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2.06.26疫情下聚焦精彩劇情 2022臺北藝術節宣告戲無止盡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的2022臺北藝術節自8月5日至9月25日,推出14檔節目共65場,在全臺最新啟用的國際級場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臺北藝術節去年因為疫情轉為線上,今年回歸實體演出,將在本屆藝術節結束後卸任策展人的鄧富權以「戲無止盡Endless Drama」為此次主題,宣示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動,劇場藝術家的創作力永不會休止,會不斷開發新的創作可能,戲永遠會演下去,觀眾永遠會有。策展人鄧富權表示,過去兩年疫情影響全世界甚巨,國際情勢上也因資源分配不均,讓人類社會爆發顯性隱性的各類戰爭,面對時局的變化,人類必須不斷調整生活方式去適應新的常態。以此來看臺北藝術節,縱使面對巨大的衝擊,仍需設法突破困境。一些去年停演或線上的節目,今年捲土重來,但經過修改而更加精緻;國際節目雖有隔離政策的限制,仍找到合適的節目引進;加上新場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有更佳的場地、更多的節目需求,更多的展演機會,使藝術創作不斷突圍,尋找新的形式,讓創作不斷往前進。臺北藝術節自8月5日起至9月25日止,共14檔節目,包含12檔售票節目、2檔免費節目,帶來65場演出,今年藝術節節目依然在城市中不同類型的劇場空間穿梭,透過創作者的視野,從自身或集體的思考,跨出新的形式,宣告並回應這時代的狀態-戲無止盡。未完成與創作突圍,五檔國內節目跨形式轉化新生去年有5檔臺北藝術節節目因疫情無法在劇場實地演出,在啟售前宣告延期或轉型,今年度捲土重來,並且以全新風貌展現在觀眾面前,如連續三年共想吧系列持續積累而成的舞者葉名樺與林宜瑾,分別從《SHE她們》與《工尺鼓詩》轉化為今年度《波光閃閃的房間》與《綺夢遊》,兩者皆是女舞者對自身生命經驗的回看,不論是過往的想像與詮釋或是再製腦海中夢境般的記憶片段,各自成就全新的綺麗幻想。香港馮程程X再拒劇團的《萬里尋親記》與鬼丘鬼鏟《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一則跨越時空距離的藩籬,透過在臺灣找陌生人當自己父親而展開的雙城奇蹟之旅,一則跨越視覺藝術、電影與舞台戲劇的邊界,協同金馬影帝陳以文,共同依據行動草稿進行表演,兩者皆為探究國族意識與國際議題的深刻冒險。劇場影像創作者周東彥電影節秒殺VR影像作品《霧中》將在本次藝術節擴增成演員演出舞台版的《霧中.凝視》,將男同志三溫暖的情慾流動轉化為現場朦朧感官體驗。從讀劇到正式舞台,北車寫作系列轉大人製作去年北車寫作計畫邀集具有潛力的創作編劇以臺北車站為題,進行讀劇作品呈現,今年度延續培育國內創作人才的發展,將其中兩個作品《洞》、《嗚嗚嗚》製作為全新小劇場製作《黑洞春光》與《北棲》。《黑洞春光》編劇林孟寰在去年的劇本架構下,擴寫原本30分鐘短篇為全長作品,並與去年線上讀劇演出的導演陳侑汝再度合作,全新製作出超時空青春異色物語,刻劃了青春少年無路可出的慾望及躁動,疊合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過往,更透過奇幻手法,書寫出了最銳利且赤裸的未來想像。《北棲》為編劇胡錦筵延續去年的形式及風格,同樣擴寫文本篇章,加入更多角色的背景以及臺灣近代史大事件的隱喻,與導演洪千涵及主要演員,在排練場共同發展出有機又帶有點黑色幽默的全長作品。以北車的置物櫃為元素,跨越臺北多年來的樣貌,緩緩飄盪在日本時代、白恐記憶等黃金的八零時代。國外節目全新形式跨境輸入,作品關注多元面向縱使受到防疫政策影響,國際節目邀約不易,今年度臺北藝術節依然引進國際級作品並關注各類面向。例如,國際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與台灣舞蹈空間合作製作臺灣版的《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Orthopedica Corporatio),透過身體與物件的有機聲音,詮釋為交流的語言,進而建構出舞作的全新景觀。《克賽諾牡丹預報》(Paeonia Drive)始自2018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2020年首先以網路藝術形式參與首屆BLEED數位現場雙年展。