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2.08.22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 舞蹈大師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慷慨獻上三件作品[臺北訊]當代舞蹈大師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為慶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特別演出三件作品,包括兩件已列入教科書的經典《情境產物》和《自我未完成》,以及與香港舞蹈家余美華合作,為北藝中心量身定製的《Still (life) in Taipei 》。勒華今(22)日下午表示,創作不只是為解構,也要建構,至於建構出什麼,有時候因觀者而異,不必限定。薩維耶・勒華與余美華剛結束檢疫隔離,即來到北藝中心與藝術家林人中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張懿文對談。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指出,在疫情的情況下,國外的節目能不能順利演出,常常是未知數,現在藝術家順利完成隔離,是大家的福氣。《Still (life)》10月1日的演出,適逢白晝之夜,會從上午11點一直持續到午夜,發生在北藝中心不同的空間裏,很讓人期待。張懿文在介紹勒華時說,《情境產物》和《自我未完成》都是她讀書時就已經列入教科書裏的經典作品,終於來到臺灣,愛舞者一定不能錯過。勒華來臺多次,之前透過作品與本地年輕編舞家合作,後來她常在這些人的作品裏看到蛛絲馬跡,突顯出國際合作的意義。勒華說《情境》代表他生命的一個歷程,當時有人邀請他在生物學與舞蹈間找出連結,所以他借用科學研討會的形式,其間穿插舞蹈,去建構他這樣一個由科學轉入藝術的身份認同,並探討我們生命中不同經驗是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自我》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作,在緩慢的身體變形過程中,讓觀眾自己去體驗,而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會因為他自己的生命經驗而不同。舞評常說他的舞是解構,但建構也是很重要的。林人中指出,勒華這次特別為北藝中心做的《Still (life)》會用到建築裏不同的空間,讓民眾與作品在有機的環境下不期而遇,會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經驗。勒華說能專為一個新的場館創作,又是在疫情的情況下,他很高興也很感動。《Still (life)》與七位住在臺北的舞者合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每個人要提出一段自己與臺北的特殊關係,然後由這個關係發展出舞蹈動作,並會與現場觀看者互動。作品的名稱取自繪畫的「靜物」,從靜物裏我們看到的一是環境、二是畫家為何選擇這些物件的心態,所以這個作品也顯示舞者與環境的關係。余美華表示,她雖然身在香港,對於北藝中心落成也很興奮,因為這對臺灣及亞洲的藝術家都是很有必要的。她與勒華此來,希望透過作品刺激大家去思考什麼是「中心」?什麼是institution?如何與每個人建立關係?《Still (life)》從身體去看這個關係,每個人一路走來,會收集了很多「靜物」,它們都會形塑我們面對生命的態度。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薩維耶・勒華系列演出包括:《情境產物》(Product of Circumstances)8/27 (六) 19:30、8/28 (日) 14:30《自我未完成》(Self Unfinished)9/10 (六) 19:30、9/11 (日) 14:30余美華&薩維耶・勒華《Still (life) in Taipei 》9/17-18、9/24-25、10/1-2三個週末在北藝中心公共空間不期而遇趙紹伯攝影
