攝影Ruediger Glatz|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7.03出走,是因為想回家 《等一下下再回家》 帶著心中的小孩踏上回歸自我的旅程一位名叫小寶的十一歲女孩,在過生日當天卻不想回家,究竟發生什麼事情?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七月六(六)、七(日)二天於水源劇場登場的作品《等一下下再回家》,描述一場尋找自我的心靈旅程,節目安排了兒童與成人雙卡司,有兒童演員胖球的孩童真實視角,也有成人演員馬雅從心中的小孩出發,不同風格的詮釋讓這段從自我出發再回歸自我的旅程展現不一樣的風貌。 《等一下下再回家》是2023年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創作」第三名之作,編劇陳弘洋表示,這部作品來自於他小時候的一個小小念頭,「我從小就很早熟,我很早就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是我來到這個世界?這也成為了這部作品的開端,劇中主角小寶開啟了一段找尋自我的公路旅行。」陳弘洋指出,這是一齣給大人、小孩一起看的劇,劇情融合童話元素去解決主角的煩惱。他認為,越早討論生死議題,反而知道如何面對一個人的離開。 陳弘洋表示,他創作這部作品是希望寫給所有曾經不安的小朋友,「我想告訴他們,產生這些想法的時候不用害怕,也希望他們知道自己永遠都值得被愛。」陳弘洋補充說明,在找到兒童演員胖球後,透過實際相處對話,一邊去調整劇本的發展。作品是在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討論中產生,確認每個年齡層的孩子在看到故事後都能有自己的理解。給自己的生日禮物,11歲女孩的心靈公路之旅 《等一下下再回家》故事講述小寶出生的時候,母親因生她而過世,她的生日是她媽媽離開的日子,也因此她的爸爸從來沒跟她說過生日快樂。這一年,她的生日又到了,爸爸照樣沒跟她說生日快樂,她在要去學校的路上,選擇了和學校相反的路,踏上自己的冒險之旅。 導演吳子敬表示,在舞台上以極簡手法呈現了劇本裡的公路旅行,以四面台和三張椅子,加上燈光、音樂做場景變化。此外,還設計了一面台開放觀眾上台和演員互動。擁抱內在小孩,存在就是一切的意義 吳子敬指出,劇中的小寶是單親家庭中的獨生女,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必須獨處的時刻,「她沒有人可以聊天,而是透過一場想像中的旅行、想像中的朋友,自己和自己對話,解答內心的困惑。」其實小寶是要去找媽媽,「而她又是如何面對母親的缺席?劇名的『等一下下』其實是小寶需要有時間獲得自己的答案,得到答案之後,才能回家。」導演吳子敬補充說明,劇本很吸引我的原因是,成長過程中身邊有很多單親家庭,透過本劇提及「獨自旅行」,學會跟自己相處,在獨處的過程中又跟長大了一點。 陳弘洋回憶,他小時候也曾因為在學業、才藝表現不盡理想時,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現在我會很希望那時候有人跟我說:你不需要證明自己,只要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獨一無二的意義。」 本次演出也特別為核心角色小寶打造雙卡司,七月六日的場次由兒童演員胖球飾演、七日則由成人演員馬雅飾演,無論是內心世界的展現或是在互動區與觀眾的互動方式,都將帶來完全不同風格的演出。演出歌曲MV:吳靜依Jing Wu x 胖球【躲貓貓】 「等一下下再回家」演出歌曲 Music Video | 僻室 House Peace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84795010463432705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等一下下再回家》彩排記者會,演出人員大合照, 演員由左至右:楊宇政、胖球、馬雅、吳靜依。(攝影:蔡耀徵,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6.30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登場 「藝術樂園」+「互動展覽」湧入逾三千人次百場免費節目 邀民眾「開啟兒童模式」 臺北夏天最歡樂的盛事——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於上週六登場,由臺北市政府主辦、每年與市民約定開心過暑假的兒童藝術節,今年的免費活動超過百場,其中上週六、日兩天的「藝術樂園」與「互動展覽」現場參與者累積超過三千人次。特別邀請大、小朋友一起「開啟兒童模式」,近距離感受藝術、熱鬧一夏。藝術就在家隔壁 共度親子時光無價 臺北兒童藝術節免費演出的重頭戲,當然是許多家長和小朋友殷殷期盼的「藝術樂園」,於上週六至七月廿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戶外廣場登場,共有卅三檔、七十三場的演出,內容涵蓋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多元藝術形式,其中包括不定時出沒廣場的「快閃突擊隊」,帶來和觀眾的驚喜互動;還有「角落音樂會」,將由不同學校的音樂社團帶來悠揚樂音,為夏日午後增添藝文氣氛。 