今年北藝中心與澳洲坎貝爾敦藝術中心、墨爾本藝術之家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共同策劃的第二屆BLEED中,將進行劇場版的全球首演。澳洲舞家安琪拉.戈歐(Angela Goh)與臺灣錄像藝術家蘇郁心融合了表演、影像裝置與舞蹈,在數位焦慮、科技、文化與影像生產的時代,推敲著人類的生活與移動方式。而來自菲律賓的舞者約書亞·賽拉芬(Joshua Serafin),將帶來個人獨舞作品《選美小姐》(MISS),從跨性別的新視角看菲律賓的選美文化,以酷兒性打破了對女性氣質和幻想的任何固定分類。香港籍的視覺藝術家及劇場製作人吳瀚生(Royce Ng)在關注數位科技脈絡下「在場、存在」的概念。透過遠距的演出、執行、操作作品《在場》(PRESENCE) ,運用多種科技去測試觀眾對於藝術家「虛擬存在」感知的極限。共想吧持續邀民眾思考進化,身分轉移認同省思與科學藝術思辨今年度臺北藝術節共想吧系列有三檔,分別是《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WithM(Other)hood:Camping)、《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REALNESS:LUK KREUNG)、《蝙蝠筵席實驗室》(The Bat Banquet)延續著共想吧的主軸,三檔節目歡迎觀眾共同思考與反饋。《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是長達6小時的馬拉松演出(觀眾可自由進出),以mothering-in-progress的型式來呈現他們的藝術生產及思辨過程。這個介於表演與生活的作品將由「酷兒」母親、孩子及各種他們之間被視為「其他的」人事物來一同參與互動。《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與《蝙蝠筵席實驗室》兩檔免費節目一則討論「混血兒」在泰國從過去受歧視到現在成為時尚新寵的弔詭,挹注強大自信與過去的自己對話;一則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時空背景下,透過「科學」來深入探究蝙蝠所映照出的文化問題,來審視人類是如何食用自然。臺北市政府主辦的臺北藝術節持續每年提供各種藝術觀點與獨特展演給市民最不一樣的藝術饗宴,期許大眾在城市中透過多元的藝術創意獲得靈感與能量,我們開放觀點,邀請加入思考與體驗,讓精采好戲永不停歇。2022臺北藝術節詳細節目資訊請至系列節目頁面查詢
- 2022.06.09北藝中心 正式開箱 明華園總團《東海鍾離》開幕季首演歷經十年的漫長等待,眾人引頸期盼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正式開箱營運,開幕季首檔節目特別邀請明華園總團開箱演出,國家文藝獎劇作家陳勝國2022年度新作《東海鍾離》將於7月2日、3日在臺北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3場,由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領銜主演,新世代演員陳昭賢、陳昭婷、陳子豪、晨翎、吳米娜、姜琬宜、柯進龍、張閔鈞等人共同演出,演出陣容以青年演員為主,明華園總團的舞台也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優秀的歌仔戲青年演員「打開可能」,給他們舞台讓他們「成為可能」,呼應北藝中心的「打開可能、成為可能」。明華園總團《東海鍾離》為臺灣民間八仙傳奇故事中「漢鍾離」成仙的故事,是明華園總團最具代表性的「八仙傳奇系列」最後壓軸的作品,從1987年《蓬萊大仙》到2022年《東海鍾離》,明華園的八仙終於到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我與明華園的緣份從1987年《蓬萊大仙》開始,當時兩廳院開館,我是舞台監督,明華園是演出團隊,2013年我接任北藝中心籌備主任,每年碰頭我們幾乎都會談北藝中心開幕要演什麼?團長總是說,一定要把最好的留給北藝中心,一路這樣八年過去,終於迎來《東海鍾離》,明華園總能將傳統戲曲不斷翻新帶入劇場中,在北藝這個當代劇場裡,我們也很期待他們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而每次我去士林區各地拜訪時,里長總是會問『有沒有明華園?』,對我們而言,雖然我們是現代劇場,但也要跟臺灣、跟台北市民接在一起,能接地氣最好的團體,非明華園莫屬,此刻明華園作為首演場,希望士林區的鄉親都來捧場!」