- 2022.08.18當天籟之音走入劇場 《永晴之許》嶄新詮釋桑布伊歌謠金曲歌王桑布伊首次登上全新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舞台,搭配作曲家林桂如、導演陳彥斌Fangas Nayaw、編舞家董怡芬,以打擊樂、舞蹈、影像等當代劇場元素重新詮釋桑布伊的歌謠,今(19)日起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永晴之許》四場,帶領觀眾從遠古走進當代、再走向未來,共同期待永遠晴天的許願。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在今(19)日舉行的彩排記者會上說,北藝中心成立以來就有一個願望,要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可以「混搭」、「碰撞」,創作出觀眾以前沒看過的節目,《永晴之許》就是這樣,以桑布伊歌曲為原素材,採用西方的打擊樂五重奏方式重新編曲,並加上舞蹈和影像等視覺效果,讓桑布伊的樂迷聽到他音樂的不同可能,不熟悉桑布伊音樂的觀眾,可以感受這個來自山林雲霧的天籟之音的現代性。林桂如說,這個作品不是擊樂伴奏桑布伊,而是擊樂與桑布伊歌聲的合奏,因此怎麼樣抓住兩邊契合的點,對歌者本人也是很有挑戰性。「我們把桑布伊自己的作品,縯繹出與專輯裏不同的風貌,希望觀眾來欣賞。」桑布伊說這次和不同的創作夥伴合作,是很好的體驗,不僅是歌聽起來不同,裏面有舞蹈、影像、燈光等,也是很新鮮的嘗試。董怡芬說,「桑布伊聲音的感染力就非常強,所以我也要找到一個有力的身體存在的方式。我這次編舞,要打破以人為中心的本位主義,舞者的形像是流動的,有時候是自然景觀、有時是動物性,在不同的身份流動中創造律動性。」陳彥斌Fangas Nayaw說《永晴之許》有許多個別獨立的劇場元素,創作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嘗試如何讓他們加乘、整合成一個新的東西。「觀眾進到劇場,是花時間和我們一起見證作品的誕生。北藝中心是一個新的劇場,這個作品更要讓大家有新的體驗。這條期許的路上有波濤有黑暗,但終究會走到終點的亮光。」趙紹伯攝影
- 2022.08.16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再度躍上國際媒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正式啟用受國際矚目,獲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BBC古典音樂網等知名媒體大篇幅報導,香港《南華早報雜誌》列為旅遊必到景點之一。這些報導不僅介紹北藝中心獨特的設計,更強調值此台海關係緊張的時刻,北藝中心的出現見證了臺灣自由民主開放的軟實力。《泰晤士報》於8月11日大篇幅報導北藝中心開幕,以「一棟吸睛的亮眼建築是臺灣新的文化武器」為標題,引言即點出,北藝中心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後幾天以喜樂的心情正式開放,顯示了在中國軍事威脅下大無畏的精神。文章接著說,臺灣政府視藝術為一項重要的軟實力武器,因此這棟由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和大衛.希艾萊特設計,極為吸睛的建築,可以視為是臺灣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象徵。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在接受為北藝中心開幕特別來臺的泰晤士報資深記者訪問時指出,臺灣可以自由表達意見,觀眾態度也很開放,北藝中心將利用這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來探討本地關切、和國際接軌的議題。報導指出,臺灣想贏得這場以小搏大的文化戰爭,北藝中心必須能成功將臺灣藝術推到國際舞台上,如果這說起來是期待過高,那是因為北藝中心「不是一棟一般的建築。」但撰文記者表示她被「庫哈斯和希艾萊特的功能與形狀都同樣突出的大膽幾何設計征服了。」建築內部設計以實用為主,刻意暴露某些內部結構和管線,但是一進到劇場內,就如進入了藍色的「平靜的綠洲。」《經濟學人》也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為標題報導北藝開幕。這篇報導指出,開幕季的37檔節目,從傳統新演的魏海敏京劇、布拉瑞陽的原住民舞蹈、到周東彥的同志情慾,都在慶祝「臺灣生氣勃勃的社會,有力宣示這個島的民主價值和國際影響力。」而王孟超在訪問時把臺北比喻為華文世界的「燈塔」,照亮所有人的創作自由。