「互動展覽」也是造訪北藝中心不能錯過的重點之一,在上週六至七月廿八日期間,除了每週一休館日之外,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空間三個展區同步登場。由藝術家團隊打造「忘記時間的祕密基地」,透過裝置與尋寶活動,讓小朋友動手體驗藝術的趣味。 此外,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重返大安森林公園帶來免費的大型戶外演出,於七月廿日至廿一日在露天音樂臺安排二檔的熱鬧演出。其中包括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經典作品《潘朵拉的盒子》,融合馬戲、雜耍、舞蹈和小丑等元素,帶來最適合夏夜的歡騰;還有身聲跨劇場的《希望之翼》,則結合現場音樂、戲劇肢體、傀儡高蹺等多元形式,充滿活力的演出為兒藝節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前進社區」節目,將於七月二日至八月一日在臺北市十個行政區的場域舉辦,共計有十檔、六十場免費演出,精選國內優質親子節目,承辦的臺北表演藝中心表示,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就能在自家附近欣賞精彩表演。其中《春天佇佗位》改編臺語童謠並結合繪本,講述一段都市與鄉村、老人家與孩子們相遇的動人故事;《哪吒鬧龍宮》則是由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兒童布袋戲團——巧宛然掌中戲團,帶來改編自封神榜的精彩故事,看著學生們精湛的操偶,絕對讓小觀眾們目不轉睛。更多節目及活動資訊,請見臺北兒童藝術節網站: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caf。購票節目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786234540375265280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照片為「藝術樂園」於6月29日至7月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戶外廣場登場,圖為現場畫面。(攝影:楊東霖,圖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6.27臺北市政府主辦 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起跑 邀請大小朋友一起「開啟兒童模式」百場免費節目 闔家歡笑整個夏天 臺北夏天最歡樂的盛事——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即將於六月廿九日(六)登場。由臺北市政府主辦、每年與市民約定開心過暑假的兒童藝術節,今年的免費活動超過百場,特別邀請大、小朋友一起「開啟兒童模式」,近距離感受藝術、熱鬧一夏。藝術就在家隔壁 共度親子時光無價 臺北兒童藝術節免費演出的重頭戲,當然是許多家長和小朋友殷殷期盼的「藝術樂園」,於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一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戶外廣場登場,共有卅三檔、七十三場的演出,內容涵蓋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多元藝術形式,其中包括不定時出沒廣場的「快閃突擊隊」,帶來和觀眾的驚喜互動;還有「角落音樂會」,將由不同學校的音樂社團帶來悠揚樂音,為夏日午後增添藝文氣氛。 「互動展覽」也是造訪北藝中心不能錯過的重點之一,在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八日期間,除了每週一休館日之外,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空間三個展區同步登場。由藝術家團隊打造「忘記時間的祕密基地」,透過裝置與尋寶活動,讓小朋友動手體驗藝術的趣味。 此外,2024臺北兒童藝術節重返大安森林公園帶來免費的大型戶外演出,於七月廿日至廿一日在露天音樂臺安排二檔的熱鬧演出。其中包括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經典作品《潘朵拉的盒子》,融合馬戲、雜耍、舞蹈和小丑等元素,帶來最適合夏夜的歡騰;還有身聲跨劇場的《希望之翼》,則結合現場音樂、戲劇肢體、傀儡高蹺等多元形式,充滿活力的演出為兒藝節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前進社區」節目,將於七月二日至八月一日在臺北市十個行政區的場域舉辦,共計有十檔、六十場免費演出,精選國內優質親子節目,承辦的臺北表演藝中心表示,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就能在自家附近欣賞精彩表演。其中《春天佇佗位》改編臺語童謠並結合繪本,講述一段都市與鄉村、老人家與孩子們相遇的動人故事;《哪吒鬧龍宮》則是由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兒童布袋戲團——巧宛然掌中戲團,帶來改編自封神榜的精彩故事,看著學生們精湛的操偶,絕對讓小觀眾們目不轉睛。