長達八年的討論,對藝術總監陳勝福而言,是一個非常難忘的過程:「有一次我從南部回來,已經是清晨五點,但洗個澡就又要奔出門與王孟超執行長討論北藝開幕的劇目,為了北藝中心,我們將最精彩的八仙壓軸戲,漢鍾離成仙的故事《東海鍾離》獻給北藝中心,「漢鍾離」是八仙中最平凡也是最不凡的一位神仙,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特別為漢鍾離寫了兩齣戲,此次讓第三代的陳昭賢擔任製作人,並且與孫翠鳳一起擔任漢鍾離這個角色,上半場由陳昭賢主演,下半場由孫翠鳳主演。此外,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每個演員會需要準備兩到三個角色,隨時可以替補,並且還有動畫投影的加入,真的是斥資重金,只希望為北藝中心帶來最棒的開箱戲演出。」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表示:從「李鐵拐」到「鍾離權」經過了35年,明華園的「八仙」終於到齊,編寫八位神仙成仙的故事,不希望過度渲染「神蹟」,而是著重在這些平凡人,經過努力打拼、認真過生活的日常中,因緣際會邁向神仙之路,每一個神仙的故事,都賦予不同的探討主題,而《東海鍾離》想談的是「抉擇」!「鍾離權」經過聖賢、神仙的度化,要上蓬萊?或不上蓬萊?最後還是必須由他自己做決定,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創團93週年的明華園總團,近年來積極推動傳承接班計畫,年度新作《東海鍾離》由陳昭賢接下製作人的重擔,用新世代的視角跟思維邀請新世代的設計團隊加入傳統戲的製作,藝術總監陳勝福總團長表示:為了北藝中心的開幕演出,明華園總團等了好多年,檔期改了又改,終於讓八仙的最後一仙在今年順利登場;然而這幾年又受到疫情的影響,整個大環境都在改變,93年的明華園總團面臨不小的衝擊,如何留住老戲迷,吸引年輕的觀眾,成為最重要的課題,我們加速傳承接班的計畫,幕前幕後同步啟動, 不僅是舊戲碼的經典再現,更希望在傳統戲骨中多加一些年輕的元素,吸引年輕人的加入傳統戲劇的行列。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此次飾演漢鍾離,她表示:「看著藝術總監陳勝福為了《東海鍾離》忙進忙出,舞台上大規格的樂師與演員編制,加上投影動畫,此外我們並未使用先前八仙系列的戲服,而是重新設計一批演員服裝,有這種跟錢過不去的總監,就會有我們這群拚了命的演員,只想把最好、最新的獻給北藝中心的開幕演出。」明華園總團為了慶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箱啟用,特別在7月2日首演場加碼傳統吉慶戲「五路財神」,祈求營運順利、出入平安。明華園總團八仙傳奇最終章《東海鍾離》票券已全面啟售,更多購票及節目資訊請至官網查詢。
- 2022.06.072022臺北兒童藝術節 以北藝中心為想像力基地 招募玩家今夏玩過界邁入第23屆,臺北市政府每年夏季為大小朋友帶來豐富藝文體驗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將於7月2日至8月28日間展開。今年從新落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為起點,將想像力拓展到北市各地,以「玩過界Play by Your Rules」為主軸,內容包含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推出17檔售票節目、52檔免費活動,總計超過200場演出,招募大小玩家,一起玩過界。兒藝節多年來推出過許多創新兼具豐富內涵的作品,成為最受親子期待的夏日藝術享受之一。今年不僅有國內優秀團隊帶來多元形式與題材的售票演出,同時還有多場免費的社區及戶外活動,以及互動裝置展覽,讓大小朋友在玩、看、聽、想等參與的過程中,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冒險力,並藉所有的玩,一起創造美好的共同回憶。永豐銀行自2008年起,持續贊助臺北兒童藝術節,今年已邁入第15年。由於不間斷的支持,得以讓臺灣傑出的創作者持續在兒藝節的平台演出,也為孩子們創造優質的藝術養成環境。今年更免費提供場地做為「前進社區」節目演出使用,擴大資源挹注的面向,與北藝中心共同為藝術平權而努力。