重要藝術專業媒體《藝術新聞》7月號把都在年中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做對比,指出香港故宮所在的西九文化區是當今世界最具企圖心的文化建設之一,但愈來愈嚴苛的言論管制,讓很多人擔心。相形之下,「北藝中心是在文化自由的環境中開幕。」王孟超說沒有政府箝制言論的臺灣,可說是處在「劇場創作的黃金期,」民間劇團可以自由選擇與任何創作者合作,即使在疫情期間,創作活力仍十分旺盛。《金融時報》則在報導中指出北藝中心是「連接高雅文化與當地社區的橋樑。」其開放性因此與高高在上的兩廳院很不一樣。希艾萊特說打破民眾與劇場的隔閡是他們設計的要點,因此設計了公眾可以參觀的回路,不進到劇場裏也可以感受劇場氣氛。但是報導也不諱言外界對北藝中心的批評,像是大劇院座椅破損、冷氣不夠、指標不明確、厠所大排長龍等。王孟超解釋椅子破損是因為工程延宕和原來的承包商破產,正在加緊搶修,重新包椅布,並尋求長期解決方案。希艾萊特說其他有些問題,在逐漸優化後應該會消失,「這樣的劇院一開始總是有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北藝中心在動工期間即廣受國際矚目,並曾被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選為2021年全球最具變革力的建築之一。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 經濟學人 「一棟吸睛的亮眼建築是臺灣新的文化武器」— 泰晤士報 「連接高雅文化與當地社區的橋樑。」— 金融時報 「...象徵一個城市的雄心,同時也代表現代臺灣的自信和都會性格--不受限的文化軟實力可以彌補政治孤立。」—法蘭克福匯報 BBC古典音樂網 南華早報雜誌 藝術新聞
- 2022.08.14臺北藝穗節開幕「大辦桌」: 創新表演遍地開花 今年夏天最生猛的藝術饗宴2022 臺北藝穗節今(13)日開幕,開幕式以劍潭捷運站至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連通道為中心,在周邊帶來一系列表演藝術大辦桌,包含「藝術饗宴流水席」、「藝術候車亭」、「藝術大傘路邊攤」以及「藝術十字路口」四大區域類別做演出,民眾直接與表演者互動,甚至即席點餐——期望表演藝術如同臺灣人最自豪的飲食文化,成為民眾最親近、最豐富多元、最激發靈感的生活日常。也預告 2022 臺北藝穗節將在 8 月 20 日至 9 月 4 日展開,為整座城市灑滿表演的辣粉!本屆臺北藝穗節聚集 112 組團隊、 30 座空間場域、486 場演出,主題「加辣不切」意味著藝穗節演出多元不設限。臺北藝穗節期許自身作為表演藝術的培養皿,讓藝術的創新、跨域等各種可能性,都能在藝穗節中誕生。攝影©林育全開幕式更是有如藝穗的「試菜大賞」,安排四大類形式演出——在「藝術饗宴流水席」,民眾可參觀各個表演團體的攤位,進行「即席點菜」,被點到的藝術家便要立刻上台帶來演出,宛如大廚即刻上菜!「藝術候車亭」藝術發生在日常的等車時刻,表演團隊現身候車亭,為等待民眾帶來驚喜演出。「藝術大傘路邊攤」像是表演藝術版本的小農市集,每個攤位即是一場表演,甚至還有占卜遊戲。「藝術十字路口」把握路口紅綠燈的 28 秒過路時間,過馬路也能遇見藝術!選擇捷運連通道出口作為開幕式場地,除了運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特殊設計,更是為了凸顯藝術家追求理想的心路歷程。開幕式主題訂為「表演的出口,就在你真心喜歡的方向」,也希望透過開幕活動,讓所有藝穗節藝術家能夠橫向串連,成為彼此的支持力量,達到藝穗節平台互助、容納的功能。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藝穗節開幕代表契機,「連通」藝術與日常之間的可能性,也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這個新地標,開啟臺北藝穗節新的一頁。執行長王孟超表示藝穗的不設限精神,與北藝中心建築的開放性不謀而合,希望民眾也以開放的態度,來看各種各樣的節目。臺北藝穗節節目資訊詳情請至系列節目專頁查詢