更多節目及活動資訊,請見臺北兒童藝術節網站: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caf。購票節目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786234540375265280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為行之有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近年推出的「藝術樂園」受到大眾熱烈的歡迎。圖為2022年演出現場。(蔡耀徵攝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4.06.24省思生態浩劫 北藝中心跨國共製作品《蝙蝠祭》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首演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跨國共製的作品《蝙蝠祭》(Bat NightMarket),歷經三年階段發展之後,終於在英國倫敦首度完整呈現。這個由臺灣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Robert Charles Johnson)共同創作的作品,是該藝術節成立七十五年來首度出現臺灣藝術家作品,別具意義;《蝙蝠祭》在倫敦首演後也將於八月回到臺北藝術節登場。顧廣毅透露,屆時臺灣版也會順應場地而有所調整,與倫敦版有所差別,在不同場地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北藝中心帶領台灣作品,首登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 顧廣毅表示,整部作品設定的時空為2035年,帶領觀眾逛一次「未來夜市」,內容描述2035年,蝙蝠因生態浩劫而滅絕,人們透過生物科技打造蝙蝠食用肉,有人吃蝙蝠,也有人怕蝙蝠,進一步思考蝙蝠與人的共存關係。演出現場結合互動式體驗、視覺藝術裝置、沉浸式表演,帶觀眾從未來看現在,從中更加認識蝙蝠的重要性。 具有多重領域專業的顧廣毅1985年出生於台北,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社會設計研究所、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同時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社會設計師、教師等多重身分。他將多重領域的專業,運用在藝術創作上,長年關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使他的作品顯得格外不同。 顧廣毅指出,這幾年因為疫情,人們對於蝙蝠總是感到恐懼,認為是不好的生物,但其實蝙蝠在生態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傳授種子和花粉,是維持生態平衡的要角,也是需要保護的物種。台灣藝術家團隊攜手合作,一場跨領域、跨文化的盛宴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參與了《蝙蝠祭》在倫敦的首演,他說明,演出場地在倫敦科學館的展覽空間,觀眾漫步在夜市的攤位與攤位之間,除了趣味性,也有藝術與科技跨界結合的意義。 他表示,每一個攤位都呈現一道以蝙蝠為主題的創意料理,加上六位表演者湊巧都是亞裔出身,食物設計也由台灣的食物設計師吳雅築(Rain Wu)擔任,觀眾可以吃到用西瓜做成的蝙蝠血糕、特調的蝙蝠檸檬珍珠茶、用南瓜做成的蝙蝠肉刈包等純素創意料理,並從中引導觀眾深入探索蝙蝠的生態與文化意涵。 林人中表示,《蝙蝠祭》是一場跨越國界與文化的藝術盛宴,希望藉此作品引發觀眾更認識蝙蝠,並思考人類如何在未來與自然共存。 《蝙蝠祭》是2021年北藝中心和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邀約顧廣毅創作之作,他邀請羅伯特.強森一起創作,由強森擔任整體視覺和裝置、展場設計,顧廣毅則是擔任作品概念、各攤位的概念與作品文本創作。 強森畢業於荷蘭愛因霍芬設計學院社會設計研究所碩士,是Studio Ficta工作室創辦人,2022年於倫敦設計博物館駐館。他擅長電影、互動設計和設計研究,關注範圍包括人類學、生態學等,他也擅長透闊虛構寫作,塑造角色和對話,作為設計與研究工具,以獨特的敘事方法,突顯人們在勞動、材料與循環經濟中的廢棄物處理等社會議題。 《蝙蝠祭》於疫情間開始發想和創作,過去曾有三階段的創作發表,包括2022年在台灣科學教育館的〈蝙蝠筵席實驗室〉、2023年在倫敦國王學院之倫敦科學藝廊的〈蝙蝠早午餐實驗室〉,以及同樣在2023年於台北試演場的〈蝙蝠盛宴——第三階段呈現〉。本節目免費參與,7月1日18:00開放報名,更多資訊可至節目介紹頁面: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program/972。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片為北藝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共製的作品《蝙蝠祭》,展演現場是一場夜市文化饗宴。(攝影©Ellie Kurttz,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