售票節目於6月3日(五)中午12:00開放北藝中心「成癮玩家」會員預購,6月6日(一)中午12:00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17檔售票節目 開創親子劇場新玩法今年兒藝節共推出17檔售票節目,團隊以不受限的創意,從3歲到15歲以上,在形式與題材上,展開令人為之一亮的演出,大小朋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目。在形式方面,包含了音樂劇、偶劇、舞蹈、沈浸式體驗等,有來自刺點創作工坊的音樂劇《誰偷走了我的字?》;擅長探索各種創作素材的囝仔人帶來的物件劇場《Can can do it!》;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作的偶戲《自私的巨人》;明⽇和合製作所與吳彥霆打造的遊走式劇場體驗《⼩路決定要去遠⽅》;舞鈴劇場融合舞蹈、戲劇、新馬戲、科技藝術的《VALO首部曲-阿米巴》;蔓草文創與臺北亞太管樂協會兼具戲劇、舞蹈與古典音樂的《蔓蔓的魔法寶盒系列I - 布萊梅森林大樂隊》兒藝節限定版;還有結合擬音、偶戲與光影,來自嚐劇場的《樹洞男孩》,以及臺灣第一個以高蹺為主要演出形式由身聲劇場創作的作品《踩高蹺的人》等。《⼩路決定要去遠⽅》©顏⼠育在題材方面,有專為國高中生打造《宿舍房號:8305》,演出由僻室 House Peace以青春校園喜劇方式,探討青春期學生的人際關係和連結、對於時代現況的不滿與妥協;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帶來的《我的黑夜獸》邀請你一同進入探索大小朋友的心靈世界;吳彥霆與徐啟洋《搖滾兒歌|呼叫!夏天戰隊》呈現如何重新發現對生活的感覺;進港浪製作所《掰掰見習生》提及學習說再見、好好道別的方式;複象公場《回家》展開一段尋找自我與追溯記憶的旅程;軟硬倍事《不動的大象》展現如何充滿勇氣追尋夢想;進港浪製作所《名叫中間的地方》邀請大小朋友打開感官,與故事中的主角一起乘坐想像的船隻,展開一場奇幻刺激的超現實旅程。這些深入淺出的題材,讓大小朋友一同在疫情之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到快樂,並且永不放棄對夢想的勇敢追求。《踩高蹺的人》©林軒朗兒藝節中的「童創基地」系列期許以「培養皿」的角色、「實驗室」的概念,與藝術家攜手,尋找創新的劇本與說故事的方式,並挖掘潛力的作品和概念。今年規劃2檔童創基地節目,包含挽仙桃劇團讓讀劇充滿了音樂性與趣味觀戲體驗的《大野狼的小困擾》唸.歌.會,以及陳家聲工作室劇團創作關於進入線上遊戲虛擬世界的《魔物戰記:音樂劇讀劇會》。藝術樂園體驗跑場樂趣 互動展覽參與島嶼創造「藝術樂園」於7月連續兩個週末,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為基地,在戶外空間與排練室規劃40檔,共計64場免費演出,內容包含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每日節目場次豐富,大小朋友可以細心規劃全日行程,體驗在基地跑場的樂趣,開心遊玩一整天。多元作品如在「南極座」上演的:桃山國小合唱團《今年夏天》、阮劇團的節氣小劇場《子仔樹傳說》、MIT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的《米特動物樂園》;在小戲臺演出的:長義閣掌中劇團 X 好丸搬戲團《12345上山打老虎》、不貳偶劇《英雄救美》;有趣又詼諧的《你沒聽過的故事》及《劇場爸媽說故事》系列;《遊園趣》系列中李軍的《城市編碼》作品,及不然,B計畫 x 玉米雞劇團的《莎士比亞的童言童語》等。除了表演節目外,在北藝中心「北斗座」設有一檔互動裝置展覽,展覽期間從7月9日(六)至8月28日(日),由日本的團隊KOSUGE 1-16特別規劃《Playmakers 台北 ”彭丹群島”》,在這個新場域,邀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一起參與創造一座限時限地出現的「彭丹群島」。「彭丹群島」包含火島、冰島和水島,在島嶼成長的過程中,參與者將體驗如火山爆發、植物生長、雨水循環、瀕危動物等不同面向的創造、破壞和再生,了解更多所身處的環境,懂得珍惜大自然。藝術玩家走出基地 前進社區激發想像力生活即是藝術,除了能在劇場中觀賞作品外,兒藝節也將藝術活動帶進臺北市的各地,由演出團隊化身藝術玩家走入社區。