- 2022.08.10大型紙雕《人生戲台》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藝術家成若涵以傳統工藝描繪當代士林人文自然景觀紙雕藝術家成若涵為慶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十年有成,特別創作大型紙雕藝術《人生戲台》,現在二樓太陽廳展示。以傳統的技法,用在現代的材質上,表現出當代的人文藝術景觀,不僅刻畫士林的人事地物,也縮影北藝中心建築的特色,既有藝術趣味,又有指標作用,歡迎民眾免費參觀。紙雕在平面上以線條表達出立體感的藝術特質,與建築剖面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成若涵透過一格格的空間故事,刻畫士林的歷史、場景、與人的動態,同時在戲台與真實人生之間,穿插描繪成虛實的閱讀情境,體現表演藝術多變而豐富的樣態。攝影©趙紹伯成若涵以館內指標的吐司先生與花生小姐為主角,將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真實與幻影,於紙雕鏤空的虛實之間,逐一訴說。紙雕圖案表現出北藝中心的建築特色、士林周邊的生活與歷史、和北藝中心的表演內涵。其具體內容有三腳渡划龍舟、捷運劍潭站、兒童樂園摩天輪、陽明山海芋季、士林夜市、宮廟、北藝中心大劇院、球劇場、橘色參觀路線等。顏色則呼應北藝中心及其周圍環境的色調,包括大廳的銀白、劇場的藍、參觀路線的橘、以及劍潭站的紅和圓山的綠。此件大型紙雕長15米、高6米。成若涵表示,紙雕雖然是傳統工藝,但要雕在現代的PVC材質上,以方便張貼。作品的難度是要貼在北藝中心的S型玻璃上,因為玻璃的弧度會改變人的視覺,所以要貼好看起來不扭曲變形,在設計時就必須考慮進曲度和光的折射。但成若涵說,S玻璃是北藝建築的一大特點,建築師的目的就是要把四周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都引入室內空間,這也成了她創作的一大靈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台反映了人們生活的縮影、文化的總和,所以將這件作品命名為《人生戲台》。《人生戲台》將展示至10月初,免費參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放時間為周二至日上午11時至晚上9時,查詢相關資訊致活動專頁查詢。趙紹伯攝影
- 2022.08.08多媒體劇場嶄新詮釋金曲歌王桑布伊歌謠 《永晴之許》8/19-21在北藝中心大劇院演出四場金曲歌王桑布伊首次登上全新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舞台,搭配作曲家林桂如、導演陳彥斌Fangas Nayaw、編舞家董怡芬,以打擊樂、舞蹈、影像等當代劇場元素重新詮釋卑南古調,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永晴之許》,帶領觀眾從遠古走進當代、再走向未來,共同期待永遠晴天的許願。《永晴之許》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特別製作節目,兜合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在北藝中心最先進的舞台上,創造出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永晴之許》以桑布伊歌曲為原素材,採用西方的打擊樂五重奏方式重新編曲,並加上舞蹈和影像等視覺效果,讓桑布伊的樂迷聽到他音樂的不同可能,不熟悉桑布伊音樂的觀眾,可以感受這個來自山林雲霧的天籟之音的現代性。林桂如說,《永晴之許》聽起來很抽象,其實就是藝術所追尋的那靈光一閃。⌈對我來說,當代音樂是透過不斷的挖掘來探問音樂的核心,桑布伊的音樂,如同原民音樂一樣,原來就有很強的節奏感,這個節奏給人身體的震撼和共鳴,我希望透過打擊樂,能激出觀眾一起來感受身體的舞動、聆聽身體內最深沈的聲音。⌋陳彥斌Fangas Nayaw說《永晴之許》有許多個別獨立的劇場元素,創作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嘗試如何讓他們加乘、整合成一個新的東西。⌈我感覺在聲響、桑布伊的傳統古調和新的擊樂音樂之間,我們好像找到一種感受音樂的可能性,但要請大家一起進劇場體驗,或者會發現更多迷人之處。⌋董怡芬說,做《永晴之許》很有挑戰性,因為⌈桑布伊聲音的感染力就非常強,所以我也要找到一個有力的身體存在的方式。我這次編舞,要打破以人為中心的本位主義,舞者的形像是流動的,有時候是自然景觀、有時是動物性,在不同的身份流動中創造律動性。⌋《永晴之許》共有5位擊樂手,加上8位以身體為訓練的表演者,再加上劇場各領域專業設計技術製作共同參與,期待將透過聲音、視覺、光影及各種感官體感帶來開幕季不同饗宴。演出相關資訊請至節目單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