今年規劃了11檔,共計88場的免費社區演出,引領大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藝術的身影。國內團隊將帶來類型多元的表演:Mr.YES小丑劇團的詼諧逗趣作品、臺北木偶劇團精美的布袋戲節目、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兒童戲曲、搏逗兄弟帶來擅長的新馬戲表演、台北首督芭蕾舞團選粹的古典芭蕾小品、新生一號劇團的即興喜劇、天天工作社活潑的偶戲,以及九歌兒童劇團改編自安徒生經典童話〈醜小鴨〉的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戶外場地「小戲臺」也將輪番上演精采演出:台北打擊樂團透過節奏帶領小朋友環遊世界;艸創心演擊樂場結合武術、特技、擊樂、戲劇的歡樂節目;舞工廠舞團的踢踏舞與節奏的演出。臺北市政府主辦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提供多元活動給各年齡層的小朋友,所有人都可以在臺北兒童藝術節找到自己的「藝術好朋友」。今年夏天,臺北兒童藝術節誠摯邀請你,以玩過界的態度,成為城市裡的大小玩家,體驗藝術的無窮魅力!
- 2022.06.01劍潭出奇蛋 點亮巨球All for one一天來一顆 北藝中心啟動開幕投影倒數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結束試營運階段順利結束,現正進行內部優化作業,同時回應各界熱切期待,宣告即日啟動「All for one 北藝中心開幕投影倒數計畫」(以下稱倒數計畫)與「北藝連通道」。「倒數計畫」為北藝中心與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而主角「巨球」位於同步開通的「北藝連通道」上方。本計畫廣邀30組頂尖視覺藝術家、民眾,甚至國際友好場館響應,自6月2日起至8月7日開幕當天止,每晚19:00-22:00,運用科技接力串連創意驚喜,將多元紛呈的內容全數投影至北藝中心球劇場的建築外牆上,成為正式開幕前,期間限定的特殊風景。臺北新地標 視覺藝術家接力孵育出奇蛋北藝中心作為臺北新地標,在開幕前夕廣邀視覺藝術家以「Open for All:打開可能,成為可能」為題,投入倒數計畫,無論是獨立工作者或已具規模的團隊,皆以球劇場的建築外牆為底稿,恣意揮灑創作理念,透過30組風格迥異、無可設限的視覺作品,在耀進有限公司的設備協力下,完美詮釋北藝中心的未來願景與形象定位。未來的67天,只要在固定時段行經北藝中心,無論步行、駕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皆可直面「最新」、「最近」、「最圓」的影像作品。此次響應的視覺藝術家與創作團隊有:(按筆劃序)Group.G、K4s Motion Studio、二棲設計、王世偉、王正源、王宗欣、王俊傑、王奕盛、王新仁(阿亂)、白輻射影像、吳仲倫、吳哲宇、沃野影像、叁式數位體驗設計團隊、周東彥(狠劇場)、林泰州、徐逸君、殷振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張國治、張博智、張暉明、曹筱玥、野人創意設計有限公司、陳青琳、陳建蓉、陳萬仁、黃心健、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顏伯駿。龐大且堅強的陣容橫跨視覺設計、數位科技、影像傳播、新媒動畫等不同領域,無論資深或新銳,產業與學界,所有人都帶著對北藝中心開幕的期待,點亮巨球All for One。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的精神是『Open for All』,除了對所有觀眾開放之外,我們也期待能夠這座場館跟空間能服務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就像我們在開幕季節目安排跨領域的藝術家共同創作。在這個計畫中,巨球也成為一個創作場域,這也讓我們發現,北藝除了各種空間外,其實還有很多創作上的可能性。謝謝這次參與及響應計畫的所有藝術家。」七月期待今晚誰登場 全民扮裝北藝大貢丸除了視覺藝術家的參與,倒數計畫亦積極邀請民眾加入每晚倒數的行列。延續試營運階段社群媒體上的熱議,北藝中心新開發一款「真情大貢丸」濾鏡,規劃於七月開放民眾直接自北藝中心官方Instagram下載使用,過程中僅需完成錄影、hastag「北藝中心真情大貢丸」、公開發表社群動態,便有機會登上巨球,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3分鐘直達場館 北藝連通道正式啟用位於巨球下方的捷運連通道,也將迎來正式啟用。前往北藝中心的觀眾除了捷運劍潭站3號出口外,也可以使用捷運劍潭站1號出口側的連通道。北藝連通道設計概念上以北藝中心的延伸空間來規劃,將原有的連通道出口轉向正朝北藝中心。同時沿用一樓公共空間的材料,包括穿孔鋁板可透視後方材料,讓通道的空間感受更開闊。刻意設計的寬面出口,讓民眾搭乘電扶梯時,巨型球體將直接映入眼簾,直接感受那份視覺震撼。「建築師原先並沒有將連通道作為建築設計的一環,然考量到當三劇院全開,節目滿座,近三千人會於同一時段出入時,會造成交通干擾,因此建築師想了想後,決定把連通道納入整體設計中,建築的元素也置入其中。」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於致詞時表示。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提及:「未來觀眾在演出結束後,可以直接利用這條通道前往士林夜市。藝術是精神糧食,在劇場享受。但填飽肚子也很重要,希望大家多去士林夜市走走。北藝連通道代表我們對場館及社區互動的未來想像。」距離開幕季倒數30天,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感性地説:「謝謝設計團隊、市府及捷運公司的支持,從試營運結束後,所有人都在努力優化服務及空間體驗。也謝謝這次參與倒數計畫的藝術家們,願意把你們精彩的創意呈現在北藝中心。這座場館的確打開許多可能性,我們也期許自己能夠讓更多不可能成真,我們希望巨球投影不只是這段期間的事情,更希望這顆巨球未來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創作天地。」完整活動詳情可至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活動專頁查詢
- 2022.05.032022夏天必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倒數60天!緊鄰捷運劍潭站與士林夜市的台北城市新地標「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今年3月展開試營運,攜手國內15支表演藝術團隊,完成58場演出,迄今已累積3萬人次觀眾進場,共同完成大劇院、球劇場、藍盒子等三座劇場空間的壓力測試。即將邁向下一個重要階段的北藝中心也在今日首度曝光開幕季完整節目清單,並亮相「2022臺北藝術節」,總共37檔節目、142場演出,將於5月9日開放會員預購、5月12日全面啟售。開幕季「打開可能!成為可能!」 北藝中心絕對是吃自由長大的啊北藝中心在試營運階段,屢以獨有的空間美學躍上國際版面,造型吸睛的巨球一直是媒體矚目的焦點。然而在開幕季期間,北藝中心展現極大企圖心,預告將首度曝光「超級大劇院」及五個非劇場空間,屆時歡迎民眾進到場館,享受無束縛感的空間體驗。除了打開空間的可能性,在開幕節目的安排,亦積極彰顯開放精神。今後將以「打開可能、成為可能」作為場館主要價值,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各種的觀點。攝影©蔡耀徵北藝中心在今天的開幕季記者會中,首度開箱「超級大劇院」。穿越光影,近百米深的舞臺乍現,視覺貫串「藍盒子」與「大劇院」觀眾席,參與開幕演出與台北藝術節的藝術家們一一出現在這個令人震撼的舞台上。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特別之處,就在陪伴城市與城市裡的人成長,我們會提供時間與平臺,透過不停省思、研究、討論、實作,讓未來的藝文場域打開可能、成為可能。」攝影©蔡耀徵開幕首檔節目由明華園戲劇總團打頭陣,以八仙系列之一《東海鐘離》華麗揭開序幕;緊接著再邀法國舞蹈大師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帶來成名作《自我未完成》(Self Unfinfshed)與《情境產品》(PRODUCT OF CIRCUMSTANCES),以及尚未曝光的全新作品《Still (Life) in Taipei》。同時京劇名伶魏海敏亦將演繹梅派經典老戲,透過《在梅邊之緣》重現《洛神》、《霸王別姬》與《捧印》。除大師經典不容錯過,北藝中心開幕季還促成一群跨域藝術家的奇幻混血實驗,積極打開劇場的未來可能。享譽國際的導演蔡明亮,與2014臺北藝術節秒殺節目《玄奘》重回北藝。《永晴之許》聚集桑布伊、林桂如、陳彥斌與董怡芬,將劇場幻作山林雲霧。《達文西的notebook》邀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及導演王嘉明共同混血創作。《問美.雲知道》由國寶級歌仔戲演員唐美雲攜手編舞家陳武康,自個人生命歷程看見時代流轉。最後的壓軸,則是威尼斯雙年展常客──視覺藝術家謝春德以《NEXEN未來密碼— 浮光疊影劇場》開箱超級大劇院,帶來結合戲劇、舞蹈、影像與詩的作品,構築人類未來的警世寓言。攝影©蔡耀徵臺潮大勢 各路高手開展多元美學北藝中心開幕季節目除了以經典打開眼界、在跨域裡成為可能,更重要的內涵是臺潮的大勢吹起來了!首先是聚焦在士林的兩部作品,其中,《飆舞士林》以多幕舞劇,自1930年穿梭至未來,跨越臺灣各年代曾走過的光景;《士林有座蓬萊仙山》則企圖開展大眾對北藝中心的想像。接下來,布拉瑞揚舞團《己力渡路》從原民傳統出發,回應身體原生的動能;而金枝演社《西來庵》則引用臺灣武裝抗日行動,以特有的庶民美學,創作動人的史詩鉅作。至於臺北市立國樂團歌劇的《蔥仔開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TSO交響臺北2022》、以及果陀劇場《摘星米其林》皆取材自臺灣歷史事件、地景元素、夜市文化,開展不同面向的展演題材。去年臺北藝術節發起的「北車寫作計畫」開往下一站,編劇林孟寰以《黑洞春光》與導演陳侑汝再度合作,推出超時空青春異色物語,書寫最銳利且赤裸的未來想像;《北棲》為編劇胡錦筵、導演洪千涵發展的黑色幽默作品,以車站置物櫃為元素,描繪不同時代的臺北。另外,去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葉名樺,在《波光閃閃的房間》裡以自身詮釋生命中的女性傳奇舞蹈家;而林宜瑾受家族中一件工尺譜的啟發,重新組合歷史與記憶帶來《綺夢遊》。產地直送 北藝中心為你新鮮空運國際節目北藝也提供了在疫情期間一探國際風景的機會,舞蹈空間再度與國際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合作,帶來《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透過身體與物件間的聲音,建構出舞作的全新景觀;而來自菲律賓的舞者約書亞·賽拉芬,則帶來個人獨舞作品《選美小姐》(MISS),以酷兒角度探討著隱身在選美世界中的歷史、文化,以及政治。香港視覺藝術家、劇場製作人吳瀚生(Royce Ng)透過作品《在場》(PRESENCE) ,以多種科技測試觀眾對於藝術家「虛擬存在」感知的極限;《萬里尋親記》是香港創作者馮程程與臺灣再拒劇團合作,在臺灣找陌生人當自己父親的奇蹟冒險。科技、裝置、魔術、階段呈現 不擇手段打造現場體驗 北藝中心在籌備期間一直將青年藝術家的培育、展演及跨國交流列為重點工作,從此脈絡一路發展成長的作品《島嶼酒吧》由何采柔與鄭先喻策畫,與來自緬甸、越南和紐西蘭的藝術家合作,將透過5G技術與現場觀眾互動;由風格涉李銘宸帶來的《超級市場Supermarket》從生活經驗中探問當代文明的進程與縮影。而邁入第三年的《新人類計劃:降◎會》,從未來感、後現代、賽伯格為基調討論人的意識,用魔術手法讓觀眾感受意識的突變;同樣邁入第三年創作計劃的洪千涵、洪唯堯姊弟,以《三生萬物》為題,找尋更多劇場的新玩法。至於去年甫完成全本讀劇的北藝中心自製節目《我恨音樂劇》,今年也邁入試演的階段呈現。劇場影像創作者周東彥將力推《霧中.凝視》,將男同志三溫暖的情慾流動轉化為VR朦朧的感官體驗;鬼丘鬼鏟《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以影像、現場事件探究國族意識與國際議題的情境冒險。蘇郁心與安琪拉.戈歐(Angela Goh)的《克賽諾牡丹預報》( Paeonia Drive)則是揉合表演、錄像裝置與舞蹈的跨界作品。最後,還有2022臺北藝術節共想吧系列,三檔節目分別是《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With M(other)hood: Camping)、《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REALNESS: LUK KREUNG)、以及《蝙蝠筵席實驗室》(The Bat Banquet),延續著共想吧的主軸,邀請觀眾共同思考與反饋。快收入藝文口袋名單 北藝中心不只有巨球!執行長王孟超也分享:「北藝中心不是只有3座劇場空間,很多時候每個大廳、各個廣場、甚至一個轉角,都可以迸發表演創作的可能。我們相信未來的劇場作品不會只出現在劇場空間,我們預期創作者將挑戰各種新型態的當代表演,北藝將為此做好準備。」攝影©蔡耀徵北藝中心在今年夏天準備好了,開幕季與臺北藝術節所有節目詳情皆可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查詢:https://www.tpac-taipei.org/,並將於5月9日開放會員預購、5月12日於OPENTIX售票系統全面啟售:https://www.opentix.life/。
- 2022.03.10臺灣民眾與神同行 北藝中心試營運首演啟動「酬神看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2年03月11日文] 就在去(2021)年,北藝中心登上各大媒體排行榜,包括CNN「全球最具顛覆性8大建築」、TIME雜誌「世界百大最佳景點」,及英國衛報「全球藝文亮點」。今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以斗大標題「歡迎來到未來藝術空間」報導北藝中心,場館備受國際矚目的同時,3月11日起至5月15日,北藝中心挾帶特殊的銀球浮空造型,以多達15檔精彩節目展開試營運,預備席捲全臺。迎神「球」好運 北藝中心出動大車隊士林遶境為祈求試營運順利,北藝中心上午迎來士林街福德宮「福德正神」、慈諴宮「媽祖」、神農宮「神農大帝與福德正神」、芝山岩惠濟宮「開漳聖王」等宮廟主神,沿途鞭炮此起彼落,遵循古祭禮的供品與金紙必不可少。車隊浩浩蕩蕩,鑼鼓震天,頭旗車、獅陣、神轎車隨著北管音樂風生水起,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與執行長王孟超沿途隨行,並循士林區進行遶境,沿途民眾現場觀禮,被問到對北藝中心試營運祈福儀式的看法時,都表示「歡迎北藝中心進駐,並希望有我們社區神的保佑,能讓北藝中心與社區一切順利。」董事長劉若瑀提到:「北藝中心酬神看戲是要與士林在地的神祇做連結。表演的起源本來就是從給神看演出的祭典開始,所以先向士林的東道主──這些宮廟主神群打聲招呼,邀請祂們進北藝中心。試營運就是要打開門歡迎在地的朋友,我們先跟鄰里表達友善,連家裡社區的神都來看戲了,讓居民安心,更希望銜接地氣。」迎神最後一站回到北藝中心安座,儀式現場在北藝中心1樓小戲臺,由獅陣與北管打頭陣,鞭炮聲震天響,眾神座由8位迎神官抬神轎、落車安放。再由兩隻威武猛獅,開路迎接眾神入館,步上北藝中心2樓太陽廳,由董事長劉若瑀主祭、執行長王孟超與北藝中心眾職員工團拜,祈求試營運順利。眾神明試行觀眾動線 試坐球劇場包廂臺北市長柯文哲於晚間抵達北藝中心,針對試營運提出:「逐一測試,中間有問題馬上處理。」以一貫嚴謹務實態度完善藝文建設。此外,自台北燈節成功為士林帶來超過170萬參觀人次,市府接下來將以七月北藝開幕、十月白晝之夜,持續為士林創造亮點。致詞結束後,由柯市長領軍,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及多位宮廟代表等共同參與,邀請神明移駕至球劇場包廂觀賞演出,請神隊伍走向球劇場9樓正中央包廂安座,眾神與現場觀眾同場看戲,令人感受到神明的親切及士林在地的活力。演出前執行長王孟超也特別邀請今晚的觀眾朋友,在試營運期間提供劇場軟硬體的回饋及建議。全程觀看迎神儀式的建築設計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在荷蘭以視訊直播的方式,向臺北的觀眾打招呼,歡迎觀眾進劇場體驗北藝中心的完善設施與服務。阮劇團也提及,作為試營運首場演出團隊,《熱天酣眠》的設定正是在廟埕前發生的故事,能夠邀請真正的神明一同來看戲,是非常榮幸的事情,也期待北藝中心未來可帶來更多精彩的展演。北藝中心越在地越國際 持續扮演青年創作者根據地對北藝中心的未來定位與期許,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作為首都表演藝術中心,歡迎所有民眾前來,是士林區及臺北市的大客廳,歡迎大家走進北藝中心,如拜訪鄰居一樣親近;「北藝中心致力人才培育,重點落在陪伴年輕人創作,提供平台與機會,創作多元及具全民共感的作品。培育人才並不馬上要求成果,能讓年輕人藉由陪伴到逐漸成熟的過程,從北藝中心站上世界舞臺,讓臺灣自己成為國際地標」。北藝中心近期持續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焦點,讓世界看見臺灣,也深入社區在地,作為臺灣民眾「最親近的氣質好鄰居」。